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普列漢諾夫此書以當時大量的科學文獻為基礎,令人信服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並力圖在哪怕是極有限的範圍內發展其觀點。作者淵博的知識和卓越的才華使這本書成為當時社會主義文獻中最出色的著作之一,並使俄國馬克思主義流派以高度的科學水平而享譽國際。在俄國國內,這本書深受革命者歡迎,“培養了一整代俄國馬克思主義者”。
在稍後發表的《論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這兩篇著作中,普列漢諾夫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就某些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普列漢諾夫批判地分析了因素論,認為把某種因素作為唯一因素的社會學理論是抽象的空論。他提出了辯證的社會觀,把社會看作一個包括各種因素的整體。“歷史的‘因素’是一些通常的抽象的東西,等到撥開了它周圍的雲霧,事情便變得很明顯,人們並沒有創造出若干種彼此分割的歷史——法律史、道德史、哲學史等,而是只創造了一種歷史,他們自己的社會關係史;這些社會關係是由各該時期的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普列漢諾夫捍衛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在歷史實踐中的積極創造作用的觀點,他既反對否定人的歷史主體作用的抽象的經濟決定論,也反對主張英雄人物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而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來解決這個問題:“領導人物的個人特點能決定歷史事變的個別外貌,所以我們所說的那種偶然成分在這種事變進程中始終起著某些作用,但這種進程的趨勢歸根到底要由所謂普遍原因,即實際上是由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依此種發展為轉移的人們在生產的社會經濟過程中的相互關係來決定。”“有影響的人物由於自己頭腦和性格上的特點,雖然也能改變各個事變的個別外貌以及各個事變的某些局部後果,但他們終究不能改變由別的力量決定的事變的一般方向。”
普列漢諾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者,也是一個西方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他對俄國傳統文化持絕對的否定態度,不僅否定這種文化中的專制主義,而且否定其中的農民民主主義。他認為,村社是俄國發展的巨大障礙,農民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依靠農民和村社絕不可能在俄國建立起社會主義。他對俄國發展道路和革命進程的分析在某些方面與俄國自由主義的觀點存在著一致。如果說自由主義希望俄國歐化,那麼普列漢諾夫則希望俄國革命運動歐化。從本質上說,分別作為西方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文化最高成就的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是與俄國傳統文化不相容的。正因為普列漢諾夫的觀點中包含著與自由主義結盟以對抗俄羅斯專制主義乃至民粹主義的傾向,許多民粹派活動家,包括拉甫羅夫和季霍米羅夫,都強烈譴責普列漢諾夫,說他試圖瓦解革命力量,已經滾到自由主義的立場上去了。
普列漢諾夫是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俄國人,也是20 世紀之前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領袖。他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他自己也有一個邏輯的、系統的、冷靜的頭腦。然而過分強調理論的邏輯力量和長期脫離俄國生活使他忽視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並導致他在1903年之後傾向於孟什維克。但在上個世紀80 一90 年代,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的理論活動創立了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
大爭論:自由主義民粹派與“合法馬克思主義”
19 世紀70 年代以來俄國社會的劇烈變動,使得關於俄國發展道路和前途的問題重又引起子思想界的關注。繼30 一40 年代的思想鬥爭之後,一場新的大爭論在80 年代展開,並在90 年代達到了高潮。爭論的中心問題是:俄國是否應該、是否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俄國的社會矛盾將如何發展和解決?當時已在俄國開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對爭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不僅表現為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直接參加了論戰,而且表現為代表農民小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主義民粹派竭力從馬克思的學說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論據,而一些在工業高漲年代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是“迷戀”上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合法馬克思主義”思潮。
民意黨人的活動失敗之後,民粹主義陷於絕境。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主義民粹派逐漸取代革命民粹派而成為民粹主義運動的主流。
自由主義民粹派的主要理論家包括瓦·巴·沃龍佐夫、尼·康·米海洛夫斯基、謝·尼·尤沙科夫、尼·弗·丹尼爾遜等。他們中有些人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有密切聯繫,並為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作過貢獻,但都沒有真正接受馬克思的學說。80—90 年代,他們經常大量地援引馬克思的觀點,但又竭力否定馬克思學說對俄國的意義。沃龍佐夫甚至認為,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沿著獨特道路發展的俄國是對馬克思的侮辱。
面對資本主義的現實,自由主義民粹派已不再否認其存在,但認為它在俄國是沒有根基、沒有前途的。沃龍佐夫斷言,資本主義不可能在俄國經濟中占統治地位。在自己最主要的著作《俄國資本主義的命運》中,他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在俄國則是移植和模仿。俄國農民是國家經濟中的主要生產力,它“不是按歐洲政治經濟學的法則”,而是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來經營自己的經濟的,它不需要資本主義的工業、銀行和鐵路。只要解決農民土地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形成破產的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生存不僅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且還必須依靠國際市場;而在人為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俄國資本主義只有國內市場,因此不能發展為大規模的有效生產,只能保持一種剝削制度。沃龍佐夫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組織形式在俄國陷入了惡性循環,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導致人民貧困,而人民的貧困又危害這種工業形式的生存。俄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企圖在俄國培植資本主義的一切努力都將是枉費心機。沃龍佐夫的上述觀點在自由主義民粹派中是有代表性的,儘管其中關於俄國資本主義特點的某些見解是有道理的,但它在總體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是西歐小資產階級思想家西斯蒙第學說的變種,雖然也機械地引用了德國經濟學家洛貝爾圖斯的理論和馬克思學說中的某些觀點。
在稍後發表的《論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這兩篇著作中,普列漢諾夫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就某些問題發表了獨到的見解。普列漢諾夫批判地分析了因素論,認為把某種因素作為唯一因素的社會學理論是抽象的空論。他提出了辯證的社會觀,把社會看作一個包括各種因素的整體。“歷史的‘因素’是一些通常的抽象的東西,等到撥開了它周圍的雲霧,事情便變得很明顯,人們並沒有創造出若干種彼此分割的歷史——法律史、道德史、哲學史等,而是只創造了一種歷史,他們自己的社會關係史;這些社會關係是由各該時期的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普列漢諾夫捍衛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在歷史實踐中的積極創造作用的觀點,他既反對否定人的歷史主體作用的抽象的經濟決定論,也反對主張英雄人物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而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來解決這個問題:“領導人物的個人特點能決定歷史事變的個別外貌,所以我們所說的那種偶然成分在這種事變進程中始終起著某些作用,但這種進程的趨勢歸根到底要由所謂普遍原因,即實際上是由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依此種發展為轉移的人們在生產的社會經濟過程中的相互關係來決定。”“有影響的人物由於自己頭腦和性格上的特點,雖然也能改變各個事變的個別外貌以及各個事變的某些局部後果,但他們終究不能改變由別的力量決定的事變的一般方向。”
普列漢諾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學者,也是一個西方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他對俄國傳統文化持絕對的否定態度,不僅否定這種文化中的專制主義,而且否定其中的農民民主主義。他認為,村社是俄國發展的巨大障礙,農民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依靠農民和村社絕不可能在俄國建立起社會主義。他對俄國發展道路和革命進程的分析在某些方面與俄國自由主義的觀點存在著一致。如果說自由主義希望俄國歐化,那麼普列漢諾夫則希望俄國革命運動歐化。從本質上說,分別作為西方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文化最高成就的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是與俄國傳統文化不相容的。正因為普列漢諾夫的觀點中包含著與自由主義結盟以對抗俄羅斯專制主義乃至民粹主義的傾向,許多民粹派活動家,包括拉甫羅夫和季霍米羅夫,都強烈譴責普列漢諾夫,說他試圖瓦解革命力量,已經滾到自由主義的立場上去了。
普列漢諾夫是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俄國人,也是20 世紀之前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領袖。他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他自己也有一個邏輯的、系統的、冷靜的頭腦。然而過分強調理論的邏輯力量和長期脫離俄國生活使他忽視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並導致他在1903年之後傾向於孟什維克。但在上個世紀80 一90 年代,普列漢諾夫和勞動解放社的理論活動創立了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
大爭論:自由主義民粹派與“合法馬克思主義”
19 世紀70 年代以來俄國社會的劇烈變動,使得關於俄國發展道路和前途的問題重又引起子思想界的關注。繼30 一40 年代的思想鬥爭之後,一場新的大爭論在80 年代展開,並在90 年代達到了高潮。爭論的中心問題是:俄國是否應該、是否已經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俄國的社會矛盾將如何發展和解決?當時已在俄國開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對爭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不僅表現為俄國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直接參加了論戰,而且表現為代表農民小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主義民粹派竭力從馬克思的學說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論據,而一些在工業高漲年代成長起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是“迷戀”上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合法馬克思主義”思潮。
民意黨人的活動失敗之後,民粹主義陷於絕境。在這種情況下,自由主義民粹派逐漸取代革命民粹派而成為民粹主義運動的主流。
自由主義民粹派的主要理論家包括瓦·巴·沃龍佐夫、尼·康·米海洛夫斯基、謝·尼·尤沙科夫、尼·弗·丹尼爾遜等。他們中有些人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有密切聯繫,並為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作過貢獻,但都沒有真正接受馬克思的學說。80—90 年代,他們經常大量地援引馬克思的觀點,但又竭力否定馬克思學說對俄國的意義。沃龍佐夫甚至認為,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沿著獨特道路發展的俄國是對馬克思的侮辱。
面對資本主義的現實,自由主義民粹派已不再否認其存在,但認為它在俄國是沒有根基、沒有前途的。沃龍佐夫斷言,資本主義不可能在俄國經濟中占統治地位。在自己最主要的著作《俄國資本主義的命運》中,他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是一個歷史過程,而在俄國則是移植和模仿。俄國農民是國家經濟中的主要生產力,它“不是按歐洲政治經濟學的法則”,而是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來經營自己的經濟的,它不需要資本主義的工業、銀行和鐵路。只要解決農民土地不足的問題,就不會形成破產的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生存不僅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且還必須依靠國際市場;而在人為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俄國資本主義只有國內市場,因此不能發展為大規模的有效生產,只能保持一種剝削制度。沃龍佐夫的結論是:資本主義組織形式在俄國陷入了惡性循環,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導致人民貧困,而人民的貧困又危害這種工業形式的生存。俄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企圖在俄國培植資本主義的一切努力都將是枉費心機。沃龍佐夫的上述觀點在自由主義民粹派中是有代表性的,儘管其中關於俄國資本主義特點的某些見解是有道理的,但它在總體上是錯誤的,基本上是西歐小資產階級思想家西斯蒙第學說的變種,雖然也機械地引用了德國經濟學家洛貝爾圖斯的理論和馬克思學說中的某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