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十屆三中全會以來,國際關係急劇變化。這期間,國家承受了一連串姑息逆流的衝擊”。“今天的四中全會,就是要我們全黨同志、全國同胞‘凝結為一’,把災難轉化成為‘黃金般的機會’,使我們的革命定力——信心和慧力,成為反攻復國如牆而進的堅強的劍與盾”。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冊第3104—3107頁。

  1975年元旦時,蔣介石已臥床不起,他還令“副總統”嚴家淦代他在“開國”紀念大會上宣讀《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宣稱要“捍衛民國,再造民國”,“迎接一切挑戰”。最後高呼“反攻復國勝利成功萬歲”。

  直到他逝世前一周,還發表《告青年書》,要求青年人經得起“考驗和試練”,共同奮起,“出全力以護衛民族的歷史、文化、道德、智能,貫徹反攻復國的大擔當、大使命”。張其昀:《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冊第3844頁。

  儘管蔣介石一再喧囂“反攻復國”,但響應者越來越少,加之病入膏肓,聲音越來越弱。1974年8月,台灣當局被迫宣稱:因蔣健康狀況不佳,減少政治活動。同年10月31日蔣的壽辰時,台灣當局製作“蔣總統萬歲”徽章供公眾佩帶。當天又用巨型氣球向大陸空投一千萬張蔣介石照片。據統計:1974年共向大陸投蔣照片18億張之多。台灣當局這種做法無非是換得蔣介石的歡心而已。經各方努力蔣介石在這段時間病情稍有好轉。然而好景不長,就在這一年12月,蔣介石再度因患感冒而轉肺炎。因蔣長期服用抗生素,以致細菌抵抗藥性增加,治療頗為費事。1月初,蔣病情仍無好轉,高燒不退。蔣經國每日至少3次前往探病,老蔣抓住小蔣的手良久,語言甚低。蔣經國見父病狀無起色,深感不安,“夜不成眠”。1月9日夜間,蔣介石在睡眠中發生缺氧症,經急救轉危為安。此後,蔣介石病情穩定,日漸好轉,實際是迴光返照。舊曆新年之際,蔣經國見父病好轉,又東奔西走,視察各項工作。

  2月下旬,蔣介石病情漸危,說話聲音微弱,蔣經國見狀極想辭職回家侍父。3月26日晚,蔣介石病情又呈變化,經3個多小時急救才見好轉。蔣介石醒來後深感來日無多,令蔣經國召“五院”院長來士林官邸聽蔣介石口授遺囑。蔣授完遺囑後,病情忽好忽壞,蔣府上下一片愁雲。

  ---------------

  崩殂(1)

  ---------------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情再度惡化。據蔣經國當晚日記記載:

  “憶晨向父親請安之時,父親已起身坐於輪椅,見兒至,父親面帶笑容,兒心甚安。因兒已久未見父親笑容矣。父親並問及清明節以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當兒辭退時,父囑曰:‘你應好好多休息’。兒聆此言心中忽然有說不出的感觸。誰知這就是對兒之最後叮嚀。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似無變化,惟覺得煩躁。6時許,稍事休息,8時半三探父病,時已開始惡化,在睡眠中心臟微弱,開始停止呼吸,經數小時之急救無效。”《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71頁。

  另據榮民總院蔣介石病情醫療小組報告說: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宋美齡哀痛欲絕,在蔣經國與蔣緯國的攙扶下參加奉厝大典,幾個月後她決定離台,遠赴美國隱居。

  4月5日,蔣介石突感腹部不適,泌尿系統失靈。醫生認為蔣的心臟功能欠佳。傍晚8時15分,蔣的病情極度惡化。醫生發現蔣的脈搏突然轉慢,於是急用電話通知蔣經國。當蔣經國趕到時,蔣的心跳已不規則,血壓下降,情形甚危。當即醫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運用藥物和電極直接刺入心肌,刺激心臟跳動,心臟與呼吸恢復正常。但4—5分鐘後,心臟再度停止跳動。11時50分,蔣介石雙目瞳孔放大,經搶救無效,這位統治中國大陸22年之久、又在台灣偏安26年的大獨裁者蔣介石終於撒手西歸,享年89歲。

  在蔣介石彌留之際,宋美齡與長子蔣經國、次子蔣緯國、孫子蔣孝武、蔣孝勇均服侍在側。

  蔣介石去世之時,台灣當局黨政軍要員在接到蔣病危通知後,於當夜趕到士林官邸,並在此舉行了在蔣介石遺囑上簽字的儀式。首先是由蔣夫人宋美齡簽,繼之由“副總統”嚴家淦簽。當“行政院長”、蔣的長子蔣經國在其父遺囑上簽字時,“雙手發抖,已不成書”。其後,“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田炯錦、“考試院長”楊亮功、“監察院長”余俊賢諸人都顫抖著提起筆在遺囑上簽了字。

  當晚,蔣經國以長子身份同宋美齡商量治喪有關事宜。經商定:暫厝蔣介石靈柩於台北市南60公里處的慈湖湖畔(慈湖背依草苓山,湖水終年碧綠清澈,風景秀美,宛如江南蔣介石的故鄉浙江奉化縣的溪口鎮。60年代初,蔣介石途經此地時,便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起名“慈湖”。蔣生前常來此小住,並囑咐在他死後靈柩暫厝此地),“以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9輯第621頁。,以達成蔣介石“心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