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而,東方的情形又如何呢?

  一個名叫蔡肜的人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起的約三十年間,以遼東太守身份,防守著後漢的東方邊防。

  後漢邊境包括北、南、西在內,都較前漢全盛期——武帝時代——式微,唯有東邊,保持著猶較武帝時代良好的安定狀態。

  遼東太守除了遼東以外,更是朝鮮半島樂浪郡的實際支配者。

  蔡肜於幼小時喪失雙親。雖然他的親戚中不乏有力人士,但由於環境使然,他得到了“自己之事非自己做不可”的教訓。

  他的堂兄弟中,有徵虜將軍蔡遵以及酒泉太守蔡午等人。戰歿的蔡遵無嗣子,光武帝乃起用其堂弟蔡肜為秘書——黃門侍郎,以示體恤之意。結果發現蔡肜是很有才幹的人。

  孤兒蔡肜當然緊緊抓住這絕佳機會,盡心盡力去擔任這個職務。嘗過人間辛酸的他,知道必須苦幹才能出人頭地,加上確實有才幹,所以工作態度非常認真。

  成為遼東太守的蔡肜,成功地平定鮮卑族。他當然使用武力,然而其中也有不少靠外交手段使之歸順的情形。他的手法是軟硬兼施。

  我想做連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這樣才是男兒本色。

  他常對近侍說這句話。

  “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指的是什麼呢?”

  近侍如此反問時,遼東太守笑著說:“據說,樂浪的那邊還有國家……”

  “是的,樂浪的那邊還有馬韓、弁韓、辰韓三國。”

  朝鮮半島確實有這三小國存在。

  “不,我說的是更遠的地方。那邊還有國家……”

  “真有此事嗎?”

  “是海的那邊,有一個叫倭的國家。”

  “我曾經從樂浪來的人口中聽說過這個名稱……”

  這位近侍依稀記得曾經聽過“倭”這個國名。

  “太守的意思是不是要攻打過去?”近侍問道。

  “我還不知道那個國家有沒有攻打的價值……總之,我的目的在於讓他們歸順。他們是尚未開化的蕞爾小國,知道大漢威勢不可輕視時,一定會誠惶誠恐地前來進貢吧?”

  “那將是一大快事了。”

  王莽時代,高句麗王受命出兵討伐匈奴而未從,因此被降為“下句麗侯”。高句麗與中國本土的關係從那個時候起就斷絕,直到王莽滅亡後,關係才又恢復。光武帝於建武八年同意將“下”回復為“高”、“侯”回復為“王”。但高句麗卻於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春入侵河北以及山西等地。結果,蔡肜以外交手段使他們歸順。在這之前的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韓有一個叫蘇馬諟的人,到樂浪郡來表示歸順之意。

  結果,朝鮮半島南部也歸順於漢。不過,馬韓、辰韓、弁韓三國並非歸入漢之版圖,而是每年四次按季送貢品至樂浪郡致意。但大漢天威到達朝貢之國倒是事實。

  實際上,對漢而言,得到貢物並不是一件有利可圖之事,反而是一種損失,因為漢不能讓捧著貢品來的朝貢國使者空手回去,而會賜給價值數倍於貢物的禮品,這是慣例。

  在朝貢國方面,這無非是利潤極大的貿易。對漢來說,則是一項永遠的“赤字”貿易。而這龐大“赤字”的報酬是“漢之國威”。

  ——朝貢是頗有賺頭的一件事。

  蔡肜採取的方法是如此廣向東方各民族宣傳,以達到使其朝貢的目的。

  “通知倭國派使節到樂浪來!”

  他以半命令口氣告訴由辰韓前來的使者。

  在地理上最接近倭國的是弁韓。現在的釜山就在弁韓領域內。這兩個國家在習俗上也頗多相似之處。《後漢書》將弁韓記載為“弁辰”,並且有如下之文:

  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刺身)者。

  意思是說,文身原為倭國之風俗,弁韓由於與之鄰近,受其影響而文身的人也不少。

  在經濟上,倭國則與辰韓的關係較為密切。這是因為辰韓產鐵的關係。當時正處於彌生時代後期的日本,為尋求貴重之鐵而與辰韓有所交易。在此情況之下,倭國當然會派使者到辰韓。蔡肜就是鑑於這個事實,所以意圖將辰韓作為與倭國的聯絡通道。

  倭國卻一點反應也沒有。

  ——我們確實把太守的話傳達了。

  辰韓官員這樣辯白。

  “他們一定沒有傳達我的話!”

  蔡肜立刻做了這樣的揣測。辰韓每次到樂浪朝貢後,習慣把漢朝賜給的物品,以高價售給前來買鐵的倭國商人。倘若倭國人也直接到樂浪朝貢,辰韓以後就不能做這筆生意了。因此,辰韓一定沒有勸倭國向漢朝貢……

  蔡肜便準備關照弁韓,要他們和倭國取得聯絡。

  他的態度誠可謂相當積極。就實質而言,倭國朝貢並不會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倭國產物中較有魅力的,頂多只有白珠(珍珠)。他對倭國的執著,動機完全在於如史書的如下記載:

  諸多他國人因仰慕漢之威德,因此,迢迢千里渡海而來。

  韓國三小國由於與中國陸地相連的關係,所以,洛陽人士對之視若鮮卑族,一點不覺新鮮。每次帶三韓使者到國都,也絲毫不能引起話題,因此,史官很有可能不做這項記錄。但倭國的情形則大不相同,他們是渡海而來的。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渡海非常不拿手。正因如此,倭國人渡海前來,將會是震撼性消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