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玄是個不成材的人,之所以被選為皇帝,是為了容易操縱。劉縯則不然。他的弟弟劉秀雖然為人過於慎重,卻也是非常優秀的人物。想操縱這對兄弟絕非易事。這是諸將對他們敬而遠之的原因。

  接到政府軍即將攻來的消息後,劉秀進入昆陽城。他的部隊尚不滿一萬,而包圍這個城的政府軍則為數十萬。

  劉秀率領十三騎兵,悄悄從南門溜出。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到城外招募兵員,以救援被包圍的昆陽城。

  劉秀字文叔,乃高祖劉邦第九代子孫,為景帝皇子長沙王劉發之後。他的父親劉欽於他九歲時歿故。雖然像這樣的皇族多得是,但就血統而論,他是較更始帝劉玄更接近正統的。

  舉兵時,他是二十八歲。他是個極端謹慎的人,由於個性的關係,常被誤以為是怯懦之徒。

  ——像劉秀那樣萬事慎重的人都斷然舉兵,可見王莽已經沒有希望了。

  據說,聽到他舉兵的消息時,人們奔走相告,並且紛紛投入他的陣營。

  從昆陽城溜出的劉秀,在附近各城招募兵員。

  ——小心翼翼到了家。

  這是所有人對劉秀的批評。實際上,他的本質並非如此。他是下了決心就敢孤注一擲的人。由於過去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人們不知道這一點。

  他於是反過來利用人們對他的批評。

  他率領千餘部隊一馬當先攻入敵陣時,敵人的想法是——

  膽小如鼠的劉秀親自率領部隊攻打過來,這表示他有絕對的把握。看來只有千餘名的這個部隊,一定是另有伏兵吧?

  結果,還未發生接觸戰,敵人就被他的氣勢震懾住。

  另一方面,己軍其他陣營人員的想法是——

  向來做任何事情都謹慎再謹慎的劉將軍,現在卻親自站到突擊隊陣前。他一定是有援兵或伏兵之計,才如此勝券在握!

  受到鼓勵的士兵,遂爭先恐後地沖向敵軍。

  在這個情形之下,敵軍更加擔心伏兵或援兵,未戰卻已先喪失鬥志,倉皇退卻。

  劉秀因而以區區兩三千部隊,使包圍昆陽城的政府軍陣腳大亂,最後於城西河岸與之展開決戰。

  此際,圍城政府軍首腦在意見上產生對立,因此,十萬軍隊變得不堪一擊。

  ——這等小城最好棄之不顧,以攻打鄰近宛城為上策。一旦攻陷宛城,昆陽城自然會降服。

  名叫嚴尤的參謀如此主張時,王邑卻表示反對——

  百萬大軍未能攻下昆陽這等小城,這還能示威於天下嗎!應該先將昆陽屠城,而後繼續前進。

  嚴尤這時又引用《孫子兵法》,做了如下進言——

  孫子曰:“圍師必闕。”我們最好採用這個方法。

  “圍師必闕”是於包圍戰之際,必須為敵人留一條生路之戰爭原則。知道四方完全被包圍時,敵軍會拼死奮戰,這將使己方損失慘重。為敵人留一條逃路,則對方只顧竄逃,不能集中力量作戰,反而對己方有利。

  ——從昆陽逃出的敵兵一定會逃進宛城。而容納殘兵敗卒的軍隊,士氣必然低落。這對我們攻打宛城頗為有利,所以應為敵人留一條活路為宜。

  嚴尤據此再三力說,王邑卻始終不為所動。

  首腦在意見上的對立,當然影響麾下將兵,全軍因而欠缺一致性。

  王邑和王尋有意讓自己的直屬部下立功,對旁系部隊都相當冷淡。

  劉秀進兵河岸挑戰,意欲一決雌雄時,王邑和王尋只率領萬餘直屬部隊,並嚴禁別的部隊插手干預。

  劉秀軍在不可思議的力量之下,發揮了超實力的威力。雖然為數僅僅三千,卻把王邑和王尋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

  布陣於昆陽城附近的近十萬王莽軍,由於受命不可插手,便袖手旁觀。平時受到歧視的他們,甚至以眼看王邑、王尋軍隊被打敗為樂。

  看到王邑軍苦戰的模樣時,守城軍士頓時眉飛色舞起來。他們遂打開城門,往外出擊。

  王邑、王尋直系軍與劉秀軍交戰,敗相已顯,其餘大軍則絲毫沒有戰意——守城軍隊於這個時候沖了出來,誠可謂得了天時。

  老天爺這時也站在造反軍這一邊。因為此刻突然雷雨交加,並且颳起勁風。這樣的天變,給予占優勢者多達數倍的力量,對居劣勢者,則使其更加沮喪。

  王莽軍大敗後,四處潰散。據傳,其中掉入河裡溺死者數以萬計。

  這次戰役可謂決定了王莽的命運。

  王邑逃進洛陽。這時候的洛陽尚在王莽手中。王莽為保衛洛陽,派太師王匡率軍出城應戰,更始帝則以同姓同名之“定國上公”王匡與之攻打。

  樊崇到達洛陽,是於洛陽淪陷之後的事情。

  第七十六章 天下大亂

  各地敗戰之消息頻至,豪勇如王莽者,這時也變得極為沮喪。命運開始走下坡時,連親信都會逐漸離去,這是一定的事情。

  ——新朝(王莽之王朝)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任何人都看得出這一點,而最為恐慌的當然是身邊人員。如此下去,王莽一旦滅亡,他們勢必受連累而難逃一死。

  ——不如及早離開王莽。

  ——不!事已至此,不如把王莽殺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