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證實?朕不信。”屈打成招也可以證實!
媚娘卻道:“就算您不信,刺殺明崇儼確有其事,違背制度私藏鎧甲也是事實。”
李治頓時慌了:“就算有這些事,亦不足以證實,朕可赦免。”
媚娘勝券在握,已沒耐心再偽裝下去,正顏厲色道:“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不殺之已是仁慈,當速廢其儲位!”
李治聽著這番話,便如刀子扎心一般,他不得不承認證據已擺在眼前。但此案仍是可寬可嚴的,他雖一再打壓李賢,但那是出於維護自身權威考慮,並不想真把李賢廢掉,因為他心裡明白,剩下的孩子並沒有李賢那等才智。現在的局面已完全失控,他後悔不已,但還能怎麼辦?唯有放下皇帝的尊嚴央求道:“媚娘啊!你真的認為咱孩子會謀反嗎?就算賢兒真……你就不能再給他一次機會嗎?”
媚娘絲毫不為所動,慢悠悠反問了一句話:“陛下不見前朝隋文帝廢楊勇之事乎,何也?”
只這輕飄飄的一句話,李治聽來如聞驚雷,雙手不禁一顫,奏疏掉落於地——昔日隋太子楊勇,相貌端莊,才華橫溢,只因行為率直不為矯飾,以致遭父猜忌;加之晉王楊廣、宰相楊素屢進讒言,遂使文帝楊堅有廢立之心。於是隋文帝急召群臣宣告廢儲之事,哪知百官莫名其妙,未聞太子有何失德之處,多為之求情;又搜檢東宮,並無所獲,唯得槐枝艾絨若干。楊堅再糊塗,難道不知楊勇有冤?可他堅稱太子欲以槐枝艾絨製作火炬,夜襲皇宮奪取帝位,最終還是把楊勇廢了,改立楊廣為太子,這究竟為何?
道理很簡單,楊堅對太子的不滿已對群臣表明,東宮也已查抄,此時就算不廢太子,父子之情、君臣之義已無法彌合!其他皇子見太子失寵,覬覦之心勢必群起,既如此還不如以錯就錯,速行廢立以絕後患。
此時李治的處境何嘗不是一樣?壓制李賢這麼久,而今李賢不雅隱私已公之於眾,東宮之中又搜出鎧甲,不管那些鎧甲是不是備以謀反之用,事情很快就將天下皆知,李賢將有何顏面再居儲位?即便李治勉強保住其太子之位,兒子受此屈辱能不恨他嗎?即便以前沒反意,經此事之後只怕也真逼出來了。萬一他將來老邁病重掌握不住大權,怎保李賢不來挾恨逼宮?再者李哲、李賢已有矛盾,又怎保此事過後李哲不起意爭位?嫌隙已成覆水難收,媚娘將生米做成熟飯,他不吃也得吃!
李治悵然望著媚娘——果不其然!這件事從一開始就在你的盤算中,我還是中了你的算計,還是讓你得逞了!
“怎樣?”媚娘不耐煩地催促著,嘴角隱隱露出一絲得意的笑,“陛下想好沒有?”
李治還有什麼選擇?他身子一歪,仿佛渾身力氣都泄盡了,頹然倚在亭子圍欄上,揉著隱隱作痛的額頭,絕望地點了點頭。
調露二年八月甲子日(公元680年9月20日),二聖登臨洛陽宮乾元殿,向天下公布:皇太子李賢戕殺大臣、暗蓄軍械,圖謀造反、大逆不道,將其廢為庶人。
百官默然無語,大殿上死一般寧靜——這個結果意外嗎?意外,也不意外。資質優異、文武雙全、品行率直、禮賢下士,曾深受天皇寵愛的好太子竟會謀反,這難道不意外?然而回溯顯慶以來之事,凡與天后作對者皆無好下場,太子今天的結局又有何意外呢?固然有人心存懷疑,甚至對李賢眷顧很深,但“贓證俱在”如何挽救?
“陛下!”片刻沉默後,郝處俊、李義琰突然同時發出一聲悽厲的喊聲,“此事干係重大,恐有內情,懇請陛下三思!”然而御座上的李治卻一副呆滯之態,雙眼茫然注視前方,似乎沒聽見他們的話,亦似乎對這件事、這朝廷乃至這世界完全失去了興趣。
旁邊坐的媚娘卻毫不客氣,以更高、更亮、更犀利的聲音宣布:“太子謀反已有定論,敢有為其開脫者同罪論處。來人哪!速至東宮傳令,將搜出的甲冑等物移至天津橋頭,當眾焚毀,將庶人李賢檻車押送長安,囚于禁苑!”
郝處俊心內一沉,跌坐於地——完了!徹底完了!天津橋當眾焚毀甲冑、檻車押李賢去長安,這無異於敲鑼打鼓宣揚李賢的罪行,讓天下百姓盡知,再冤枉也洗不清啦!
李義琰還欲再爭,媚娘豈容他張口?厲聲道:“太子失德,並非一日。東宮輔臣乃至屬官皆當規諫,何以盡皆不言,至有今日之事?所有東宮官屬皆有罪!”
話音未落就見薛元超當先出列,雙膝跪倒滿面沉痛道:“臣輔佐不力,懇請論罪。”此案雖是他主持審理,但他身兼東宮右庶子,名義上也算東宮輔臣,請罪不無道理。
李義琰訝異地看著薛元超,幾乎睚眥盡裂——可惡!你這就出來請罪,豈不是把太子之罪坐實啦?
呼呼啦啦一陣窸窣之聲,隨著薛元超的“以身作則”,凡與東宮有關的官員皆盡出班跪倒:“臣等失職,亦懇請論罪。”竟連高智周也也在其內——他根本沒有東宮兼職,請的哪門子罪?可能是天天隨聲附和,習慣了吧?他這麼一跪,其他官員也坐不住了,裴炎、王德真這兩位兼職宰相帶頭,糊裡糊塗跟著跪了一堆。李義琰望著這一幕,急得快將手中笏板掰斷了,卻無可奈何。
媚娘卻道:“就算您不信,刺殺明崇儼確有其事,違背制度私藏鎧甲也是事實。”
李治頓時慌了:“就算有這些事,亦不足以證實,朕可赦免。”
媚娘勝券在握,已沒耐心再偽裝下去,正顏厲色道:“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不殺之已是仁慈,當速廢其儲位!”
李治聽著這番話,便如刀子扎心一般,他不得不承認證據已擺在眼前。但此案仍是可寬可嚴的,他雖一再打壓李賢,但那是出於維護自身權威考慮,並不想真把李賢廢掉,因為他心裡明白,剩下的孩子並沒有李賢那等才智。現在的局面已完全失控,他後悔不已,但還能怎麼辦?唯有放下皇帝的尊嚴央求道:“媚娘啊!你真的認為咱孩子會謀反嗎?就算賢兒真……你就不能再給他一次機會嗎?”
媚娘絲毫不為所動,慢悠悠反問了一句話:“陛下不見前朝隋文帝廢楊勇之事乎,何也?”
只這輕飄飄的一句話,李治聽來如聞驚雷,雙手不禁一顫,奏疏掉落於地——昔日隋太子楊勇,相貌端莊,才華橫溢,只因行為率直不為矯飾,以致遭父猜忌;加之晉王楊廣、宰相楊素屢進讒言,遂使文帝楊堅有廢立之心。於是隋文帝急召群臣宣告廢儲之事,哪知百官莫名其妙,未聞太子有何失德之處,多為之求情;又搜檢東宮,並無所獲,唯得槐枝艾絨若干。楊堅再糊塗,難道不知楊勇有冤?可他堅稱太子欲以槐枝艾絨製作火炬,夜襲皇宮奪取帝位,最終還是把楊勇廢了,改立楊廣為太子,這究竟為何?
道理很簡單,楊堅對太子的不滿已對群臣表明,東宮也已查抄,此時就算不廢太子,父子之情、君臣之義已無法彌合!其他皇子見太子失寵,覬覦之心勢必群起,既如此還不如以錯就錯,速行廢立以絕後患。
此時李治的處境何嘗不是一樣?壓制李賢這麼久,而今李賢不雅隱私已公之於眾,東宮之中又搜出鎧甲,不管那些鎧甲是不是備以謀反之用,事情很快就將天下皆知,李賢將有何顏面再居儲位?即便李治勉強保住其太子之位,兒子受此屈辱能不恨他嗎?即便以前沒反意,經此事之後只怕也真逼出來了。萬一他將來老邁病重掌握不住大權,怎保李賢不來挾恨逼宮?再者李哲、李賢已有矛盾,又怎保此事過後李哲不起意爭位?嫌隙已成覆水難收,媚娘將生米做成熟飯,他不吃也得吃!
李治悵然望著媚娘——果不其然!這件事從一開始就在你的盤算中,我還是中了你的算計,還是讓你得逞了!
“怎樣?”媚娘不耐煩地催促著,嘴角隱隱露出一絲得意的笑,“陛下想好沒有?”
李治還有什麼選擇?他身子一歪,仿佛渾身力氣都泄盡了,頹然倚在亭子圍欄上,揉著隱隱作痛的額頭,絕望地點了點頭。
調露二年八月甲子日(公元680年9月20日),二聖登臨洛陽宮乾元殿,向天下公布:皇太子李賢戕殺大臣、暗蓄軍械,圖謀造反、大逆不道,將其廢為庶人。
百官默然無語,大殿上死一般寧靜——這個結果意外嗎?意外,也不意外。資質優異、文武雙全、品行率直、禮賢下士,曾深受天皇寵愛的好太子竟會謀反,這難道不意外?然而回溯顯慶以來之事,凡與天后作對者皆無好下場,太子今天的結局又有何意外呢?固然有人心存懷疑,甚至對李賢眷顧很深,但“贓證俱在”如何挽救?
“陛下!”片刻沉默後,郝處俊、李義琰突然同時發出一聲悽厲的喊聲,“此事干係重大,恐有內情,懇請陛下三思!”然而御座上的李治卻一副呆滯之態,雙眼茫然注視前方,似乎沒聽見他們的話,亦似乎對這件事、這朝廷乃至這世界完全失去了興趣。
旁邊坐的媚娘卻毫不客氣,以更高、更亮、更犀利的聲音宣布:“太子謀反已有定論,敢有為其開脫者同罪論處。來人哪!速至東宮傳令,將搜出的甲冑等物移至天津橋頭,當眾焚毀,將庶人李賢檻車押送長安,囚于禁苑!”
郝處俊心內一沉,跌坐於地——完了!徹底完了!天津橋當眾焚毀甲冑、檻車押李賢去長安,這無異於敲鑼打鼓宣揚李賢的罪行,讓天下百姓盡知,再冤枉也洗不清啦!
李義琰還欲再爭,媚娘豈容他張口?厲聲道:“太子失德,並非一日。東宮輔臣乃至屬官皆當規諫,何以盡皆不言,至有今日之事?所有東宮官屬皆有罪!”
話音未落就見薛元超當先出列,雙膝跪倒滿面沉痛道:“臣輔佐不力,懇請論罪。”此案雖是他主持審理,但他身兼東宮右庶子,名義上也算東宮輔臣,請罪不無道理。
李義琰訝異地看著薛元超,幾乎睚眥盡裂——可惡!你這就出來請罪,豈不是把太子之罪坐實啦?
呼呼啦啦一陣窸窣之聲,隨著薛元超的“以身作則”,凡與東宮有關的官員皆盡出班跪倒:“臣等失職,亦懇請論罪。”竟連高智周也也在其內——他根本沒有東宮兼職,請的哪門子罪?可能是天天隨聲附和,習慣了吧?他這麼一跪,其他官員也坐不住了,裴炎、王德真這兩位兼職宰相帶頭,糊裡糊塗跟著跪了一堆。李義琰望著這一幕,急得快將手中笏板掰斷了,卻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