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一定要把倭國使者帶到洛陽!”

  他的執著愈來愈強。東海倭國前來朝貢——這將是連前漢武帝之黃金時代都沒有過的盛事!

  由於心意堅定,所以他得到的情報著實不少。

  ——倭分為百餘國,其盟主大倭王居住於邪馬台國……大倭王雖受擁戴,卻為了維持其地位,亟欲獲得“權威”……目前由倭奴國居大倭王之位……

  這當中有共同的厲害問題。

  ——由我們給予大倭王想要的權威如何?

  事情談妥後,自稱“大夫”的倭奴國使者造訪樂浪郡,然後在漢之官員的帶領下,前往洛陽。倭奴國大夫一臉驚訝地抵達洛陽是中元二年(公元57年)正月之事。光武帝授予刻有“漢倭奴國王”字的金印。

  光武帝於事後的二月死去,享年六十二。

  ——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

  蔡肜的盼望終於實現,後漢史官做此記錄,《後漢書》編者范曄也將這一行記載於《光武帝紀》中。

  前述金印於1784年在日本博多灣頭志賀島被發現,是有名的事實。

  第八十章 深入虎穴

  “花大半天時間聽別人說毫無用處的勞什子事,你不覺得太無聊嗎?”班固側頭說了這句話。他對弟弟班超的好管閒事而生氣。班超一大早就在聆聽由交州帶回的黑奴敘述有關“大秦”之事,直到晌午時分。黑奴回去後,班超翻開畫在布帛上的地圖。這是他親手畫的,上面寫有西域各地的地名。他把“大秦”這兩個字加到比西域更為西方的部分。放下筆後,他環抱雙臂,開始思索起來。

  “聽說,大秦由三十六將共議國事,立賢者為王。國家發生異變時,廢其國王另立新王,廢王卻不以此為怨……”

  班超深深嘆氣。

  大秦是指“羅馬”而言。聽說朋友家裡的黑奴曾經到過大秦,所以班超特地請他來問一些事情。這名膚色黝黑的奴隸看樣子絕不像在吹牛。有些事情若非親眼目睹是說不出來的,而這名奴隸對被問及的一切對答如流。

  “從西域一直往西走,一定會到大秦……”

  班超以滿懷希望的口氣說。他的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都看著他的樣子而搖頭。他們兄妹的想法大相逕庭。

  班家是書香門第。父親班彪一生以改寫司馬遷的《史記》為職志。這項工作尚未完成。擔任校書郎一職的班固,一方面於皇室圖書館負責校閱事宜,另一方面繼承亡父遺業。雖是女人之身、卻頗有文才的妹妹班昭,則協助這項大事業。班家舉家致力完成的事業,流傳後世的就是百篇、一百二十卷的《漢書》。

  生為班家一員的班超,當然也從幼小時候就接受教育,而且才華相當出眾。雖然如此,他卻越來越討厭這樣的“家業”。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反動”或“叛逆”吧?這情形如同相傳幾代的醫生家庭卻出現絕對不願當醫生的兒子。學者家庭誠可謂寧靜之極,連行走甬道時也不得發出聲音。大聲喧譁當然不被允許。

  “這樣的環境實在令人厭惡!”

  班超時常如此想。

  ———男兒本色不在於執筆,而在於執劍!

  在外頭,他常於朋友面前如此放言。在家裡時,同樣的話,只能自言自語說給自己聽。

  ——班家人怎麼可以如此!

  哥哥班固常為此蹙眉。而同情他的妹妹班昭則想——

  二哥實在可憐。放他自由,那該多好!

  “不如離家出走吧!”

  班超多次有過這個想法。他尚未離家出走,是因為母親健在的緣故。他不能讓年邁的母親悲傷。

  等到母親去世而獲得自由時,班超已四十歲。

  後漢創始者光武帝這時已去世多年,由陰皇后所生的明帝就皇位。明帝的皇后就是被稱為“矍鑠哉”的馬援之女。

  這時候,朝廷正有遠征西域之議。

  如前所述,後漢建國時期,各方面的情形都較前漢全盛時代大為式微,但邊境中的東、北、南三方尚稱安全,問題只在西方。分裂後的北匈奴正在西域一帶肆虐。

  西域各國一樣在王莽時代脫離中國,其情形與高句麗相同。王莽主張實現儒教理想,不外乎是“下輩必須絕對服從上輩,故華夷必須嚴予區別”之差別論。

  西域三十六國首長都以國王自稱,並且受漢之印綬,獲其承認。王莽卻主張儒教理想,下令“夷狄稱王,乃僭越之舉,應降格為侯”,意圖收回印綬。這樣的舉措無異逼迫他們造反。

  光武帝登基後,西域諸國由於受北匈奴壓迫,因而向後漢朝廷請求救援。

  對此,光武帝卻搖頭不允。他是個非常小心翼翼的人,年輕時代曾被人稱為“慢郎中”。實際上,他是非常冷靜的現實主義者。他知道當時的後漢沒有餘力派兵至西域,不能勉強,必須認清現實——他堅信此一信條。

  光武帝去世已十五年,匈奴在西域的勢力越來越強,連後漢西邊之基地敦煌附近,都有匈奴兵出沒。現在應該是擊潰匈奴、平定西域的時候了!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動員令下達。總司令官是光武帝的女婿竇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