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世很多論者因此對關羽多作批評,認為他好大喜功、擅自北伐之舉,破壞了劉備集團的整體戰略思路;他剛愎自用,辱罵江東使者之舉,破壞了孫劉聯盟;他驕傲自大、輕蔑同僚之舉,逼反了糜芳與士仁。以上三條,便註定了關羽敗亡的悲慘結局。

  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認為,至少前兩項指控是不成立的。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舉出兵襄樊,這明顯是在配合劉備在漢中、東三郡的攻勢,現有的史料中絲毫看不出關羽當時是因為好大喜功,抱著一路打上去收復中原的打算。

  至於破壞與孫權的聯盟關係,就更不應該算在關羽的頭上了。君不見呂蒙剛一上任,就擺出一副要將荊州生吞活剝的架勢,而且孫權也同意了,這恐怕不是關羽壓低姿態就能夠改變的。另外,孫權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提親顯然是一個陰謀,關羽的女兒嫁過去明擺著會成為人質,而且孫權一方面把自己妹妹接回來,另一方面又向關羽提親,明顯是在挑撥劉備跟關羽之間的關係,關羽拒絕實屬合情合理。

  至於辱罵使者一節,這雖然看起來很像關羽的作風,但此節卻只記錄在“孫權傳”上,多少有一些政治宣傳的可疑性。

  不過,第三點指控關羽卻是賴不掉的。

  不要忘了,關羽是個“大頭仔”類型的人物,他對於所認同的大哥誓死效忠,但對他看不起的人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當初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關羽就直截了當地表明他不屑與黃忠並列。既然連黃忠這種素有名聲的戰將在關羽眼中都一文不值,那麼士仁、糜芳這種龍套角色,在關羽麾下所受到的屈辱,也就可想而知了。

  順帶一提,糜芳投降東吳之後,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常常遭到虞翻的羞辱。他老哥糜竺留在益州,雖然沒有受到劉備的處罰,但心中仍不免羞愧,不久就因病過世了。想當年糜家兄弟在徐州家產萬貫,為了劉備不惜拋家棄產,連親妹妹都貢獻出去了,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著實令人感慨。

  對於一代武聖的隕落,民間總是充滿了同情之音。關羽之死,被後世許多藝術家渲染成“英雄末路”的典型,“走麥城”便是三國名戲之一。

  其實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在那短短的半年之內,曹仁、滿寵、于禁、徐晃、龐德、呂蒙、陸遜、朱然、潘璋、蔣欽等眾多名臣猛將齊集荊州,只為了他關雲長一個人,這樣的豪華陣容,足可與當年殷紂王擺下的誅仙大陣相媲美了,關羽也算死得臉上有光。

  只是關羽死後,我們不禁要問,本書的男一號,身為關羽結義兄長的劉備身在何處?

  這大概是近年來一些歷史學者、准學者以及陰謀論者相當熱衷的話題,包括“劉備陰謀論”、“諸葛亮陰謀論”等說法紛紛出爐,主要論點無非是:諸葛亮或者劉備為了避免劉禪繼位之後,關羽尾大不掉,所以寧可犧牲荊州,借孫權的刀除掉關羽。

  雖然筆者也熱衷於陰謀論,但卻認為這樣的說法純屬“推論過度”。

  單就以當時劉、關二人的關係來看,還看不出決裂的跡象,而關羽是劉備集團最得力的打手,始終鎮守在東北門戶,對曹、孫兩家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劉備怎會捨得放棄?即便關羽在劉備死後有危及蜀漢政權的可能性,但劉備又沒有張裕、周群那樣的本事,如何預測到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只要他還在,關羽就不可能翻起三尺浪。而且要收拾關羽,劉備有的是辦法,沒有理由以送掉大好荊州為代價。

  至於說是諸葛亮主謀,這就更不靠譜了,諸葛亮此時還沒有掌握蜀漢的話語權,不可能單獨操控這樣的陰謀。

  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沒有赴援荊州,主要還是通訊不暢的緣故。

  在當年閏十月之前,關羽在襄樊戰線仍然是進展順利,之後雖然敗於徐晃,但也還用不著支援。隨後由於江東軍奇襲的速度太快,保密工作又做得十分到位,以至於荊州百官根本沒時間逃出荊州,包括關羽的主簿廖化想跑也跑不掉,只好暫時向孫權投降。

  反觀益州這邊,當時劉備雖然在成都,但主力部隊應該仍留在漢中和東三郡,在如此資訊不明、兵力有限的情況下,劉備或許在決策時稍遲了半拍(這也不是第一次了)。當然,就是這半拍,卻喪了他好兄弟的命。

  無論如何,建安二十四年結束的時候,關羽死了,荊州丟了,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備的反應,那恐怕不是用“痛心疾首”、“追悔莫及”等詞彙便可以形容的。至於劉備為何並沒有立即採取報復行動,想來是因為之前幾年擴張得太快,所以需要時間重新休整。

  此外,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的死,很巧合地觸發了一連串大人物的過世。

  首先是曹操,在見到孫權送來的關羽首級之後,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在洛陽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只留下布置妥當的篡位舞台給他三十三歲的兒子曹丕。

  另外是呂蒙,在完成他一生最大的歷史使命之後,他頂著南郡太守的頭銜,帶著志得意滿的笑容,在公安病逝,享年四十二歲。

  另外在蜀中,法正跟黃忠也在建安二十五年先後過世。

  東吳方面,除呂蒙外,蔣欽在自荊州返回江東的途中過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