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我們用不著悲觀失望,更不應喪氣灰心”。11 月 1 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了 西南戰役。11 月 20
日,李宗仁以“赴美國治療胃疾”為由,由桂林去香港, 蔣介石很生氣,在 21 日的日記寫道:“德鄰出國,既不辭職,亦不表示退意,
仍以代總統而向美求援,如求援不遂,即留居國外不返,而置黨國存亡於不 顧,此純為某個人利害打算,其所作所為,實卑劣無恥極矣!”①當然,李宗
仁有另一番解釋,他說:“竊思國事至此,我回天無力;我縱不顧個人的健 康留於國內,亦屬於事無補。一旦國亡身死,此種犧牲實輕於鴻毛,倒不如
先行醫治夙疾,如留得一命,則將來未始沒有為國效死的機會。因此我便決 定赴美就醫。”②11 月 30 日,重慶被解放軍解放,蔣介石逃到了成都,叫嚷
要胡宗南死守成都,後又要他死守西昌三個月。12 月 7 日,國民政府決定遷 移台北,在西昌設立大本營,在成都設立防衛總司令部。10 日,蔣介石和蔣
經國從成都最後一次飛離大陸去台灣。
與最後掙扎的同時,蔣介石早就著手在台灣搞所謂“鞏固台灣基地”。
1949 年 1 月 11 日,蔣介石電示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提出了所謂“治台方 針”:“一、多方引用台籍學識較優,資望素孚之人士,參加政府。二、特
別培養台灣有為之青年與組訓。三、收攬人心,安定地方。四、處事穩重, 對下和藹,切不可躁急,亦不可操切,毋求速功速效,亦不必多訂計劃,總
以腳踏實地,實心實力地做事,而不多發議論。五、每日特別注重各種制度 之建立,注意治事方法與檢點用人標準,不可專憑熱情和個人主觀。六、勤
① 轉引自《蔣總統秘錄》第 309 頁。
② 《李宗仁回憶錄》(下)第 1026 頁。
求己過,用人自輔,此為補救吾人過去躁急驕矜,以致今日失敗之大過,望 共勉之。”為了打開台灣今後的國際局面,7 月 11 日,蔣介石訪問了菲律賓,
與菲律賓總統季里諾發了聯合聲明,說“余等均認為中、菲兩國之關係應予 以加強,並應由兩國政府立即採取切實步驟,以加強中、菲經濟互助與文化 合作”。8 月
8 日,蔣介石又訪問了南韓,與李承晚發表了聯合聲明。10 月 9 日,蔣介石在台北發表了《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
書》,攻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說什麼他還要為爭取“最後的勝利” 而戰。25 日,蔣介石在台北又發表題為《台灣省光復四周年紀念告全省同胞
書》,認為台灣是“反共抗戰”的“基地”,要加強這塊“基地”。從 10 月 16 日開始,蔣介石就在台灣辦的所謂革命實踐研究院發表連篇累牘的演 講。在
16 日的開學典禮上講了《革命、實踐、研究三個名詞的意義和我們革 命失敗的原因》。22 日、24 日兩天,講了《軍事改革之基本精神與要點》。
30 日,講了《敵我雙方優劣之檢討及“戰爭藝術化”的意義》。11 月 7 日, 講了《陸海空軍聯合演習要旨》。蔣介石從 12 月 10
日最後逃離大陸到台灣 後,又繼續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光 1949 年年底與 1950 年初就講了五次, 其中心點是總結他在大陸失敗的經驗教訓。
尾聲——蔣介石在台灣
1950 年 3 月 1 日,蔣介石在台灣又重新上台,再度行使總統職權。蔣介 石提出了四項重點施政:“(一)在軍事上,鞏固台灣基地,進圖光復大陸;
(二)在國際上,先求自力更生,再聯合民主國家共同反共;(三)在經濟 上,提倡節約,獎勵生產,推行民生主義;(四)在政治上,保障民權,勵 行法治。”①3
月 13 日,蔣介石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的講話中說:“我每一次 復職時所預定的目標,亦無不如計完成。我在第一次復職以後,不到八個月
的功夫,北伐即告成功。第二次復職以後,雖然經過十四年的長期奮鬥,但 終於促使日本投降,達到了我們雪恥復仇收復失地的目的。現在是第三次復
職了,這一次復職以後,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 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
蔣介石面臨現實,他總結了他在大陸上失敗的種種原因。他認為國民黨 的缺點,“第一就是黨的工作只在黨部裡面做,而不能向民眾中間發展。黨
的工作離開了民眾,就只有形式,沒有內容。黨的組織離開了民眾中間的工 作,就只有軀殼沒有靈魂。”
“第二個缺點,就是論派系不論政策,論地域的關係,不論工作的需要。” 進而,蔣介石認為:“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
打倒了自己!”“第一,是內部不能精誠團結,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撥的可 乘之機。”“第二,是違反國父遺教,大家不以服務為目的,而以奪取為目
的。”“第三,是喪失了革命的黨德,不能以個人自由與能力,貢獻於革命 大業。”“第四,是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
日,李宗仁以“赴美國治療胃疾”為由,由桂林去香港, 蔣介石很生氣,在 21 日的日記寫道:“德鄰出國,既不辭職,亦不表示退意,
仍以代總統而向美求援,如求援不遂,即留居國外不返,而置黨國存亡於不 顧,此純為某個人利害打算,其所作所為,實卑劣無恥極矣!”①當然,李宗
仁有另一番解釋,他說:“竊思國事至此,我回天無力;我縱不顧個人的健 康留於國內,亦屬於事無補。一旦國亡身死,此種犧牲實輕於鴻毛,倒不如
先行醫治夙疾,如留得一命,則將來未始沒有為國效死的機會。因此我便決 定赴美就醫。”②11 月 30 日,重慶被解放軍解放,蔣介石逃到了成都,叫嚷
要胡宗南死守成都,後又要他死守西昌三個月。12 月 7 日,國民政府決定遷 移台北,在西昌設立大本營,在成都設立防衛總司令部。10 日,蔣介石和蔣
經國從成都最後一次飛離大陸去台灣。
與最後掙扎的同時,蔣介石早就著手在台灣搞所謂“鞏固台灣基地”。
1949 年 1 月 11 日,蔣介石電示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提出了所謂“治台方 針”:“一、多方引用台籍學識較優,資望素孚之人士,參加政府。二、特
別培養台灣有為之青年與組訓。三、收攬人心,安定地方。四、處事穩重, 對下和藹,切不可躁急,亦不可操切,毋求速功速效,亦不必多訂計劃,總
以腳踏實地,實心實力地做事,而不多發議論。五、每日特別注重各種制度 之建立,注意治事方法與檢點用人標準,不可專憑熱情和個人主觀。六、勤
① 轉引自《蔣總統秘錄》第 309 頁。
② 《李宗仁回憶錄》(下)第 1026 頁。
求己過,用人自輔,此為補救吾人過去躁急驕矜,以致今日失敗之大過,望 共勉之。”為了打開台灣今後的國際局面,7 月 11 日,蔣介石訪問了菲律賓,
與菲律賓總統季里諾發了聯合聲明,說“余等均認為中、菲兩國之關係應予 以加強,並應由兩國政府立即採取切實步驟,以加強中、菲經濟互助與文化 合作”。8 月
8 日,蔣介石又訪問了南韓,與李承晚發表了聯合聲明。10 月 9 日,蔣介石在台北發表了《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
書》,攻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說什麼他還要為爭取“最後的勝利” 而戰。25 日,蔣介石在台北又發表題為《台灣省光復四周年紀念告全省同胞
書》,認為台灣是“反共抗戰”的“基地”,要加強這塊“基地”。從 10 月 16 日開始,蔣介石就在台灣辦的所謂革命實踐研究院發表連篇累牘的演 講。在
16 日的開學典禮上講了《革命、實踐、研究三個名詞的意義和我們革 命失敗的原因》。22 日、24 日兩天,講了《軍事改革之基本精神與要點》。
30 日,講了《敵我雙方優劣之檢討及“戰爭藝術化”的意義》。11 月 7 日, 講了《陸海空軍聯合演習要旨》。蔣介石從 12 月 10
日最後逃離大陸到台灣 後,又繼續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光 1949 年年底與 1950 年初就講了五次, 其中心點是總結他在大陸失敗的經驗教訓。
尾聲——蔣介石在台灣
1950 年 3 月 1 日,蔣介石在台灣又重新上台,再度行使總統職權。蔣介 石提出了四項重點施政:“(一)在軍事上,鞏固台灣基地,進圖光復大陸;
(二)在國際上,先求自力更生,再聯合民主國家共同反共;(三)在經濟 上,提倡節約,獎勵生產,推行民生主義;(四)在政治上,保障民權,勵 行法治。”①3
月 13 日,蔣介石在革命實踐研究院的講話中說:“我每一次 復職時所預定的目標,亦無不如計完成。我在第一次復職以後,不到八個月
的功夫,北伐即告成功。第二次復職以後,雖然經過十四年的長期奮鬥,但 終於促使日本投降,達到了我們雪恥復仇收復失地的目的。現在是第三次復
職了,這一次復職以後,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 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
蔣介石面臨現實,他總結了他在大陸上失敗的種種原因。他認為國民黨 的缺點,“第一就是黨的工作只在黨部裡面做,而不能向民眾中間發展。黨
的工作離開了民眾,就只有形式,沒有內容。黨的組織離開了民眾中間的工 作,就只有軀殼沒有靈魂。”
“第二個缺點,就是論派系不論政策,論地域的關係,不論工作的需要。” 進而,蔣介石認為:“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
打倒了自己!”“第一,是內部不能精誠團結,因之予奸匪以分化挑撥的可 乘之機。”“第二,是違反國父遺教,大家不以服務為目的,而以奪取為目
的。”“第三,是喪失了革命的黨德,不能以個人自由與能力,貢獻於革命 大業。”“第四,是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的力量,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