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復質詢中,對立法委員的態度的誠懇負責,更是一件盡人皆知的事實。也由於此種
態度的影響,常被他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既多成了困難的任務,並達成貫徹政府決
策的目的。
有了蔣經國對孫運璇的推薦與說明,"立法院"自然不敢怠慢,通過此一提名
是意料中事。5月26日,孫運璇就任"行政院長"。為了報答蔣經國的知遇知恩,
孫運璇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按蔣經國的擇人標準,於5月29日公布了他的"內閣"
名單:
"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鍾。
"政務委員":俞國華、李國鼎、高玉樹、陳奇祿、張豐緒、費驊、周宏濤。
"內政部長"邱創煥,"外交部長"沈昌煥,"國防部長"高魁元,"財政部
長'然繼正,"教育部長"朱匯森,"司法部長"李元簇,"經濟部長"張光世,
"交通部長"林金生,"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崔垂言,"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毛松
年,"行政院秘書長"馬紀壯,台灣"省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長"李登輝。
同年6月7日,孫運璇第一次以"行政院長"身份發表講話,宣稱將繼續推動蔣
經國首倡的行政革新,以提高工作效率,層層負責,糾正偏差,加強考核,不辜負
蔣經國對他的期望。孫的講話頗受蔣經國的賞識,台報對孫運璇任職6年的政績評
論說:
"不僅順利地克服了內外環境的挑戰,且表現出政通人和的和諧氣氛,於是焉,
政治聲望與日俱增,在中常會的排名逐屆上升,隱然成為後蔣經國時代的領袖人物
。"
宋美齡沒想到在"行政院長"人選上又碰上了一鼻子灰。她意料到了,蔣經國
一點也不尊重她,她成了多餘的人,於是,她遠走美國,去過清靜的日子,除非有
大事決不返台。
2.無法再起
來美齡除了本身無子息外,一生在政治舞台上占盡風頭,自己又擁有大量財產,
在一般人看來,應是命運富貴的一個人了。她稱自己一生最傷痛的事,是蔣介石的
死。
人們普遍認為:蔣介石的逝世,使得宋美齡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但她的影響
仍不可低估,尤其是在蔣經國主政時期,蔣經國一定程度還就政事諮詢她。
1975年4月28日,台灣國民黨全體中央委員舉行會議,修改黨章,規定國民黨
最高領導人的稱呼改用"主席"。黨"總裁"的名義,永遠保留給蔣介石,他人不
得再用。會議推舉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宋美齡失去一切職權,鬱郁不得志,平
時只用"蔣夫人"身份接見外賓。但國際形勢突變,世界各國紛紛與台灣"斷交",
既無賓可接,又不受人尊敬,昔日的顯赫、榮耀一去不復返了,其內心痛苦不堪。
加上身體欠佳,宋美齡便下決心去美國隱居,順便診治多年未愈的舊疾。
9月17日,行前,她發表了長達3000字的《書勉全體國人》一文。文章稱:自
己此次赴美一是因自己的同胞手足不幸過世,自己卻無從訣別;二是侍候蔣介石三
年,身心俱乏;三是"兩年前,余亦積漸染病",沒有及時治療,因此,這次到美
國的目的是放鬆身心並治病。文章最後寫道:"當茲小別,特抒所懷,敬致余由衷
的感謝,並祝同胞們身體健康,工作愉快。"宋美齡的告國人書,充滿悲涼的氣氛,
這篇告別詞當然少不了要講繼續反共一類的套語,但通篇並無隻字表示要民眾支持
新主席領導以竟"反攻大陸"大業,這是耐人尋味的。
可是,宋美齡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嚴重到必須要遠走美國治療?腦子靈活的讀
者一定懷疑,當年連蔣介石那麼嚴重的病,都可以在"榮總"獲得世界一流的治療,
所謂世界一流,是連美國醫學專家都承認的事實。然而,宋美齡為何要捨棄"榮總"
世界一流的"總統"醫療小組的悉心照料,反而捨近求遠,要到美國去,這其中到
底是不是還有其他內情?
這可以判明,外傳其母子不和,宋美齡要避開與蔣經國權力抗衡,是有根據的
。
9月17日上午9點3O分,宋美齡乘坐她的"中美號"專機由台北松山軍用機場起
飛前往美國紐約。當時的"總統"嚴家徐夫婦,"行政院長"蔣經國夫婦及家人,
"總統府資政"張群,"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何應欽,國民黨秘書長張寶樹,以
及一些外國使節團的大使及夫人等一百餘人到機場送行。
宋美齡身穿她一向喜歡穿的長旗袍,帶著黑色墨鏡,神情肅穆,在機場上接受
華興小學四年級學生獻給她的一束玫瑰花,然後與在場的親友,"政府要員"一一
話別。登機時,蔣經國親自攙扶他的繼母宋美齡進人機艙。這對一生未育的宋美齡
態度的影響,常被他能在不知不覺之間,既多成了困難的任務,並達成貫徹政府決
策的目的。
有了蔣經國對孫運璇的推薦與說明,"立法院"自然不敢怠慢,通過此一提名
是意料中事。5月26日,孫運璇就任"行政院長"。為了報答蔣經國的知遇知恩,
孫運璇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按蔣經國的擇人標準,於5月29日公布了他的"內閣"
名單:
"行政院副院長"徐慶鍾。
"政務委員":俞國華、李國鼎、高玉樹、陳奇祿、張豐緒、費驊、周宏濤。
"內政部長"邱創煥,"外交部長"沈昌煥,"國防部長"高魁元,"財政部
長'然繼正,"教育部長"朱匯森,"司法部長"李元簇,"經濟部長"張光世,
"交通部長"林金生,"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崔垂言,"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毛松
年,"行政院秘書長"馬紀壯,台灣"省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長"李登輝。
同年6月7日,孫運璇第一次以"行政院長"身份發表講話,宣稱將繼續推動蔣
經國首倡的行政革新,以提高工作效率,層層負責,糾正偏差,加強考核,不辜負
蔣經國對他的期望。孫的講話頗受蔣經國的賞識,台報對孫運璇任職6年的政績評
論說:
"不僅順利地克服了內外環境的挑戰,且表現出政通人和的和諧氣氛,於是焉,
政治聲望與日俱增,在中常會的排名逐屆上升,隱然成為後蔣經國時代的領袖人物
。"
宋美齡沒想到在"行政院長"人選上又碰上了一鼻子灰。她意料到了,蔣經國
一點也不尊重她,她成了多餘的人,於是,她遠走美國,去過清靜的日子,除非有
大事決不返台。
2.無法再起
來美齡除了本身無子息外,一生在政治舞台上占盡風頭,自己又擁有大量財產,
在一般人看來,應是命運富貴的一個人了。她稱自己一生最傷痛的事,是蔣介石的
死。
人們普遍認為:蔣介石的逝世,使得宋美齡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但她的影響
仍不可低估,尤其是在蔣經國主政時期,蔣經國一定程度還就政事諮詢她。
1975年4月28日,台灣國民黨全體中央委員舉行會議,修改黨章,規定國民黨
最高領導人的稱呼改用"主席"。黨"總裁"的名義,永遠保留給蔣介石,他人不
得再用。會議推舉蔣經國擔任國民黨主席。宋美齡失去一切職權,鬱郁不得志,平
時只用"蔣夫人"身份接見外賓。但國際形勢突變,世界各國紛紛與台灣"斷交",
既無賓可接,又不受人尊敬,昔日的顯赫、榮耀一去不復返了,其內心痛苦不堪。
加上身體欠佳,宋美齡便下決心去美國隱居,順便診治多年未愈的舊疾。
9月17日,行前,她發表了長達3000字的《書勉全體國人》一文。文章稱:自
己此次赴美一是因自己的同胞手足不幸過世,自己卻無從訣別;二是侍候蔣介石三
年,身心俱乏;三是"兩年前,余亦積漸染病",沒有及時治療,因此,這次到美
國的目的是放鬆身心並治病。文章最後寫道:"當茲小別,特抒所懷,敬致余由衷
的感謝,並祝同胞們身體健康,工作愉快。"宋美齡的告國人書,充滿悲涼的氣氛,
這篇告別詞當然少不了要講繼續反共一類的套語,但通篇並無隻字表示要民眾支持
新主席領導以竟"反攻大陸"大業,這是耐人尋味的。
可是,宋美齡到底是得了什麼病,嚴重到必須要遠走美國治療?腦子靈活的讀
者一定懷疑,當年連蔣介石那麼嚴重的病,都可以在"榮總"獲得世界一流的治療,
所謂世界一流,是連美國醫學專家都承認的事實。然而,宋美齡為何要捨棄"榮總"
世界一流的"總統"醫療小組的悉心照料,反而捨近求遠,要到美國去,這其中到
底是不是還有其他內情?
這可以判明,外傳其母子不和,宋美齡要避開與蔣經國權力抗衡,是有根據的
。
9月17日上午9點3O分,宋美齡乘坐她的"中美號"專機由台北松山軍用機場起
飛前往美國紐約。當時的"總統"嚴家徐夫婦,"行政院長"蔣經國夫婦及家人,
"總統府資政"張群,"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何應欽,國民黨秘書長張寶樹,以
及一些外國使節團的大使及夫人等一百餘人到機場送行。
宋美齡身穿她一向喜歡穿的長旗袍,帶著黑色墨鏡,神情肅穆,在機場上接受
華興小學四年級學生獻給她的一束玫瑰花,然後與在場的親友,"政府要員"一一
話別。登機時,蔣經國親自攙扶他的繼母宋美齡進人機艙。這對一生未育的宋美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