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頁
1988年11月10日,F-117隱形戰鬥機的秘密被披露 多年來,新聞界對此一直在進行跟蹤和推測。1988年11月10日,美國空軍終於證實,現已裝備了52架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該機初次亮相是在巴拿馬,但表現平平。但在“海灣戰爭”中卻表現非凡(1991年1—2月),在戰爭開始的數小時和數天內,F-117A成功地摧毀了伊軍的指揮和控制系統。
1989年7月17日,B-2型隱形轟炸機首次試飛 B-2型隱形轟炸機的試飛原計劃定於1988年底,但後來推遲了七個月。B-2型隱形轟炸機與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一樣,也採用了特殊的材料和氣動外形,可有效地消除雷達反射波,突破敵人嚴密的防空體系。B-2型轟炸機的戰略使命是:在常規戰爭或核戰爭中攻擊蘇聯的機動飛彈發射場。1988—1989年期間國際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再加上B-2型轟炸機的研製費用非美空軍的加油機正在為常昂貴,因而軍方在國會申請B-2型轟炸機發展資金時也遇到了許多麻煩。
1989年12月20—24日,“正義事業”作戰行動 巴拿馬武裝部隊士兵開槍打死了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之後,駐運河地區的美軍部隊以及從本土緊急空運到巴拿馬的美軍部隊對巴拿馬發動了武裝入侵,以推翻諾列加的專制統治。參加此次行動的美軍達22500人(主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組成),主要部隊有: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第七輕型步兵師和第五機械化步兵師。他們迅速占領了巴拿馬首都和城郊地區,肅清了一些零星、但比較頑強的抵抗。美軍傷亡243人,其中有23人陣亡,220人受傷。巴拿馬軍的傷亡人數至少達500人,平民的傷亡人數還要多。諾列加逃到天主教堂避難,數天之後,向美軍投降(1990年1月3日)。美國入侵巴拿馬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強烈批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強烈譴責了美國的入侵行動,美國、法國和英國投了反對 票。
地圖05 “正義事業”作戰行動
1990年7月8日,與希臘達成新的基地協議 美國同意關閉雅典附近的兩個美軍基地,但美軍要求繼續保留克里特島蘇扎灣的海、空軍設施。希臘也保證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
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6日,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科的反應
加拿大
1975年5月9日,續簽《北美防空條約》 《北美防空條約》最初簽訂於1958年,現在又續簽。條約修改後,加拿大將首次獨立承擔本國的防務。
1977年7月,宣布武裝力量擴軍和現代化計劃 按該計劃,從1978年開始,加拿大武裝力量將在5年內從過去的4700人擴大到78000人,其年度預算軍費開支也將在原基礎上每年增加1億美元。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也將全面實現現代化,加拿大將使用德國的“豹”式坦克取代現裝備的英制“百人隊長”式坦克,並將購買20艘新型驅逐艦替代現裝備的老式艦隻。
1981年3月11日,《北美防空條約》延長5年(參見上文)
1987年,《國防白皮書》 隨著軍費的增長和政府對北極地區的安全日益關心,加拿大國防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為保證加拿大駐西德拉爾地區的第四機械化旅群在戰時能夠擴編為1個師,加拿大取消了對挪威承擔的防務義務。1989—1990年歐洲政治局勢的重大變化使加拿大將其駐歐洲的部隊從當時的8000人減至1991年底的1400人(1990年9月21日宣布)。加拿大還宣布調整其部隊的編制,將當時的九營制師改為五營制特遣部隊旅。
1990年7—8月,魁北克發生莫霍克族人暴動 由於政府計劃強占莫霍克族的神聖領地(蒙特婁以西60公里)建一個高爾夫球場,並凍結了當地的所有財產,引起了莫霍克族人的憤怒。魁北克省警察與莫霍克族武裝人員發生衝突,一名警察被打死(7月11日)。政府使用武力引起了其他省的莫霍克族人的反抗,他們組織起來支持奧卡的武裝分子,卡那維克的莫霍克族預備役部隊封鎖了連接蒙特婁與聖勞倫斯河南岸的莫西爾大橋。魁北克省向聯邦政府請求支援(8月8日),聯邦政府派陸軍部隊包圍了奧卡的莫霍克族人的陣地和莫西爾大橋(8月9—23日)。談判失敗後,布拉薩總統命令軍隊解除暴動分子的武裝(8月27日)。大約30名奧卡的莫霍克族人以及一些武裝分子退到附近的一個預備役部隊的醫院,企圖繼續頑抗,但後來也向聯邦軍隊投降了(9月26日)。
1990年8—10月,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600多名加拿大人滯留在科威特。加拿大政府派遣2艘驅逐艦和數艘供應船到波斯灣參加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的海上封鎖(8月24日),隨後又從德國抽調了一個CF—18戰鬥機中隊(18架CF—18戰鬥機)到沙烏地阿拉伯(10月)。
拉丁美洲
美洲國家組織
1976年10月6日,解決宏都拉斯-薩爾瓦多邊界爭端 兩國的代表簽訂了14條解決領土爭端的協議,提交美洲國家組織解決(參見第二十二章→拉丁美洲→中美洲→宏都拉斯)。
1977年10月26日,調查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邊界爭端 美洲國家三人小組到達馬那瓜調查由聖地尼斯塔反叛分子越過哥斯拉黎加邊界發動進攻而引起的兩國邊界衝突(參見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國)。
墨西哥
1979年1月26日,支持瓜地馬拉鎮壓叛亂 墨西哥軍隊在恰帕斯支持瓜地馬拉軍隊鎮壓了叛亂分子。
1989年7月17日,B-2型隱形轟炸機首次試飛 B-2型隱形轟炸機的試飛原計劃定於1988年底,但後來推遲了七個月。B-2型隱形轟炸機與F—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一樣,也採用了特殊的材料和氣動外形,可有效地消除雷達反射波,突破敵人嚴密的防空體系。B-2型轟炸機的戰略使命是:在常規戰爭或核戰爭中攻擊蘇聯的機動飛彈發射場。1988—1989年期間國際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再加上B-2型轟炸機的研製費用非美空軍的加油機正在為常昂貴,因而軍方在國會申請B-2型轟炸機發展資金時也遇到了許多麻煩。
1989年12月20—24日,“正義事業”作戰行動 巴拿馬武裝部隊士兵開槍打死了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之後,駐運河地區的美軍部隊以及從本土緊急空運到巴拿馬的美軍部隊對巴拿馬發動了武裝入侵,以推翻諾列加的專制統治。參加此次行動的美軍達22500人(主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組成),主要部隊有:美軍第八十二空降師、第七輕型步兵師和第五機械化步兵師。他們迅速占領了巴拿馬首都和城郊地區,肅清了一些零星、但比較頑強的抵抗。美軍傷亡243人,其中有23人陣亡,220人受傷。巴拿馬軍的傷亡人數至少達500人,平民的傷亡人數還要多。諾列加逃到天主教堂避難,數天之後,向美軍投降(1990年1月3日)。美國入侵巴拿馬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強烈批評。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強烈譴責了美國的入侵行動,美國、法國和英國投了反對 票。
地圖05 “正義事業”作戰行動
1990年7月8日,與希臘達成新的基地協議 美國同意關閉雅典附近的兩個美軍基地,但美軍要求繼續保留克里特島蘇扎灣的海、空軍設施。希臘也保證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
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6日,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科的反應
加拿大
1975年5月9日,續簽《北美防空條約》 《北美防空條約》最初簽訂於1958年,現在又續簽。條約修改後,加拿大將首次獨立承擔本國的防務。
1977年7月,宣布武裝力量擴軍和現代化計劃 按該計劃,從1978年開始,加拿大武裝力量將在5年內從過去的4700人擴大到78000人,其年度預算軍費開支也將在原基礎上每年增加1億美元。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也將全面實現現代化,加拿大將使用德國的“豹”式坦克取代現裝備的英制“百人隊長”式坦克,並將購買20艘新型驅逐艦替代現裝備的老式艦隻。
1981年3月11日,《北美防空條約》延長5年(參見上文)
1987年,《國防白皮書》 隨著軍費的增長和政府對北極地區的安全日益關心,加拿大國防政策也發生了重大轉變。為保證加拿大駐西德拉爾地區的第四機械化旅群在戰時能夠擴編為1個師,加拿大取消了對挪威承擔的防務義務。1989—1990年歐洲政治局勢的重大變化使加拿大將其駐歐洲的部隊從當時的8000人減至1991年底的1400人(1990年9月21日宣布)。加拿大還宣布調整其部隊的編制,將當時的九營制師改為五營制特遣部隊旅。
1990年7—8月,魁北克發生莫霍克族人暴動 由於政府計劃強占莫霍克族的神聖領地(蒙特婁以西60公里)建一個高爾夫球場,並凍結了當地的所有財產,引起了莫霍克族人的憤怒。魁北克省警察與莫霍克族武裝人員發生衝突,一名警察被打死(7月11日)。政府使用武力引起了其他省的莫霍克族人的反抗,他們組織起來支持奧卡的武裝分子,卡那維克的莫霍克族預備役部隊封鎖了連接蒙特婁與聖勞倫斯河南岸的莫西爾大橋。魁北克省向聯邦政府請求支援(8月8日),聯邦政府派陸軍部隊包圍了奧卡的莫霍克族人的陣地和莫西爾大橋(8月9—23日)。談判失敗後,布拉薩總統命令軍隊解除暴動分子的武裝(8月27日)。大約30名奧卡的莫霍克族人以及一些武裝分子退到附近的一個預備役部隊的醫院,企圖繼續頑抗,但後來也向聯邦軍隊投降了(9月26日)。
1990年8—10月,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反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600多名加拿大人滯留在科威特。加拿大政府派遣2艘驅逐艦和數艘供應船到波斯灣參加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的海上封鎖(8月24日),隨後又從德國抽調了一個CF—18戰鬥機中隊(18架CF—18戰鬥機)到沙烏地阿拉伯(10月)。
拉丁美洲
美洲國家組織
1976年10月6日,解決宏都拉斯-薩爾瓦多邊界爭端 兩國的代表簽訂了14條解決領土爭端的協議,提交美洲國家組織解決(參見第二十二章→拉丁美洲→中美洲→宏都拉斯)。
1977年10月26日,調查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邊界爭端 美洲國家三人小組到達馬那瓜調查由聖地尼斯塔反叛分子越過哥斯拉黎加邊界發動進攻而引起的兩國邊界衝突(參見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國)。
墨西哥
1979年1月26日,支持瓜地馬拉鎮壓叛亂 墨西哥軍隊在恰帕斯支持瓜地馬拉軍隊鎮壓了叛亂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