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蔣孝勇可更敬佩宋美齡。

  從小,蔣孝勇就深得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寵愛。長大後,每到逢年過節,蔣孝

  勇一家必定到官邸去與祖父母一起用餐。與蔣介石用餐時,必然要講究許多規矩。

  蔣孝勇很小就被教會了用餐的規矩,如大人放下筷子,孩子們也必須一起放下筷子

  。蔣介石、宋美齡喜歡蔣孝勇,每每吃飯的時候,總給他夾滿一碗菜;讓他盡情吃

  。可蔣孝勇回憶,那些美味也有來不及品嘗的時候;小孩吃飯慢,大人吃完了,他

  們也得跟著放下筷子。美食雖說沒吃到,但宋美齡的種種至愛關懷還是難以忘懷的

  。

  有一次,才3、4歲的蔣孝勇,在官邸飯桌上,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允許,喝

  了一杯酒,喝完就發了"酒瘋",逗得蔣介石、宋美齡開懷大樂。

  蔣介石對這個孫子是抱著不少期望。他曾帶著這位幼孫去視察部隊,也曾親自

  教過小孫子讀書。在日月潭的行宮,蔣介石在那裡單獨教蔣孝勇《四書》,一句一

  句地教,詳細解釋句子的意思。

  蔣介石一直認為,他的後代應該努力學好中國傳統文化,如王陽明哲學、《四

  書》等,如此才能對治國理念一以貫之。他希望蔣孝勇能在這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礎

  。

  蔣孝勇相當聰明。但他在小學及初中的成績差強人意,這是因為他並不太喜歡

  上學。有一天,天真的蔣孝勇問蔣經國:"爸爸,什麼叫做應酬?"蔣經國想了想

  回答:"應酬嘛,就是心裡頭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就叫做應酬。"蔣孝勇就對

  爸爸說:"那我讀書就是一樣的。"

  1964年初中畢業之後,他選擇了陸軍軍官學校,打算步爺爺和叔叔的後塵。蔣

  介石的孫子、蔣經國的兒子讀軍校,對軍校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軍校每年在招

  生之前,總會做一番宣傳,蔣孝勇在預備班讀書,頓時成為宣傳的重點。當年《新

  生報》記者隨軍中訪問團到陸軍參觀,記者特別訪問了蔣孝勇。在專訪中,蔣孝勇

  侃侃而談讀軍校的抱負。他打算於預備班畢業之後,繼續升為陸軍軍官學校正期生

  。蔣孝勇的想法其實就是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願望。蔣介石非常希望他的三個孫子中,

  至少有一個讀軍校,以後在軍中發展,蔣經國在這方面的想法也不比蔣介石少。只

  是天不遂人願,蔣孝文、蔣孝武都沒有讀完軍校,蔣孝勇才讀了一年就出了意外。

  在陸官一年級下學期,有一次軍校進行野外單兵攻擊練習,他跳進一條乾溝,

  乾溝里都是石頭,一不小心,腳踝扭傷。這次意外發生後,蔣經國先請美軍一位對

  足踝手術很有經驗的醫師動手術,那位美籍醫師認為蔣孝勇年紀輕,軟骨應可重新

  長好,於是只修掉旁邊伸出關節的軟骨。但手術過後,蔣孝勇依然無法正常步行,

  只好二度進行手術,這回由"榮總"醫師主刀,把整個硬化的軟骨取出,改以兩根

  鋼釘固定。這次手術之後,蔣孝勇的足踝只能上下動,不能左右動。兩根釘子輔助

  他行走一輩子,也使得他失掉了快速移動時的平衡能力。

  蔣孝勇足踝動手術,這對蔣介石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宋美齡也曾數度前往探

  視。蔣介石為鼓勵蔣孝勇寫下如下一封信:

  勇孫:昨天電話未盡所懷,如你足疾久不愈,恐難成健全軍人,實為我半年以

  來最大的憂慮,乃非言語可形容也。現在既然如此,只有一切聽從醫生之言,凡使

  你足疾能愈辦法,都得照辦,再不可有勉強"充好漢"之行動,手攜拐架,無論上

  課或上餐廳,亦只有提用,勿以為羞是要。石膏如未得到醫生許可,亦不應拆除,

  雖不方便,亦只有忍之。若非如此,持久自製與勉強行之,則恐難望痊癒了。務希

  切實遵辦,再不可自充好漢。

  切記毋忘。

  五十八年二月四日祖父母示

  同年3月4日,蔣介石夫婦收到蔣孝勇信後,又寫第二封信:

  勇孫:你上次來信,我已接到了,祖母亦高興。昨聞你已病入醫院,不勝繫念,

  今特寫信交孝武孫帶來慰問,如你下周仍未痊癒,我與祖母就要南來看你,想與你

  同住幾日,在西子灣養病或以醫院為佳易念也。余不多言,望早痊念。

  祖父母,三月十四日晨

  由此可見,宋美齡對孝勇關愛至深。然而,經過評估,蔣孝勇顯然已不適合留

  在軍中,最後只好在三年級時轉學。蔣介石所夢想的蔣孝勇將來成為一名"真正的

  軍人",能統帥百萬大軍為"光復國土"作貢獻也成了泡影。

  依蔣孝勇的意願,他被安排到台灣大學政治系理論組二年級。多年後,蔣孝勇

  回想這段學習經歷,覺得這是上蒼的安排,如果他成為一名軍人,歷史也許又要重

  新改寫了。

  毋庸諱言,蔣孝勇當年能夠從軍校轉學到台大政治系讀書,完全是家庭背景因

  素所致。1972年,蔣孝勇自台大畢業,翌年,與戀愛8年的方智恰結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