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這裡,本人無意為周作人翻案,因為文化漢奸這帽子,是蔣中正同志給他扣上的,要翻,還得給蔣同志燒香,問人家同意不同意,沒的自找麻煩。只是想說明,由於中國人先天缺少國家觀念,其後果是嚴重的。何兆武說:近代一交戰,天下一家的中國人立馬兒變成了兩個方向:一是崇洋媚外,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何先生說得對,家奴也就只有這種選擇了。如今,中國的義和團後代們更是把國家,民族,黨,政府等概念混作一團,叫人哭笑不得,中國,什麼時候才有政治意義上的真正的公民?
(四) 中央集權與中國人
現在好多學者認為,中國之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了集權的政治統治,在於中國這樣的一個大農業國家,需要統一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集中治水。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很玄。按我自己的意思,我覺得中國的帝王之所以選擇集權,乃是由於中國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把權、勢、術融合為帝王專制術,導致中國封建帝王先天就有了集權的意識與專制的基本功,農 *** 動推翻舊帝王,中國文化馬上造就一個新帝王,新的還永遠比舊的更專制,中國就這樣讓他們給專制完了。
咱們說過了,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其實這話反過來也成立,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臣民,嚴格講來,集權政治下,中國出現不了公民。按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說法,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概念有三種互相區別的含義,而其最根本的含義則是指政治意義上的公民概念,它是指一個城市國家中有特定政治權力的成員,韋伯認為,公民這個概念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這老東西,居然暗示東方文化蘊育不出現代意義上的公民。
一句話,集權體制下,百姓也就只有做奴隸的份了。魯迅概括中國奴隸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先生說: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面,但又屬於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於強盜似的。看到這裡,不由得佩服先生,真是一語點透機鋒啊,可惜奴隸們聽不懂!
按我的分法,奴隸分三種,一曰愚奴,二曰順奴,三曰猾奴。第一,中國文化充當集權政治的幫凶,在愚民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過來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隨便使喚,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原因。老子也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聲,常使民無智無欲。總而言之一句話,對統治者來講,牧民就是養群傻,越傻越好,老百姓也還真爭氣,叫傻就傻,集體犯傻,不傻也要裝瘋賣傻,難得糊塗。《還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詞:你是風兒我是沙,我最喜歡唱了,把它改為:你是瘋子我是傻子,越唱越樂,越樂越傻。
執政者不傻,知道民愚才能順服,不順也要把你打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百姓乖乖的閉上嘴巴,玩"道路以目"的花招;武帝手下的張湯獨創"腹誹"罪-我看你骨子裡反我,於是這"道路以目"也不行了,沉默權都沒有了,大家只好學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表示還算活物就行了。相聲大師候寶林臨死前對記者說:真的,我一輩子是個順民,對社會沒有什麼要求,我只希望一不要打仗,二不要運動,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溫飽。依我看來,候大師的要求,特別是那個溫飽也太微卑了,可我的朋友一看他的要求,馬上說了一句:忽忽,他的要求也太高了。是否打仗,中國老百姓哪有發言權?不要運動。中國什麼時候能不運動?我聽了笑,說,所謂的群眾運動,現在被人背地裡叫作運動群眾。再舉一個例子,馮鞏主演《沒事偷著樂》,得了金雞獎,娛記問他小子幸福不幸福,沒想到老是演幸福生活給人製造樂子的馮鞏回答的是:我媽說過,床上沒病人,獄裡沒親人,這就是幸福!不知道什麼原因,聽了兩位相聲大師對於幸福的定義,我心裡老是辛酸得不得了。
第三,小民也沒有傻到骨子裡,也知道當主子比當奴才好,心裡也有不順的,可表面上不順又不行,就成了猾奴。西方學者概括中國的封建社會為:皇帝裝模作樣的統治,百姓裝模作樣的順從!馬基雅維利也有類似的話:為君者不必真信教,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裝篤信;百姓,為奴者不必真順,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裝順從。此話對極,其實真傻真順的沒有幾個,連悟空那小猴子都知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相形之下,小日本那才叫傻呢,又是革命又是運動,皇室血統都沒個變化,哪象我們?一會兒姓劉,一會兒姓朱,一會兒又姓趙的,熱鬧極了。始皇出巡,百姓皆撅臀俯地,可是在這撅臀俯地的民眾當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項籍的心聲-彼可取而代也!也聽到了劉家劉四小(劉幫名劉季,古代按伯,仲,叔,季排兄弟大小,估計就是四小了)的嘀咕-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也許,正是由於大量的猾奴存在,統治者才有了根本性恐懼-王朝的安危與自己龍墩的穩當才是天下第一要務!
(四) 中央集權與中國人
現在好多學者認為,中國之所以一開始就選擇了集權的政治統治,在於中國這樣的一個大農業國家,需要統一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集中治水。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很玄。按我自己的意思,我覺得中國的帝王之所以選擇集權,乃是由於中國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把權、勢、術融合為帝王專制術,導致中國封建帝王先天就有了集權的意識與專制的基本功,農 *** 動推翻舊帝王,中國文化馬上造就一個新帝王,新的還永遠比舊的更專制,中國就這樣讓他們給專制完了。
咱們說過了,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治,其實這話反過來也成立,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麼樣的臣民,嚴格講來,集權政治下,中國出現不了公民。按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說法,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概念有三種互相區別的含義,而其最根本的含義則是指政治意義上的公民概念,它是指一個城市國家中有特定政治權力的成員,韋伯認為,公民這個概念是西方文化的產物。這老東西,居然暗示東方文化蘊育不出現代意義上的公民。
一句話,集權體制下,百姓也就只有做奴隸的份了。魯迅概括中國奴隸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先生說: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屬於那一面,但又屬於無論那一面。強盜來了,就屬於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於強盜似的。看到這裡,不由得佩服先生,真是一語點透機鋒啊,可惜奴隸們聽不懂!
按我的分法,奴隸分三種,一曰愚奴,二曰順奴,三曰猾奴。第一,中國文化充當集權政治的幫凶,在愚民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過來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隨便使喚,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原因。老子也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聲,常使民無智無欲。總而言之一句話,對統治者來講,牧民就是養群傻,越傻越好,老百姓也還真爭氣,叫傻就傻,集體犯傻,不傻也要裝瘋賣傻,難得糊塗。《還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詞:你是風兒我是沙,我最喜歡唱了,把它改為:你是瘋子我是傻子,越唱越樂,越樂越傻。
執政者不傻,知道民愚才能順服,不順也要把你打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老百姓乖乖的閉上嘴巴,玩"道路以目"的花招;武帝手下的張湯獨創"腹誹"罪-我看你骨子裡反我,於是這"道路以目"也不行了,沉默權都沒有了,大家只好學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表示還算活物就行了。相聲大師候寶林臨死前對記者說:真的,我一輩子是個順民,對社會沒有什麼要求,我只希望一不要打仗,二不要運動,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的意思也不敢要求小康,只要求溫飽。依我看來,候大師的要求,特別是那個溫飽也太微卑了,可我的朋友一看他的要求,馬上說了一句:忽忽,他的要求也太高了。是否打仗,中國老百姓哪有發言權?不要運動。中國什麼時候能不運動?我聽了笑,說,所謂的群眾運動,現在被人背地裡叫作運動群眾。再舉一個例子,馮鞏主演《沒事偷著樂》,得了金雞獎,娛記問他小子幸福不幸福,沒想到老是演幸福生活給人製造樂子的馮鞏回答的是:我媽說過,床上沒病人,獄裡沒親人,這就是幸福!不知道什麼原因,聽了兩位相聲大師對於幸福的定義,我心裡老是辛酸得不得了。
第三,小民也沒有傻到骨子裡,也知道當主子比當奴才好,心裡也有不順的,可表面上不順又不行,就成了猾奴。西方學者概括中國的封建社會為:皇帝裝模作樣的統治,百姓裝模作樣的順從!馬基雅維利也有類似的話:為君者不必真信教,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裝篤信;百姓,為奴者不必真順,但不可不表面上假裝順從。此話對極,其實真傻真順的沒有幾個,連悟空那小猴子都知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相形之下,小日本那才叫傻呢,又是革命又是運動,皇室血統都沒個變化,哪象我們?一會兒姓劉,一會兒姓朱,一會兒又姓趙的,熱鬧極了。始皇出巡,百姓皆撅臀俯地,可是在這撅臀俯地的民眾當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項籍的心聲-彼可取而代也!也聽到了劉家劉四小(劉幫名劉季,古代按伯,仲,叔,季排兄弟大小,估計就是四小了)的嘀咕-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也許,正是由於大量的猾奴存在,統治者才有了根本性恐懼-王朝的安危與自己龍墩的穩當才是天下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