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但是,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如果秦始皇真的長生不老,或者繼承皇位的不是胡亥,而是長子扶蘇,中國的歷史會是怎樣呢?或許依然改變不了滅亡的命運,但至少大秦會多傳幾代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期待,是因為我們在挖掘秦國滅亡更深層的原因。追根究底,那就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並不僅僅是為了強國爭霸而存在的,對於任何時代的任何朝廷,如何為自己的統治加上一雙迷惑眾生的翅膀,藉以掩護自己推行的各種政策,都是必須的。大秦,正是缺了這雙翅膀。如果把大秦比做剛飛上天空的飛機,法家造就的就是它龐大的機身,而那雙穩定機身的翅膀,有人呼之欲出,那就是儒家思想。
沒錯,戰國時代的秦國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匱乏的地方。秦國處於偏僻的西方,雖從襄公時代仰慕和學習華夏文化,卻始終被視為“戎狄之國”,又因尚武被稱為“虎狼之國”。據史學家考證,《春秋公羊傳》稱秦為“夷”,《春秋穀梁傳》稱之為“狄”。商鞅更認為,秦國風俗制度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處。《管子》則認為,齊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從。戰國末年,山東諸國仍視之為“戎虜”,有人說:“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而在諸子百家思想爆發的年代,最先也是最為普及的儒家思想並未在秦國得以傳播。唐代詩人韓愈發出這樣的感慨“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意思是說,孔子在西行遊說講學的過程中沒有到秦國去,真是只摘到了星星遺漏了日月啊!儘管很多人解釋為韓愈感嘆孔子講學半途而廢,但是反過來,是不是也在感嘆,如果儒家思想在秦國得以普及的話,秦國就會是另外一番前景呢?
所以,我們敢斷言,只要是“內力”深厚能夠駕馭無翼飛機的秦始皇不在了,其繼承者換做任何一個人,大秦帝國終究還是會覆滅。而,我們都會禁不住樂觀地想像一下,要是扶蘇即位,對儒家頗有幾分好感的他,或許就是大秦帝國扭轉乾坤的唯一人選。可這,誰又知道呢?
第五章 憾,獨尊儒術,萬世經典再無存
1.竄改儒術董仲舒
儒家應該感謝董仲舒,沒有他也就沒有儒家流芳千年深植民心的今天。但是,諸子百家應該咒罵董仲舒,沒有他,百家的思想也就不會淡出歷史的記載,更不會那麼迅速地失傳。中國學者們對董仲舒恨到骨子裡,沒有他,中國思想界也不會從百花齊放的春天一步跨進萬物蕭疏的寒冬。
但是,任何事物,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我們在痛恨的同時又忍不住回過頭去翻開那頁歷史,窺探其中更加耐人尋味的字符。一種思想最理想的推進過程就是以繼承、批判、創新與發展來循環的。董仲舒就是那個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人。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如果不被繼承,不經過同類的競爭,就不會有創新的機會,更談不上發展與進一步的繼承了。
西漢政權建立初期,內憂外患百弊並存。政治上,不得不暫行分封,但為時不久,諸王坐大,至景帝時,終於爆發“七國之亂”。雖然旋即被平定,由於並未從體制上真正解決問題,隱患依然存在。此時的邊患還是來自於北方匈奴的侵擾,儘管憑藉婁敬“和親”之策,苟安延年,但反擊匈奴這一工作,需要西漢的實力,也需要作戰的最佳時機。這是兩項需要後世繼承人努力完成的任務。西漢初年承接秦末大亂之勢,社會淒涼殘破,經濟徹底崩潰。為了恢復經濟,有大秦獨尊法家而迅速覆滅的前車之鑑,漢文帝景帝之時奉行黃老哲學,實行“無為而治”,經過數十年的慘澹經營,終於使國家恢復了元氣,一片太平景象。
公元前140年左右,雄心勃勃的漢武帝劉徹即位。承接“文景之治”的盛世之風,他一邊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政體;一邊外勤用兵,征討匈奴以除邊患,同時開疆拓土,擴大漢家基業。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須從多方面轉軌變型,這就需要一個權威的思想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其政治任務服務。而黃老之術“出世”的性質和“無為”的取向,與其政治抱負處處相左,顯然已經過時。於是絀抑黃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就是必然了。改變統治思想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黃老之學維護者的利益,於是,一開始,漢武帝的這一舉措就遭到其祖母竇太后的阻撓,不僅附和漢武帝的大臣們被罷免,有的甚至被處死。
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漢武帝的新治國思想才啟動。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與其說是對儒學的繼承,倒不如說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的創新。首先,他“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是汲取“天命”、“天治”、“刑名法術”、“無為”等思想,以及陰陽家中,秦漢方士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加上當時天文、歷數等自然科學的新成果而構造出的新體系。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與天是相合的。人的活動認識均受命於天,而認識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天意。通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需要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盡心”、“知心”、“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通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顯然是繼承了思孟學派(子思學派和孟子學派的通稱)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發展得十分精緻。
沒錯,戰國時代的秦國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匱乏的地方。秦國處於偏僻的西方,雖從襄公時代仰慕和學習華夏文化,卻始終被視為“戎狄之國”,又因尚武被稱為“虎狼之國”。據史學家考證,《春秋公羊傳》稱秦為“夷”,《春秋穀梁傳》稱之為“狄”。商鞅更認為,秦國風俗制度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處。《管子》則認為,齊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從。戰國末年,山東諸國仍視之為“戎虜”,有人說:“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而在諸子百家思想爆發的年代,最先也是最為普及的儒家思想並未在秦國得以傳播。唐代詩人韓愈發出這樣的感慨“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意思是說,孔子在西行遊說講學的過程中沒有到秦國去,真是只摘到了星星遺漏了日月啊!儘管很多人解釋為韓愈感嘆孔子講學半途而廢,但是反過來,是不是也在感嘆,如果儒家思想在秦國得以普及的話,秦國就會是另外一番前景呢?
所以,我們敢斷言,只要是“內力”深厚能夠駕馭無翼飛機的秦始皇不在了,其繼承者換做任何一個人,大秦帝國終究還是會覆滅。而,我們都會禁不住樂觀地想像一下,要是扶蘇即位,對儒家頗有幾分好感的他,或許就是大秦帝國扭轉乾坤的唯一人選。可這,誰又知道呢?
第五章 憾,獨尊儒術,萬世經典再無存
1.竄改儒術董仲舒
儒家應該感謝董仲舒,沒有他也就沒有儒家流芳千年深植民心的今天。但是,諸子百家應該咒罵董仲舒,沒有他,百家的思想也就不會淡出歷史的記載,更不會那麼迅速地失傳。中國學者們對董仲舒恨到骨子裡,沒有他,中國思想界也不會從百花齊放的春天一步跨進萬物蕭疏的寒冬。
但是,任何事物,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我們在痛恨的同時又忍不住回過頭去翻開那頁歷史,窺探其中更加耐人尋味的字符。一種思想最理想的推進過程就是以繼承、批判、創新與發展來循環的。董仲舒就是那個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人。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如果不被繼承,不經過同類的競爭,就不會有創新的機會,更談不上發展與進一步的繼承了。
西漢政權建立初期,內憂外患百弊並存。政治上,不得不暫行分封,但為時不久,諸王坐大,至景帝時,終於爆發“七國之亂”。雖然旋即被平定,由於並未從體制上真正解決問題,隱患依然存在。此時的邊患還是來自於北方匈奴的侵擾,儘管憑藉婁敬“和親”之策,苟安延年,但反擊匈奴這一工作,需要西漢的實力,也需要作戰的最佳時機。這是兩項需要後世繼承人努力完成的任務。西漢初年承接秦末大亂之勢,社會淒涼殘破,經濟徹底崩潰。為了恢復經濟,有大秦獨尊法家而迅速覆滅的前車之鑑,漢文帝景帝之時奉行黃老哲學,實行“無為而治”,經過數十年的慘澹經營,終於使國家恢復了元氣,一片太平景象。
公元前140年左右,雄心勃勃的漢武帝劉徹即位。承接“文景之治”的盛世之風,他一邊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政體;一邊外勤用兵,征討匈奴以除邊患,同時開疆拓土,擴大漢家基業。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須從多方面轉軌變型,這就需要一個權威的思想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其政治任務服務。而黃老之術“出世”的性質和“無為”的取向,與其政治抱負處處相左,顯然已經過時。於是絀抑黃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就是必然了。改變統治思想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尤其是黃老之學維護者的利益,於是,一開始,漢武帝的這一舉措就遭到其祖母竇太后的阻撓,不僅附和漢武帝的大臣們被罷免,有的甚至被處死。
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漢武帝的新治國思想才啟動。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
董仲舒的思想學說,與其說是對儒學的繼承,倒不如說是對先秦諸子思想的創新。首先,他“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是汲取“天命”、“天治”、“刑名法術”、“無為”等思想,以及陰陽家中,秦漢方士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學說,加上當時天文、歷數等自然科學的新成果而構造出的新體系。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與天是相合的。人的活動認識均受命於天,而認識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天意。通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需要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盡心”、“知心”、“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通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顯然是繼承了思孟學派(子思學派和孟子學派的通稱)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發展得十分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