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在一個團體裡,個人能力太強,會掩蓋其他人的光芒,使他們在相較之下黯然失色,於是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
隨之而起的便是自衛,表現出來的則是抗拒和攻擊;抗拒是抵制你,拒絕和你合作,攻擊則是找你的弱點和小辮子,加以渲染、擴大,中傷你、打擊你,欲將你除之而後快。由於他們有這種心理,你當然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而且這種狀況也會造成上司在領導上的困擾——他要買你的帳,又要安撫其他人的不平,多累。因此雖然你的能力創造了你個人的榮耀,實際上已為你自己埋下了一顆又一顆的不定時炸彈。
能力強不是罪過,但卻常遭到排擠,反而容易不得志,這不能說是別人心胸狹窄,而是人類自衛本能所造成的,因此在一個團體裡與人共事,如果你能力很強,那麼一定要注意:
不要過於表現,要適度的收放,有時表現十分的能力,有時則只表現八分,好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就像那位超級投手,有時也應讓對方打到球,讓自己的隊員也有機會表現。
除此之外,還要懂得謙卑;通常能力強的人容易在榮耀中自滿、驕傲、目中無人,這是大忌,因此必須懂得謙卑、尊重別人,這樣別人就比較不會感受到你的威脅,至少不會處處與你為敵。
這是一種與人共事的哲學,如果不能做到這兩點,那麼除非你自己當老闆,否則你的手遲早很難留住。
好了,年青人,無論你能力有多強,無論你的表現欲有多重,可千萬不要忽視別人的存在,不要掩蓋其他人的光芒,不要對別人的生存造成威脅。我並不反對人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但在社會中生存,太強調個人,而忽略了別人的存在,遲早是要吃苦頭的。
勿好為人師
有兩個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男人都認為自己博學多才,都說自己的博學是世人無敵。
一天,他倆遇到了一起,吹牛互不相讓,為爭做對方的老師吵了起來。這時智者蘇格拉底剛好經過,便問他倆才能到底有多高。
其中一個男人說:「現在我們倆都弄不清楚,你又來攪和,誰管你才能有多高?智者蘇格拉底都是我的學生,你還有資格說話嗎?」
另一男人接著說:「那算什麼,蘇格拉底是我學生的學生,我都是他的師公了!」
寓言中的兩個男人太目中無人了,就連智者蘇格拉底在眼前,也竟然置之不理,還在迷信自己的博學多才。可見當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良好並開始膨脹時是多麼的厲害。
古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提倡謙虛是有根據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強於自己的人是好的。若想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得低下頭向人家學習。驕傲只能讓你退步,當你覺得自己最有才能時,可能實際上已經成了最無知的人了。
若你好為人師,就犯了人性里的一個忌諱——侵犯了別人的「自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非常實在,因為人各有所長,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應在人群中尋找可以啟發自己智慧的人。對自我成長而言,這句話是相當有價值的。
在人群中,你以別人為師,除了可促使自己成長之外,也可以滿足對方的優越感及虛榮心,很多老師一教就是一輩子,多多少少也有這種被滿足的心理。
在人性里,「好為人師」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它只會招來別人的討厭。
在生活中,有一種人,喜歡在工作上指出別人的錯誤,並「貢獻」自己的意見,也喜歡在言語上指正別人的缺點,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髮型啦、教育子女的方法啦……
這種人有的純粹是一片善心,對旁人的錯誤無法袖手旁觀,有的則是自以為是,認為別人觀念有問題,只有他的才是對的。
不管基於什麼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並經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強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點而去揭露他的錯誤,他會明顯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採取不友善的態度。尤其是工作,你的熱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還會認為你是在和他搶功勞,總之,他是不太領情的。
所以「好為人師」是人際關係的障礙。如果你非要「為人師」不可,則必須建立在幾個基礎上才行:
第一,兩人關係密切;你基於「義」而提出,他有可能會接受你的意見,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當的高,這是人性,沒什麼道理好說。
第二,你在他心目中夠份量;所謂「人微言輕」,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麼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見,但表面聽從,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份量不足,那就別自討沒趣。
第三,你是他的長輩或上司;基於倫理及利害關係,你的意見他有可能會接受,但,也不盡然……。
總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雖然知道不對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毀滅意識,這是他個人的選擇,因此,與其「好為人師」招惹麻煩,不如去「拜人為師」求自己成長;別人的事,管那麼多於嘛!除非他自己來「請教」你,但說多少,還是要有些斟酌。
隨之而起的便是自衛,表現出來的則是抗拒和攻擊;抗拒是抵制你,拒絕和你合作,攻擊則是找你的弱點和小辮子,加以渲染、擴大,中傷你、打擊你,欲將你除之而後快。由於他們有這種心理,你當然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而且這種狀況也會造成上司在領導上的困擾——他要買你的帳,又要安撫其他人的不平,多累。因此雖然你的能力創造了你個人的榮耀,實際上已為你自己埋下了一顆又一顆的不定時炸彈。
能力強不是罪過,但卻常遭到排擠,反而容易不得志,這不能說是別人心胸狹窄,而是人類自衛本能所造成的,因此在一個團體裡與人共事,如果你能力很強,那麼一定要注意:
不要過於表現,要適度的收放,有時表現十分的能力,有時則只表現八分,好讓別人也有表現的機會,就像那位超級投手,有時也應讓對方打到球,讓自己的隊員也有機會表現。
除此之外,還要懂得謙卑;通常能力強的人容易在榮耀中自滿、驕傲、目中無人,這是大忌,因此必須懂得謙卑、尊重別人,這樣別人就比較不會感受到你的威脅,至少不會處處與你為敵。
這是一種與人共事的哲學,如果不能做到這兩點,那麼除非你自己當老闆,否則你的手遲早很難留住。
好了,年青人,無論你能力有多強,無論你的表現欲有多重,可千萬不要忽視別人的存在,不要掩蓋其他人的光芒,不要對別人的生存造成威脅。我並不反對人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但在社會中生存,太強調個人,而忽略了別人的存在,遲早是要吃苦頭的。
勿好為人師
有兩個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男人都認為自己博學多才,都說自己的博學是世人無敵。
一天,他倆遇到了一起,吹牛互不相讓,為爭做對方的老師吵了起來。這時智者蘇格拉底剛好經過,便問他倆才能到底有多高。
其中一個男人說:「現在我們倆都弄不清楚,你又來攪和,誰管你才能有多高?智者蘇格拉底都是我的學生,你還有資格說話嗎?」
另一男人接著說:「那算什麼,蘇格拉底是我學生的學生,我都是他的師公了!」
寓言中的兩個男人太目中無人了,就連智者蘇格拉底在眼前,也竟然置之不理,還在迷信自己的博學多才。可見當一個人的自我感覺良好並開始膨脹時是多麼的厲害。
古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提倡謙虛是有根據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強於自己的人是好的。若想縮小與別人的差距,彌補自己的不足,就得低下頭向人家學習。驕傲只能讓你退步,當你覺得自己最有才能時,可能實際上已經成了最無知的人了。
若你好為人師,就犯了人性里的一個忌諱——侵犯了別人的「自我」。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非常實在,因為人各有所長,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應在人群中尋找可以啟發自己智慧的人。對自我成長而言,這句話是相當有價值的。
在人群中,你以別人為師,除了可促使自己成長之外,也可以滿足對方的優越感及虛榮心,很多老師一教就是一輩子,多多少少也有這種被滿足的心理。
在人性里,「好為人師」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它只會招來別人的討厭。
在生活中,有一種人,喜歡在工作上指出別人的錯誤,並「貢獻」自己的意見,也喜歡在言語上指正別人的缺點,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髮型啦、教育子女的方法啦……
這種人有的純粹是一片善心,對旁人的錯誤無法袖手旁觀,有的則是自以為是,認為別人觀念有問題,只有他的才是對的。
不管基於什麼心態,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並經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強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點而去揭露他的錯誤,他會明顯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採取不友善的態度。尤其是工作,你的熱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還會認為你是在和他搶功勞,總之,他是不太領情的。
所以「好為人師」是人際關係的障礙。如果你非要「為人師」不可,則必須建立在幾個基礎上才行:
第一,兩人關係密切;你基於「義」而提出,他有可能會接受你的意見,但不接受的可能性相當的高,這是人性,沒什麼道理好說。
第二,你在他心目中夠份量;所謂「人微言輕」,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麼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見,但表面聽從,私下不理的可能性也很高。如果份量不足,那就別自討沒趣。
第三,你是他的長輩或上司;基於倫理及利害關係,你的意見他有可能會接受,但,也不盡然……。
總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雖然知道不對也要做下去」的自我毀滅意識,這是他個人的選擇,因此,與其「好為人師」招惹麻煩,不如去「拜人為師」求自己成長;別人的事,管那麼多於嘛!除非他自己來「請教」你,但說多少,還是要有些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