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頁
1982年2月21日,洛佩斯提出中美洲和平建議 為了反抗美國對中美洲地區的軍事干涉,墨西哥總統喬斯·洛佩斯·波蒂略提出結束中美洲國家間衝突的和平建議。該建議號召:美國停止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干涉,裁減尼加拉瓜武裝力量,尼加拉瓜與其中美洲鄰國和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加勒比海地區
古巴
1975—1984年,海外武裝干涉和輸出革命 這一時期,加勒比海島國古巴對數國進行了武裝干涉,其中最突出的是1975—1984年對安哥拉的武裝干涉,1978—1984年對南葉門的武裝干涉和1977—1984年對衣索比亞的武裝干涉。卡斯楚政權還支持過格瑞那達、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運動。
1983年10月25—30日,古巴軍隊在格瑞那達被擊敗
1988年12月27日,古巴同意從安哥拉撤軍 經過多邊談判,古巴同意分步驟從安哥拉撤軍。撤軍行動到1991年7月全部結束。在此之前,古巴在安哥拉的軍隊總人數最多時曾達到5萬人。
格瑞那達
1979年3月13日,政變 莫里斯·畢曉普通過政變掌握了政權,並開始在加勒比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該島曾於1973年2月7日,經英國同意宣布獨立。莫里斯·畢曉普與蘇聯和古巴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在該島修建一座擁有約3公里長跑道的機場。據說,這座機場是供旅遊所用,但也可以用於軍事。古巴的部隊和蘇聯顧問也來到該島幫助修建這座機場。
1983年10月10—19日,政變 畢曉普的馬克思主義的同僚們懷疑他可能放棄蘇聯,投靠美國,所以副總理貝納德·科爾德發動政變推翻並逮捕了畢曉普,科爾德上台。畢曉普在他的支持者們的幫助下曾一度被釋放,不久,他與他的許多支持者們被新政權殺害。該島又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1983年10月23日,加勒比地區國家要求美國提供幫助 考慮到這個加勒比島國處於混亂之中,再加之該島國新政權所掌握的軍隊比其鄰國的軍隊總和還要多,東加勒比地區國家(牙買加、多米尼加、特立尼達、巴貝多、多巴哥和貝里斯)正式請求美國出兵干涉格瑞那達,以恢復那裡的秩序。考慮到在該島上的1000多名美國公民(大部分是美國醫學院的學生)的安全,美國總統里根命令國防部派兵干涉。
1983年10月25—30日,入侵格瑞那達 大約6000名美軍部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陸軍別動隊和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的部分部隊組成)和加勒比海鄰國部隊(約500人)實施了匆忙計劃的“暴怒”行動。當時在島上的守軍大約有1000名格瑞那達軍隊和大約600名古巴的軍事工程人員。美軍採取兩棲和空降方式從三個地點實施強登陸。美軍未遭到格瑞那達軍隊的頑強抵抗,卻與古巴軍隊展開了激戰。美軍用60個小時占領了全島。美軍共有18人被殺,83人受傷;格瑞那達和古巴的守軍有36人被殺,66人受傷,655人被俘。
海地
1982年1月9--17日,挫敗一場革命 一起企圖推翻現總統讓—克勞德·杜瓦利埃(福蘭克斯·杜瓦利埃之子;參見第二十一章→中美洲→海地→海地局勢混亂)的政變被挫敗。
1986年2月7日,杜瓦利埃下台 “終身總統”讓—克勞德·杜瓦利埃在抗議聲中結束了28年的杜瓦利埃家族統治,逃往法國,開始了流亡生涯。海地軍隊總司令、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亨利·南菲中將取而代之成為總統。人們紛紛起來復仇,殺死了許多“魔鬼”——原杜瓦利埃總統的保安部隊。後來,南菲總統在大選中落選,被萊斯利·馬尼蓋特取代(1988年1月),馬尼蓋特是一位學者。
1988年6月19—20日,政變 南菲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並流放了馬尼蓋特總統。南菲上台。
1988年9月17日,政變 南菲在一起政變中被普羅斯帕·阿夫里爾中將推翻。
1988年9月--1990年3月,騷亂 時有發生阿夫里爾政府曾兩度受到忠於參與毒品交易的高級軍官的精銳部隊發動的政變的威脅。受此影響,軍隊的數量被大大裁減了。
1990年3月12日,阿夫里爾辭職 不斷的騷亂致使阿夫里爾被迫下台。臨時政府不久就讓權給由受人尊敬的羅馬天主教神父讓—伯特蘭·阿里斯蒂德,他領導選舉新政府(1990年12月16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90年7月27日--8月1日,挫敗一起穆斯林叛亂 伊馬姆·阿卜·貝克爾領導的賈馬特穆斯林組織將總理阿瑟·A.M.魯賓遜和54名其他人員扣為人質。但他們缺乏民眾的支持,後向政府軍投降。
中美洲
貝里斯
1981年9月21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貝里斯儘管與瓜地馬拉存在著邊界糾紛,但貝里斯還是宣布獨立了。由於存在著邊界糾紛,貝里斯未能進入美洲國家組織,只是受《里約互不侵犯條約》的保護。同時,英國在貝里斯仍保留一支駐軍(約1600人組成的1個加強營)。
哥斯大黎加
1977年10月14—17日,與尼加拉瓜發生邊界糾紛 哥斯大黎加關閉了它與尼加拉瓜的邊界。此後,尼加拉瓜國民警衛隊在追擊聖地尼斯塔反叛分子時越過邊界,哥斯大黎加向邊界地區派遣了武裝警察部隊。為此,兩國均向美洲國家組織指控對方破壞了邊界。此一爭端後由美洲國家組織三人調查小組調停。
加勒比海地區
古巴
1975—1984年,海外武裝干涉和輸出革命 這一時期,加勒比海島國古巴對數國進行了武裝干涉,其中最突出的是1975—1984年對安哥拉的武裝干涉,1978—1984年對南葉門的武裝干涉和1977—1984年對衣索比亞的武裝干涉。卡斯楚政權還支持過格瑞那達、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運動。
1983年10月25—30日,古巴軍隊在格瑞那達被擊敗
1988年12月27日,古巴同意從安哥拉撤軍 經過多邊談判,古巴同意分步驟從安哥拉撤軍。撤軍行動到1991年7月全部結束。在此之前,古巴在安哥拉的軍隊總人數最多時曾達到5萬人。
格瑞那達
1979年3月13日,政變 莫里斯·畢曉普通過政變掌握了政權,並開始在加勒比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該島曾於1973年2月7日,經英國同意宣布獨立。莫里斯·畢曉普與蘇聯和古巴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在該島修建一座擁有約3公里長跑道的機場。據說,這座機場是供旅遊所用,但也可以用於軍事。古巴的部隊和蘇聯顧問也來到該島幫助修建這座機場。
1983年10月10—19日,政變 畢曉普的馬克思主義的同僚們懷疑他可能放棄蘇聯,投靠美國,所以副總理貝納德·科爾德發動政變推翻並逮捕了畢曉普,科爾德上台。畢曉普在他的支持者們的幫助下曾一度被釋放,不久,他與他的許多支持者們被新政權殺害。該島又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1983年10月23日,加勒比地區國家要求美國提供幫助 考慮到這個加勒比島國處於混亂之中,再加之該島國新政權所掌握的軍隊比其鄰國的軍隊總和還要多,東加勒比地區國家(牙買加、多米尼加、特立尼達、巴貝多、多巴哥和貝里斯)正式請求美國出兵干涉格瑞那達,以恢復那裡的秩序。考慮到在該島上的1000多名美國公民(大部分是美國醫學院的學生)的安全,美國總統里根命令國防部派兵干涉。
1983年10月25—30日,入侵格瑞那達 大約6000名美軍部隊(由美國海軍陸戰隊、陸軍別動隊和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的部分部隊組成)和加勒比海鄰國部隊(約500人)實施了匆忙計劃的“暴怒”行動。當時在島上的守軍大約有1000名格瑞那達軍隊和大約600名古巴的軍事工程人員。美軍採取兩棲和空降方式從三個地點實施強登陸。美軍未遭到格瑞那達軍隊的頑強抵抗,卻與古巴軍隊展開了激戰。美軍用60個小時占領了全島。美軍共有18人被殺,83人受傷;格瑞那達和古巴的守軍有36人被殺,66人受傷,655人被俘。
海地
1982年1月9--17日,挫敗一場革命 一起企圖推翻現總統讓—克勞德·杜瓦利埃(福蘭克斯·杜瓦利埃之子;參見第二十一章→中美洲→海地→海地局勢混亂)的政變被挫敗。
1986年2月7日,杜瓦利埃下台 “終身總統”讓—克勞德·杜瓦利埃在抗議聲中結束了28年的杜瓦利埃家族統治,逃往法國,開始了流亡生涯。海地軍隊總司令、國家軍事委員會主席亨利·南菲中將取而代之成為總統。人們紛紛起來復仇,殺死了許多“魔鬼”——原杜瓦利埃總統的保安部隊。後來,南菲總統在大選中落選,被萊斯利·馬尼蓋特取代(1988年1月),馬尼蓋特是一位學者。
1988年6月19—20日,政變 南菲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並流放了馬尼蓋特總統。南菲上台。
1988年9月17日,政變 南菲在一起政變中被普羅斯帕·阿夫里爾中將推翻。
1988年9月--1990年3月,騷亂 時有發生阿夫里爾政府曾兩度受到忠於參與毒品交易的高級軍官的精銳部隊發動的政變的威脅。受此影響,軍隊的數量被大大裁減了。
1990年3月12日,阿夫里爾辭職 不斷的騷亂致使阿夫里爾被迫下台。臨時政府不久就讓權給由受人尊敬的羅馬天主教神父讓—伯特蘭·阿里斯蒂德,他領導選舉新政府(1990年12月16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90年7月27日--8月1日,挫敗一起穆斯林叛亂 伊馬姆·阿卜·貝克爾領導的賈馬特穆斯林組織將總理阿瑟·A.M.魯賓遜和54名其他人員扣為人質。但他們缺乏民眾的支持,後向政府軍投降。
中美洲
貝里斯
1981年9月21日,脫離英國,宣布獨立 貝里斯儘管與瓜地馬拉存在著邊界糾紛,但貝里斯還是宣布獨立了。由於存在著邊界糾紛,貝里斯未能進入美洲國家組織,只是受《里約互不侵犯條約》的保護。同時,英國在貝里斯仍保留一支駐軍(約1600人組成的1個加強營)。
哥斯大黎加
1977年10月14—17日,與尼加拉瓜發生邊界糾紛 哥斯大黎加關閉了它與尼加拉瓜的邊界。此後,尼加拉瓜國民警衛隊在追擊聖地尼斯塔反叛分子時越過邊界,哥斯大黎加向邊界地區派遣了武裝警察部隊。為此,兩國均向美洲國家組織指控對方破壞了邊界。此一爭端後由美洲國家組織三人調查小組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