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秦始皇為了實現心中的宏偉藍圖採取的措施,牽動了經歷戰火紛擾的人民的利益,以至於造成了大秦帝國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有人說秦始皇是忘乎所以,倒不如說他是在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做更多的事情。造阿房宮、修驪山墓並不是什麼違背帝王規章的事情,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等土木工程原本是為了守天下的,但是,這卻成了秦始皇為人詬病的“暴政”之源,苛捐雜稅,勞役苦役,人民積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遊,返回時死於沙丘平台。秦始皇臨終前寫信給公子扶蘇,叫他速來咸陽參加葬禮,接替皇位。公子扶蘇是秦始皇長子,由於不同意秦始皇坑殺儒生,被秦始皇派往邊地監督將軍蒙恬抵禦匈奴。秦始皇死後,趙高串通丞相李斯,把秦始皇的遺詔改了,另立公子胡亥為太子,當年,太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即位後,“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盼望他的治國方略有所改變,但秦朝的第二任統治者再次令人失望。秦二世胡亥,能夠繼承皇帝之位,卻無法繼承始皇的救世主地位,更沒有魄力和能力壓制六國反抗的舊勢力。他偏信趙高,為鞏固自己的權力誅殺朝中大臣和皇室的兄弟,而對百姓更加殘酷無情。

  這時丞相李斯想給秦二世提意見,勸他不要偏信趙高,告訴他天下已有很多人造反,但秦二世不見李斯,反而責怪李斯身為丞相沒有治理好天下。李斯怕被貶官,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他為了迎合秦二世的心意,上書勸秦二世“行督責之術”,實行個人獨裁,用法制控制臣民。秦二世看了很高興,於是推行“督責之術”,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誰對百姓整得狠,就說誰是好官,誰殺人多,就說誰是忠臣。

  秦朝的法令越來越嚴酷,秦二世令農民增繳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秦二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伺機進行分裂活動。始皇帝三十六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直到一件並不起眼的小事引發了無法收拾的災難。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陳勝,即陳涉,陽城(今地有異說,在河南境內)人,僱農出身;吳廣,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農民。他們都是戍卒的屯長。為了發動起義,他們在帛上書寫“陳勝王”三字,置魚腹中,戍卒買魚得書,傳為怪異。吳廣又於夜晚在駐地旁叢祠中燃篝火,作狐鳴,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聲。接著,陳勝、吳廣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

  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游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的軍隊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隊。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卻無對策。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广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

  陳勝領導的起義其實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我們不難看出,民眾再次被拯救的迫切希望已經在秦二世短暫的掌權時間內徹底破滅。陳勝領導的起義是民間積怨的爆發口,這一爆發之後,農民軍背後的六國舊勢力終於等到了機會,滅秦的步伐也如當初被秦滅時那樣迅速。

  被寵信趙高殺死的秦二世以及貶去帝號稱秦王的子嬰成為大秦帝國沒落的轉折,堂堂的大秦帝國,僅僅十餘年的輝煌,就燈熄人亡。賈誼在總結秦朝覆滅的教訓時說:“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這段話的意思是:陳勝不必具有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德,不需憑藉公侯的身份,而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就得到天下人民的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古代聖王能洞察事物變化的規律,知道什麼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所以懂得治民之道的關鍵是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只要做到這一點,即使有人圖謀叛亂,也得不到人民的響應。俗話說“生活安定的民眾,可以引導他們行仁義,生活不安定的民眾,容易跟著人為非作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