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來它始終就在這裡,只要往自己本身去尋找就行了。從前他太忙,忙著詢問別人,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回到自己身上找。
如同這位流浪者,我們天生具有一份內在的地圖,指引著我們離開憂慮和沮喪的黑森林。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情緒性的恐懼是多餘的。假如任何人告訴你別的,那他一定沒有找到他自己。
解除恐懼的辦法是始終存在的,但是我們一定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自己的恐懼,不能隨便聽信他人,不要因為他自稱知道解決的辦法,就放棄自我明智的追尋,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追尋,甚至於「絕望」本身也能夠幫助我們。如保羅·泰利斯博士指出:「在每個令人懷疑的深坑裡,雖然感到絕望,我們對真理追求的熱情,依舊不停地存在。不要放棄自己,而去依賴別人,縱使別人能解除你對真理的焦慮。不要因誘惑而導入一個不屬於你自己的真理。」
所以,儘管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你善於把握自己並明白以下幾點,是可以戰勝困難的。
不要把憂慮和恐懼隱藏在心中。許多人有憂慮與不安時,總是深藏在心間,不肯坦白說出來。其實,這種辦法是很愚蠢的。內心有憂慮煩惱,應該儘量坦白講出來,這不但可以給自己從心理上找出一條出路,而且有助於恢復頭腦的理智,把不必要的憂慮除去,同時找出消除憂慮、抵抗恐懼的方法。
不要怕困難。人遇到困難,往往是成功的先兆,只有不怕困難的人,才可以戰勝憂慮和恐懼。
同樣,在人生的戰場,我們必須善於放棄,而傾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於主戰場上,不必計較次要戰場的得失與榮辱。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學會放棄同樣重要。當你路過籃球場或足球場時,看到別人正盡興比賽,聽到那歡快的笑聲時,能不動心嗎?但這時,我們必須放棄一項:去燥熱的教室里學習,或是在涼爽的綠茵球場上活動,斟酌損益,當放棄後者而取前者,因為我們的前途比短暫的歡樂更為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放棄,並且敢於放棄,不要為一點利益斤斤計較。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學會可以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這也許便是另一種珍惜。未來是不可知的,而對眼前的這一切,我們還來得及把握,我們還可以在無限中珍惜這些有限的事物!
好了,年青人,在你自己身上,有你最好的地圖,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否則,你的地圖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除了自己瞧不起自己,
沒有人敢瞧不起你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凡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父親答:「凡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裡嗎?」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里。」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於大西洋各個港口,這位兒子叫伊東布拉格,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普立茲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後,在回憶童年時,他說:「那時我們家很窮,父母都靠出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輕看卑微。」與生俱來,人是一樣的人,但往往有那麼一些人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太自卑了。
富有者並不一定偉大;貧窮者也並不一定卑微,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機會灑到了每個人面前。自卑的人也有相同的機會。
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郁有其優勢、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自卑只能讓你自己獨自沒落。
心理學認為,自卑是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自卑心理可能產生在任何舞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閃現出「輝煌」與「亮麗」,往往容易產生「看破紅塵」的感嘆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經過奮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上創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嘆;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和生發出紅日偏西的無奈……這種自卑心理是壓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鎖,是一種消極、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軟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銳氣鈍化,畏縮不前,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開始,以自我埋沒自我消沉告終,使人陷入悲觀哀怨的深淵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
如同這位流浪者,我們天生具有一份內在的地圖,指引著我們離開憂慮和沮喪的黑森林。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情緒性的恐懼是多餘的。假如任何人告訴你別的,那他一定沒有找到他自己。
解除恐懼的辦法是始終存在的,但是我們一定得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自己的恐懼,不能隨便聽信他人,不要因為他自稱知道解決的辦法,就放棄自我明智的追尋,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追尋,甚至於「絕望」本身也能夠幫助我們。如保羅·泰利斯博士指出:「在每個令人懷疑的深坑裡,雖然感到絕望,我們對真理追求的熱情,依舊不停地存在。不要放棄自己,而去依賴別人,縱使別人能解除你對真理的焦慮。不要因誘惑而導入一個不屬於你自己的真理。」
所以,儘管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只要你善於把握自己並明白以下幾點,是可以戰勝困難的。
不要把憂慮和恐懼隱藏在心中。許多人有憂慮與不安時,總是深藏在心間,不肯坦白說出來。其實,這種辦法是很愚蠢的。內心有憂慮煩惱,應該儘量坦白講出來,這不但可以給自己從心理上找出一條出路,而且有助於恢復頭腦的理智,把不必要的憂慮除去,同時找出消除憂慮、抵抗恐懼的方法。
不要怕困難。人遇到困難,往往是成功的先兆,只有不怕困難的人,才可以戰勝憂慮和恐懼。
同樣,在人生的戰場,我們必須善於放棄,而傾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於主戰場上,不必計較次要戰場的得失與榮辱。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學會放棄同樣重要。當你路過籃球場或足球場時,看到別人正盡興比賽,聽到那歡快的笑聲時,能不動心嗎?但這時,我們必須放棄一項:去燥熱的教室里學習,或是在涼爽的綠茵球場上活動,斟酌損益,當放棄後者而取前者,因為我們的前途比短暫的歡樂更為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放棄,並且敢於放棄,不要為一點利益斤斤計較。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放棄,學會可以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這也許便是另一種珍惜。未來是不可知的,而對眼前的這一切,我們還來得及把握,我們還可以在無限中珍惜這些有限的事物!
好了,年青人,在你自己身上,有你最好的地圖,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否則,你的地圖就會失去它應有的價值。
除了自己瞧不起自己,
沒有人敢瞧不起你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去參觀凡高故居,在看過那張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後,兒子問父親:「凡高不是位百萬富翁嗎?」父親答:「凡高是位連妻子都沒娶上的窮人。」
第二年,這位父親帶兒子去丹麥,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兒子又困惑地問:「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宮裡嗎?」父親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兒子,他就生活在這棟閣樓里。」這位父親是一個水手,他每年往來於大西洋各個港口,這位兒子叫伊東布拉格,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普立茲獎的黑人記者。
20年後,在回憶童年時,他說:「那時我們家很窮,父母都靠出苦力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像我們這樣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好在父親讓我認識了凡高和安徒生,這兩個人告訴我,上帝沒有輕看卑微。」與生俱來,人是一樣的人,但往往有那麼一些人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太自卑了。
富有者並不一定偉大;貧窮者也並不一定卑微,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機會灑到了每個人面前。自卑的人也有相同的機會。
每一個事物,每一個人郁有其優勢、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自卑只能讓你自己獨自沒落。
心理學認為,自卑是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自卑心理可能產生在任何舞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閃現出「輝煌」與「亮麗」,往往容易產生「看破紅塵」的感嘆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經過奮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上創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嘆;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和生發出紅日偏西的無奈……這種自卑心理是壓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鎖,是一種消極、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軟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銳氣鈍化,畏縮不前,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開始,以自我埋沒自我消沉告終,使人陷入悲觀哀怨的深淵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