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這可
急壞了胡宗南。因為延安是中共中央主動撤出的。“經七晝夜激戰”之說,純屬“天方夜譚”。胡宗南大軍攻占的延安本是一座空城
,哪裡去找“五萬共軍的俘虜”和繳獲的無數武器彈藥給記者們參觀。急中生智,在延安周圍設戰俘營十座,抓來五百名村民,再從
國軍中挑選出一千五百“伶俐”士兵,加以排練。十座戰俘營全由這二千名“戰俘”來扮演戰俘。這些“戰俘”剛在第一個戰俘營給
記者參觀完,又馬上趕運到下一個戰俘營去,圍著記者團忙得團團轉。儘量搜集一些三八式和漢陽造的步槍送到“戰績陳列室”,但
數量太少,只好把警備延安的部隊的武器也送進陳列室,白天送去,晚上還要取回來,因為要防備“八路”夜襲。但弄虛作假之事,
總不免露出馬腳。當記者提問:“這些新式輕重機槍、中正式步槍共軍由哪裡得來的?”;“咦?在昨天那個戰俘營我不是見過你嗎?
”排練時沒設計回答這樣問題的台詞,但對扮演戰俘和充當解說參謀的人,都事先規定了應急措施:“當你無法回答時,要挺起胸脯
,規規矩矩的立正,一言不發。”
蔣介石“光復中國赤都”延安之後,毛澤東與周恩來並沒有離開陝北,正指揮解放軍以“蘑
菇戰術”即同敵人周旋,使其精疲力竭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之,在陝北一個旅一個旅的消滅著國民黨軍隊的精銳。
至於山東
方面,國民黨軍於2月間自江蘇北上採取“長驅直入”、“南北對進”撲向魯中地區,依照蔣介石的“硬核桃”和“爛葡萄”的戰術
,迫使解放軍劉伯承部西退,陳毅部向北後退到沂蒙山區,國民黨軍又占領到泰安。
蔣介石以為這樣一來,可以萬無一失,必
將取得更大勝利。
勝利帶來喜慶。
3月29日,為“實施憲政”(實際上是要求人們承認國民黨專制的合法),南京召開了
第一屆國民大會,十分順利地選舉蔣為總統,幾經周折地選出李宗仁為副總統,李當選為副總統,是凶是吉?白崇禧有一段回憶:“
中央雖予于右任、程潛、李宗仁等為競選機會,但認為在黨團支持下,孫科定可當選。不料天下事意外者多,結果卻是李宗仁登上副
總統寶座。推李雖告勝利,非但於黨國不利,於其個人亦無好處,而於其有關者或支持者,更系一大損失,此為始料所不及者。”白
與李友好共事20餘年,最後在台灣又坐了10餘年“冷板凳”,寫來甚是辛酸。
國民政府從此又稱為“中華民國政府”。
蔣介石自從得了延安、雪了“積憤”、當了總統以後,從此,在他的軍政生涯中,再也見不到或聽不到什麼更好的消息了。
須
知得不到多數人擁護的總統是當不穩當不長也當不得的,袁世凱、曹錕等人所走過的道路便是前車之鑑。“居安思危”,此時蔣也是
有些預感的。於是在5月10日的日記中,他寫這番話。
果然,5月中旬便發生了“孟良崮戰役”。是役也,解放軍陳毅、粟裕的
華東部隊,在魯中沂蒙山吃掉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陣亡。
7月18日,國府又公布“動員戡亂”“綱要
”。
【7月31日】
國務會議通過總動員令,實為對共匪重大之打擊,不僅軍心一振,而民心亦得一致矣。
7月4日,國民政府
委員會第六次國務會議通過了蔣介石交議的《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平共匪叛亂,掃除民主障礙,如期實施憲政,貫徹和平建國方針
案》,次日,頒布了“總動員令”。蔣介石在這個方案中詭稱:“決心戡亂,實出萬不得已”,誣稱共產黨“大量擴充其叛國武力”
,“欲以武力顛覆國家,已極彰著”,使“政府和平建國之國策,已非以政治方式所能求得解決”。從而把挑起內戰的罪名強加於共
產黨頭上,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捍衛者,藉以欺世惑眾。但它卻不得不承認其軍事上所遭到的失敗。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又頒布
了《動員戡亂完成憲政實施綱要》共18條。這個《綱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更瘋狂地搜刮人力、物力、財力,為其發動的內戰服務;以
“戡亂”為名,使其殘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合法”化。《綱要》第3條規定:“戡亂所需之兵役、工役及其他有關人力,應
積極動員,凡規避征雇及妨礙征雇等行為,均應依法懲處”。第4條規定:“戡亂所需之軍糧、被服、藥品、油煤、鋼鐵、運輸、通
訊器材及其他軍用物資,均應積極動員,凡規避徵購徵用,妨礙徵購徵用及囤積居奇等行為,均依法懲處”。第5條規定:“凡怠工
、罷工、停業關廠及其他妨礙生產及社會秩序之行為,均應依法懲處”。總之,對於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遊行、居住、通訊等
急壞了胡宗南。因為延安是中共中央主動撤出的。“經七晝夜激戰”之說,純屬“天方夜譚”。胡宗南大軍攻占的延安本是一座空城
,哪裡去找“五萬共軍的俘虜”和繳獲的無數武器彈藥給記者們參觀。急中生智,在延安周圍設戰俘營十座,抓來五百名村民,再從
國軍中挑選出一千五百“伶俐”士兵,加以排練。十座戰俘營全由這二千名“戰俘”來扮演戰俘。這些“戰俘”剛在第一個戰俘營給
記者參觀完,又馬上趕運到下一個戰俘營去,圍著記者團忙得團團轉。儘量搜集一些三八式和漢陽造的步槍送到“戰績陳列室”,但
數量太少,只好把警備延安的部隊的武器也送進陳列室,白天送去,晚上還要取回來,因為要防備“八路”夜襲。但弄虛作假之事,
總不免露出馬腳。當記者提問:“這些新式輕重機槍、中正式步槍共軍由哪裡得來的?”;“咦?在昨天那個戰俘營我不是見過你嗎?
”排練時沒設計回答這樣問題的台詞,但對扮演戰俘和充當解說參謀的人,都事先規定了應急措施:“當你無法回答時,要挺起胸脯
,規規矩矩的立正,一言不發。”
蔣介石“光復中國赤都”延安之後,毛澤東與周恩來並沒有離開陝北,正指揮解放軍以“蘑
菇戰術”即同敵人周旋,使其精疲力竭後,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之,在陝北一個旅一個旅的消滅著國民黨軍隊的精銳。
至於山東
方面,國民黨軍於2月間自江蘇北上採取“長驅直入”、“南北對進”撲向魯中地區,依照蔣介石的“硬核桃”和“爛葡萄”的戰術
,迫使解放軍劉伯承部西退,陳毅部向北後退到沂蒙山區,國民黨軍又占領到泰安。
蔣介石以為這樣一來,可以萬無一失,必
將取得更大勝利。
勝利帶來喜慶。
3月29日,為“實施憲政”(實際上是要求人們承認國民黨專制的合法),南京召開了
第一屆國民大會,十分順利地選舉蔣為總統,幾經周折地選出李宗仁為副總統,李當選為副總統,是凶是吉?白崇禧有一段回憶:“
中央雖予于右任、程潛、李宗仁等為競選機會,但認為在黨團支持下,孫科定可當選。不料天下事意外者多,結果卻是李宗仁登上副
總統寶座。推李雖告勝利,非但於黨國不利,於其個人亦無好處,而於其有關者或支持者,更系一大損失,此為始料所不及者。”白
與李友好共事20餘年,最後在台灣又坐了10餘年“冷板凳”,寫來甚是辛酸。
國民政府從此又稱為“中華民國政府”。
蔣介石自從得了延安、雪了“積憤”、當了總統以後,從此,在他的軍政生涯中,再也見不到或聽不到什麼更好的消息了。
須
知得不到多數人擁護的總統是當不穩當不長也當不得的,袁世凱、曹錕等人所走過的道路便是前車之鑑。“居安思危”,此時蔣也是
有些預感的。於是在5月10日的日記中,他寫這番話。
果然,5月中旬便發生了“孟良崮戰役”。是役也,解放軍陳毅、粟裕的
華東部隊,在魯中沂蒙山吃掉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陣亡。
7月18日,國府又公布“動員戡亂”“綱要
”。
【7月31日】
國務會議通過總動員令,實為對共匪重大之打擊,不僅軍心一振,而民心亦得一致矣。
7月4日,國民政府
委員會第六次國務會議通過了蔣介石交議的《厲行全國總動員,以戡平共匪叛亂,掃除民主障礙,如期實施憲政,貫徹和平建國方針
案》,次日,頒布了“總動員令”。蔣介石在這個方案中詭稱:“決心戡亂,實出萬不得已”,誣稱共產黨“大量擴充其叛國武力”
,“欲以武力顛覆國家,已極彰著”,使“政府和平建國之國策,已非以政治方式所能求得解決”。從而把挑起內戰的罪名強加於共
產黨頭上,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捍衛者,藉以欺世惑眾。但它卻不得不承認其軍事上所遭到的失敗。7月19日,南京國民政府又頒布
了《動員戡亂完成憲政實施綱要》共18條。這個《綱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更瘋狂地搜刮人力、物力、財力,為其發動的內戰服務;以
“戡亂”為名,使其殘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合法”化。《綱要》第3條規定:“戡亂所需之兵役、工役及其他有關人力,應
積極動員,凡規避征雇及妨礙征雇等行為,均應依法懲處”。第4條規定:“戡亂所需之軍糧、被服、藥品、油煤、鋼鐵、運輸、通
訊器材及其他軍用物資,均應積極動員,凡規避徵購徵用,妨礙徵購徵用及囤積居奇等行為,均依法懲處”。第5條規定:“凡怠工
、罷工、停業關廠及其他妨礙生產及社會秩序之行為,均應依法懲處”。總之,對於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遊行、居住、通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