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對東突厥的平叛進行得非常順利,不僅因為李治投入了巨大兵力,更因為裴行儉確實是難得的將才。他鑑於前番蕭嗣業糧草被劫的教訓,在運糧時每輛車中暗伏五名勇士,皆持長矛利刃,突厥兵來劫糧時運糧之人故作鳥獸散,待敵人下馬取糧時勇士突然殺出,運糧兵也轉而殺來,利用這種奇特的戰術反將敵人殲滅無數。突厥一再吃虧氣勢轉衰,裴行儉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程務挺作戰也甚是驍勇,唐軍很快推進至叛軍據點黑山(今內蒙古包頭),一戰而破之,生擒阿史德奉職。附庸叛亂的二十四部首領本來就是順勢而為,其實各懷私心,這會兒見叛亂受挫紛紛投降,並將偽可汗阿史那泥熟匐殺死,將首級獻給裴行儉以表誠意。至此叛亂者只剩阿史德溫傅,兵微將寡倉皇逃竄。王師氣勢大振,正當裴行儉欲揮師追擊殄滅余寇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不得不立刻回師——吐蕃大舉侵犯!
和平的承諾言猶在耳,吐蕃的鐵蹄又踏上大唐的土地。但李治也明白,不能怪人家背約,趁火打劫乃是兵家常理。他自己何嘗不是趁高麗泉氏內亂滅了人家國家,當初不也利用吐谷渾對付吐蕃嗎?現在風水輪流轉,人家趁突厥作亂來給他添麻煩了。但令他驚愕的是,獲釋而歸的王孝傑稟報他一個消息,吐蕃前贊普芒松芒贊其實早在三年前就已過世!當時新贊普器弩悉弄年僅五歲,噶爾兄弟為防止大唐入侵對外隱瞞了死訊。贊悉若把芒松屍體隱藏,欽陵侵擾唐邊裝作強勢,直至李敬玄之敗,吐蕃情勢無憂才公布消息。王孝傑被俘之際,吐蕃人本想殺他,但小贊普見到他後,驚覺他相貌與死去的父親很像,抱著他一頓痛哭,弄得吐蕃人誰也不敢害他了,還給他治傷,這才有命歸來,當時芒松贊的死訊還沒公開呢!
李治得知此事,初時是扼腕嘆息,錯失了一次根除禍患的良機;既而又不寒而慄,噶爾兄弟的智謀實在高妙,現在想來二次征吐蕃從一開始就在人家算計內,可笑當時他還信心滿滿,殊不知親手已經把十八萬健兒送進虎口。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噶爾兄弟不愧為祿東贊的兒子,而他李治對得起李世民的英靈嗎?
此番吐蕃大舉入侵,欽陵、贊婆兵分南北兩路。北路軍直撲涼、松二州,李敬玄稱病不敢戰,幸而黑齒常之又站了出來,率領鎮兵英勇抵抗,殺死吐蕃軍兩千多,險將噶爾贊婆斬於陣中。既而程務挺也從突厥火速趕回,贊婆見勢不妙全線撤退。然而南路救援不及完全失敗,欽陵一舉攻克軍事重鎮安戎城(今四川理縣),致使原本臣服大唐的西洱諸胡轉降吐蕃,繼而又連下羊同、党項等地,幾乎從西面包圍了大唐邊境。更加鞭長莫及的是,就在欽陵、贊婆侵略之際,贊悉若親率大軍北上,再度奪取安西四鎮——至此吐蕃疆域南接天竺、北抵突厥、西陷西域、東逼唐境,縱橫萬餘里,成為足可與大唐一爭雌雄的強敵。
李治一籌莫展,時至今日他莫說沒有對付吐蕃之策,連自信都快丟光了。好歹這場仗結束了,戰後李敬玄一再上表,說有病想回京,到這會兒李治也心知這位大宰相實在不是打仗的料,便准允了,晉升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統管西北諸鎮的防務。哪知李敬玄臉皮甚厚,回京後竟連病都不裝了,又到中書省問事。李治哭笑不得,遂罷去其中書令之職,貶為衡州刺史。其實他心裡也清楚,李敬玄出征前就承認不會打仗,劉仁軌的推薦明顯是氣話,也沒說要他充任最高統帥,歸根結底責任還是他這個皇帝身上。
經歷了這一堆亂糟糟的事,李治突然很想逃避,逃避戰爭、逃避政務、逃避紛擾,甚至逃避能逃避的一切。他的心從來沒這麼亂過,轟走宦官、宮女、御醫,只想在池塘邊獨自靜一靜。然而他知道,這不過是短暫的喘息,有些事終究無法躲開,就像頭上懸著的一把利劍,遲早有一日會掉下來!
“陛下。”
李治回過神來,驚覺媚娘不知何時已站在他身後。他隱約感到不祥,媚娘的表情冷若冰霜。
“何事?”
“審查趙道生一案已有結果。”說著媚娘雙手奉上一份奏章,“這是薛元超剛遞進來的,寫得明明白白。”
李治接過奏章,卻連看都沒看一眼,手重重垂了下去,仿佛這份奏章有千鈞之重——不用看,薛元超若辦得順利,早私下覲見匯報了。既不敢來見,寫折上奏,結果可想而知!
媚娘豈容他再迴避,忙道:“忘了陛下眼花,我來說吧。有司捕趙道生下獄,本欲問其魅惑東宮之罪,哪知趙道生供出,他便是刺殺明崇儼的兇手,且稱太子有謀反之意。薛元超、裴炎等人驚駭,本欲奏明陛下再作定奪,又恐東宮果有所謀,一旦延誤禍生肘腋,遂立刻提兵檢索東宮,在馬坊內搜到鎧甲數百具……”說到這兒媚娘故意嘆了口氣,“唉!看來賢兒謀反屬實,真叫人痛心啊!”
李治聽罷心內一緊——鎧甲不是輕易能得到的,尤其京城之內,民間不許私藏,一切官署衛士所用皆需武庫領取,用畢歸還。而東宮竟藏匿著數百具鎧甲,難道賢兒真的要謀反不成?李治還是不敢相信這是事實,追問道:“賢兒怎麼說?”
“他說鎧甲乃狩獵時所穿。”媚娘話鋒一轉,“但趙道生已證實是謀反之用,我懷疑他頻繁狩獵實為操練人馬。”
和平的承諾言猶在耳,吐蕃的鐵蹄又踏上大唐的土地。但李治也明白,不能怪人家背約,趁火打劫乃是兵家常理。他自己何嘗不是趁高麗泉氏內亂滅了人家國家,當初不也利用吐谷渾對付吐蕃嗎?現在風水輪流轉,人家趁突厥作亂來給他添麻煩了。但令他驚愕的是,獲釋而歸的王孝傑稟報他一個消息,吐蕃前贊普芒松芒贊其實早在三年前就已過世!當時新贊普器弩悉弄年僅五歲,噶爾兄弟為防止大唐入侵對外隱瞞了死訊。贊悉若把芒松屍體隱藏,欽陵侵擾唐邊裝作強勢,直至李敬玄之敗,吐蕃情勢無憂才公布消息。王孝傑被俘之際,吐蕃人本想殺他,但小贊普見到他後,驚覺他相貌與死去的父親很像,抱著他一頓痛哭,弄得吐蕃人誰也不敢害他了,還給他治傷,這才有命歸來,當時芒松贊的死訊還沒公開呢!
李治得知此事,初時是扼腕嘆息,錯失了一次根除禍患的良機;既而又不寒而慄,噶爾兄弟的智謀實在高妙,現在想來二次征吐蕃從一開始就在人家算計內,可笑當時他還信心滿滿,殊不知親手已經把十八萬健兒送進虎口。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噶爾兄弟不愧為祿東贊的兒子,而他李治對得起李世民的英靈嗎?
此番吐蕃大舉入侵,欽陵、贊婆兵分南北兩路。北路軍直撲涼、松二州,李敬玄稱病不敢戰,幸而黑齒常之又站了出來,率領鎮兵英勇抵抗,殺死吐蕃軍兩千多,險將噶爾贊婆斬於陣中。既而程務挺也從突厥火速趕回,贊婆見勢不妙全線撤退。然而南路救援不及完全失敗,欽陵一舉攻克軍事重鎮安戎城(今四川理縣),致使原本臣服大唐的西洱諸胡轉降吐蕃,繼而又連下羊同、党項等地,幾乎從西面包圍了大唐邊境。更加鞭長莫及的是,就在欽陵、贊婆侵略之際,贊悉若親率大軍北上,再度奪取安西四鎮——至此吐蕃疆域南接天竺、北抵突厥、西陷西域、東逼唐境,縱橫萬餘里,成為足可與大唐一爭雌雄的強敵。
李治一籌莫展,時至今日他莫說沒有對付吐蕃之策,連自信都快丟光了。好歹這場仗結束了,戰後李敬玄一再上表,說有病想回京,到這會兒李治也心知這位大宰相實在不是打仗的料,便准允了,晉升黑齒常之為河源軍經略大使,統管西北諸鎮的防務。哪知李敬玄臉皮甚厚,回京後竟連病都不裝了,又到中書省問事。李治哭笑不得,遂罷去其中書令之職,貶為衡州刺史。其實他心裡也清楚,李敬玄出征前就承認不會打仗,劉仁軌的推薦明顯是氣話,也沒說要他充任最高統帥,歸根結底責任還是他這個皇帝身上。
經歷了這一堆亂糟糟的事,李治突然很想逃避,逃避戰爭、逃避政務、逃避紛擾,甚至逃避能逃避的一切。他的心從來沒這麼亂過,轟走宦官、宮女、御醫,只想在池塘邊獨自靜一靜。然而他知道,這不過是短暫的喘息,有些事終究無法躲開,就像頭上懸著的一把利劍,遲早有一日會掉下來!
“陛下。”
李治回過神來,驚覺媚娘不知何時已站在他身後。他隱約感到不祥,媚娘的表情冷若冰霜。
“何事?”
“審查趙道生一案已有結果。”說著媚娘雙手奉上一份奏章,“這是薛元超剛遞進來的,寫得明明白白。”
李治接過奏章,卻連看都沒看一眼,手重重垂了下去,仿佛這份奏章有千鈞之重——不用看,薛元超若辦得順利,早私下覲見匯報了。既不敢來見,寫折上奏,結果可想而知!
媚娘豈容他再迴避,忙道:“忘了陛下眼花,我來說吧。有司捕趙道生下獄,本欲問其魅惑東宮之罪,哪知趙道生供出,他便是刺殺明崇儼的兇手,且稱太子有謀反之意。薛元超、裴炎等人驚駭,本欲奏明陛下再作定奪,又恐東宮果有所謀,一旦延誤禍生肘腋,遂立刻提兵檢索東宮,在馬坊內搜到鎧甲數百具……”說到這兒媚娘故意嘆了口氣,“唉!看來賢兒謀反屬實,真叫人痛心啊!”
李治聽罷心內一緊——鎧甲不是輕易能得到的,尤其京城之內,民間不許私藏,一切官署衛士所用皆需武庫領取,用畢歸還。而東宮竟藏匿著數百具鎧甲,難道賢兒真的要謀反不成?李治還是不敢相信這是事實,追問道:“賢兒怎麼說?”
“他說鎧甲乃狩獵時所穿。”媚娘話鋒一轉,“但趙道生已證實是謀反之用,我懷疑他頻繁狩獵實為操練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