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我倒覺得,如果是我,如果我真的是堅持,那我就這麼挖,你不讓我挖,我就不挖了。我的堅持是就在這塊地用這把鍬用這種挖法挖。這才是堅持。而他呢,就是要挖,不讓我挖,我可以偷著下地。不讓用鐵鍬,我用鎬;不讓用鍋,我用手創。
換來換去,總有一樣叫你滿意的,叫你允許我挖下去。
老俠:實際上張藝謀他教給人的堅持是一種什麼邏輯呢?
實際與主流的邏輯是貫通的。為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張藝謀是為了堅持(拍電影)可以不擇手段。擴而廣之就是,為了活出一種體面,要不擇手段地堅持下去。挖達不到目的,我就創。浪漫的詩意的濃墨重彩的鏡頭不行,我就換一種樸實的平淡的紀錄片似的鏡頭。他拍的《秋jú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全是一個樣,弄得土呵呵的,群眾演員,用最樸實最寫實的電影手法撤一個彌天大謊。秋jú也堅持,堅持到最後是公安局領導出面、市領導出面幫她解決問題,替她鳴不平。
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農民在現代土皇帝治下的無奈一點兒也沒有了。他也在告訴別人:只要你堅持,就一定能有出頭之日。他只管活著,不管怎麼活,而這種不問怎麼活的活法恰好就是中國人觀念中那種 好死不如賴活著 。最可笑的是還有一位北大的法學教授,拿著《秋jú打官司》論證中國法治的本土資源,反對與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接軌。把嚴肅的論證建立在一部撒謊的電影上,我就只能說這位教授的論證也是謊言,是知識上的不誠實和道德上的不負責任。
王朔:他後面那兩個更是撒彌天大謊,秋jú到最後還有個法盲的說法,《一個都不能少》那個就只有感激的份兒,社會一關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決不是靠什麼希望工程、幾個好心人的捐助啦、善心啦所能解決的。
老俠:最根本的問題他不觸及,卻在希望工程上做文章。
就用土塊子修造真善美的長城,貌似是民間關懷,實質是平庸。你救得了三五個苦孩子,能救出全中國的失學兒童嗎?能對教育體制的改革有什麼幫助嗎?
王朔:好心人靠好心人,張藝謀的事業就建立在依靠好心人上。他那種土塊子式的煽情一部比一部拙劣。《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個電影,而《我的父親母親》已經不是電影了,更是彌天大謊了,一首MTV變成了愛情絕唱,硬把MTV的長度抻到一部影片的長度。什麼好幾十年的等待,好幾十年的鄉下過日子,多麼多麼艱難…
…這兩件事根本挨不到一塊兒。張藝謀拍電影,有一種堅忍不拔,也許就像《活著》,活下去,無論多難,也無論用什麼活法,也要活下去,他有這種東西。
老俠:他按照這種堅忍不拔的不擇手段的活法堅持活下去,人就從根本上不是個東西了。這種不擇手段的活法,我不知道他是在拍電影呢,還是說把電影完全作為一種自己重新獲得一個顯赫位置的生存策略。他後來的電影,越來越急功近利了,包括他拍那麼煽情的片子,把一個MTV放大成一部故事片。他領金雞獎時那燦爛的笑容,與他參加坎城沒入圍的怨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是他,張藝謀,中國的大導演。
王朔:我覺得再沒有比在中國民間強調詩情畫意更不誠實的了。他這等於把那種風景的優美置換成所謂人性的優美,把中國農村風光的樸素置換成中國人的真善美,由此建立起對民族的信心、對人類的信心。對美好生活的信。這種置換即便作為一種藝術包裝了的宣傳也比較拙劣。而且我覺得用那麼簡單的方法做這種煽情,那我只能認為他的全部目的僅僅是為美好而美好,他也懶得費多大心思,就弄一個簡單的東西端給你。當然,有人會佩服詩情的,詩好像就是簡單。但是我覺得其實他蒙不了人,他那裡沒東西就是沒東西,他最終達到美好,除了美好的粉飾就一無所有了。有時,過程是很重要的。
他這個過程,等於直接上來就把答案告訴大家了,沒過程了,上來就是答案,他再圍繞著已成的答案渲染一番。這麼簡單的東西,何必要拍電影呢?拍成MTV去放,我覺得即使不誠實可技術上還過得去。而現在,把這麼簡單的東西現在的答案拍成了電影,連電影中的基本要素都沒有。
老俠:那你相信他就是這麼簡單嗎?我覺得他在生存策略上也有一種曲折,一種九曲十八彎繞來繞去,只是暗示點撥卻從不直截了當地實話實說。
王朔:他自己說它就是這麼簡單的,那我就不知道它是不是了。他真覺得是好東西,是他最好的片子。他要是真這麼認為的話,那過去他拍的片子可就費了大勁了。在這兒裝,在那兒裝,假裝這個,那個的,其實也就是附庸風雅。他合計你的本質是這個,那你的本質就是這個,你覺得這是最好的,那你就這麼辦。既然你對人類、對整個社會這麼有信心,你也相信真善美是我們社會的主旋律,我們現在要極力告訴大家的,變著法讓人們相信的,就是咱們大夥都不錯,人都不錯,那你就這麼幹吧!我覺得他要是真是這樣的話,倒也簡單了。
老俠:最近報紙上,好像是《北京晚報》說張藝謀出任了一個模特大賽的評委,保不齊他哪天又玩上服裝了,也弄個張藝謀的名牌系列。現今的 腕兒們 都屬於全才型,全面開花是時代的cháo流。你說一不留神沒準弄出個《紅樓夢》,但這還是在你的本行,是小說。但是其他的腕兒們,像趙忠祥一不留神就成了自傳作家,張藝謀一不留神就當了模特大賽的評委,陳凱歌一不留神就上了國慶觀禮台……我覺得張藝謀的所有的電影加在一起就是他這個人了。萬變不離其宗。
王朔:cháo流變了,他會換的,但無論怎麼換都是為了活著。
老俠:他現在活著的方式就是必須拍電影,拍著電影就是活著,他對電影真有一種狂熱的酷愛嗎?
王朔:他的生活可以說就是電影《活著》,他要是拍不成電影,我想,他會痛苦而死。所以,就是活著,可能是他的首要問題。活著,拍電影,不擇手段地拍,不擇手段地活。
老俠:還有一些導演,自稱是民間立場,獨立製片人什麼的,像張元這樣導演的片子,你看過沒有?感覺如何?
王朔:我看過張元的片子。我最喜歡他的《兒子》,就是寫一個酒鬼,兩個兒子,唉呀,那酒鬼,演的吧真是原汁原昧,就是一個神經病,他雜亂無章,但那裡真實的東西會對你有衝擊。你平常也可能酗酒,但你不會那麼神經病。他就是那麼雜亂無章。那演員本身就是精神錯亂的,他很難控制,就是他到那兒就那麼演。不經什麼加工,就把好多人性中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了,容不得你導演去說戲,容不得你在此調度,用你的想法強加給演員。演員都瘋了,是真瘋,演員瘋了,一家人演一家人,在拍的過程中,家人之間的真實情感新仇舊恨全都出來了,那話說得真他媽的給勁。那不是寫台詞,所以給給勁!那裡有兒子他媽嘮叨他爸,互相之間什麼的。我覺得人性的真實一經出現,特別是在藝術中,就特別震撼。
我現在覺得,有時候,生活真實即是藝術全部。我現在有這麼一種觀點,真實的力量真的是比精心構造的完美。後來張元的《東宮西宮》我就不怎麼喜歡了。其實,這個故事說起來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他比較戲劇化地拍,甚至想強擰著形成一個故事,一種方向,敘述的方向,那就顯得導演的能力有點兒捉襟見肘了,時不時要停下來考慮。他又想加進很多風俗的東西,顯然是為了去國際上拿什麼獎的,但在一個殘勝的故事結構中,溶不進去。所以他就要往回走,回憶的鏡頭就開始多。另外,拍好片子有時錢多未必是好事。張元的《兒子》拍時沒什麼錢,所以很多技術上的東西只好從簡了,歪打正著,他那個故事就是不能有過多的人為技術在裡面。等到《東宮西宮》,他的錢多了一點兒,他就可以布光呀、置景呀,所以我看慣了他沒錢時拍的東西,也看慣了許多有錢導演拍的東西,他一有了點錢,就想做得更精緻一些,結果處處感覺到人為的痕跡。就是那種演員一進來就處在一個布置好的空間裡,這種感覺,肯定不行。
老俠:你覺得第六代導演與第五代相比有什麼不同,在藝術上有獨到的地方或優勢嗎?
王朔:他們的片子我看的不多,除了張元的,還看過賈章柯的《小武》,還可以。第六代的電影給我一種什麼感覺呢?
我覺得他們有一種天生的東西,他們靠天賦在拍,在這一點上,正是他們與第五代相比的可貴之處。他們沒有第五代那種老jian巨猾。你別看第五代,甚至都不到五十歲,但就透著那種老jian巨猾……
老俠:現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就已經很老jian巨猾了,似乎越年輕越老jian巨猾。
王朔:那種老jian巨猾,在技術上的把握那種純熟呀,包括基調上的控制呀,演員的控制呀,不管他用的是專業演員,還是非專業演員,他們都控制得滴水不漏。
這種電影,我就覺得沒活氣,一切都是導演觀念的道具。
老俠:這種老jian巨猾的控制在張藝謀的電影中達到了極致。
王朔:第六代的,憑本能拍。他們經常給拍亂了,是不是?但就那亂的地方,讓我覺得有人的氣味,真實的氣味。有時,他整個拍攝不夠長度,沒辦法就胡接,你明顯看出是一場戲被拆開了用在兩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錢,顧不上玩那個精緻。
要麼你有天分,就拍天才作品,靠本能拍,你一動腦子就露怯。套一句外國民諺,就是中國人一動腦子,全世界都發笑。
老俠:賈章柯就說他的《小武》是傳統手工業手工作坊的拍法。中國人一動腦子就變得偽善了,玩些小聰明小技巧,本能的感覺一旦喪失,代替的東西必是不誠實的。一不誠實就要靠動腦子想出來的精緻加以彌補,越不誠實就越精緻,越精緻就越不誠實。中國人的智慧越到後來就越是工筆畫、小品文,整個民族的優雅全在一雙用小巧的繡花針fèng制的精緻的繡花鞋上。
王朔:我覺得寫小說可能也有這個問題。憑天賦憑本能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好。
那些人當然包括我了,等到想明白了,技術都掌握了,認識也提高了,那也就可笑了。當然,還是有些曇花一規的人寫出一兩個好東西。但一出道了,就開始動腦子了,一動腦子就完了。
老俠:說不定這些第六代成名後,有大投資了,也就開始動腦子,像你對張元的那種感覺。 王朔:中國電影的可笑在哪兒呢?就是兩頭都要顧,兩頭不是人。電影要的就是市場經濟,壓力就在這兒,也好辦。但它又是一個計劃經濟在那兒控制著。所以在電影業的運作上,它又不是真的搞電影工業,而是在搞電影作坊。所以造成現在新的有想法的青年導演哪邊都不沾,還能出點真東西。只要你沾一頭,就必得沾另一頭,兩頭一沾就非驢非馬不是東西了。
換來換去,總有一樣叫你滿意的,叫你允許我挖下去。
老俠:實際上張藝謀他教給人的堅持是一種什麼邏輯呢?
實際與主流的邏輯是貫通的。為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張藝謀是為了堅持(拍電影)可以不擇手段。擴而廣之就是,為了活出一種體面,要不擇手段地堅持下去。挖達不到目的,我就創。浪漫的詩意的濃墨重彩的鏡頭不行,我就換一種樸實的平淡的紀錄片似的鏡頭。他拍的《秋jú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全是一個樣,弄得土呵呵的,群眾演員,用最樸實最寫實的電影手法撤一個彌天大謊。秋jú也堅持,堅持到最後是公安局領導出面、市領導出面幫她解決問題,替她鳴不平。
這不是胡說八道嗎?農民在現代土皇帝治下的無奈一點兒也沒有了。他也在告訴別人:只要你堅持,就一定能有出頭之日。他只管活著,不管怎麼活,而這種不問怎麼活的活法恰好就是中國人觀念中那種 好死不如賴活著 。最可笑的是還有一位北大的法學教授,拿著《秋jú打官司》論證中國法治的本土資源,反對與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接軌。把嚴肅的論證建立在一部撒謊的電影上,我就只能說這位教授的論證也是謊言,是知識上的不誠實和道德上的不負責任。
王朔:他後面那兩個更是撒彌天大謊,秋jú到最後還有個法盲的說法,《一個都不能少》那個就只有感激的份兒,社會一關懷,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決不是靠什麼希望工程、幾個好心人的捐助啦、善心啦所能解決的。
老俠:最根本的問題他不觸及,卻在希望工程上做文章。
就用土塊子修造真善美的長城,貌似是民間關懷,實質是平庸。你救得了三五個苦孩子,能救出全中國的失學兒童嗎?能對教育體制的改革有什麼幫助嗎?
王朔:好心人靠好心人,張藝謀的事業就建立在依靠好心人上。他那種土塊子式的煽情一部比一部拙劣。《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個電影,而《我的父親母親》已經不是電影了,更是彌天大謊了,一首MTV變成了愛情絕唱,硬把MTV的長度抻到一部影片的長度。什麼好幾十年的等待,好幾十年的鄉下過日子,多麼多麼艱難…
…這兩件事根本挨不到一塊兒。張藝謀拍電影,有一種堅忍不拔,也許就像《活著》,活下去,無論多難,也無論用什麼活法,也要活下去,他有這種東西。
老俠:他按照這種堅忍不拔的不擇手段的活法堅持活下去,人就從根本上不是個東西了。這種不擇手段的活法,我不知道他是在拍電影呢,還是說把電影完全作為一種自己重新獲得一個顯赫位置的生存策略。他後來的電影,越來越急功近利了,包括他拍那麼煽情的片子,把一個MTV放大成一部故事片。他領金雞獎時那燦爛的笑容,與他參加坎城沒入圍的怨恨,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是他,張藝謀,中國的大導演。
王朔:我覺得再沒有比在中國民間強調詩情畫意更不誠實的了。他這等於把那種風景的優美置換成所謂人性的優美,把中國農村風光的樸素置換成中國人的真善美,由此建立起對民族的信心、對人類的信心。對美好生活的信。這種置換即便作為一種藝術包裝了的宣傳也比較拙劣。而且我覺得用那麼簡單的方法做這種煽情,那我只能認為他的全部目的僅僅是為美好而美好,他也懶得費多大心思,就弄一個簡單的東西端給你。當然,有人會佩服詩情的,詩好像就是簡單。但是我覺得其實他蒙不了人,他那裡沒東西就是沒東西,他最終達到美好,除了美好的粉飾就一無所有了。有時,過程是很重要的。
他這個過程,等於直接上來就把答案告訴大家了,沒過程了,上來就是答案,他再圍繞著已成的答案渲染一番。這麼簡單的東西,何必要拍電影呢?拍成MTV去放,我覺得即使不誠實可技術上還過得去。而現在,把這麼簡單的東西現在的答案拍成了電影,連電影中的基本要素都沒有。
老俠:那你相信他就是這麼簡單嗎?我覺得他在生存策略上也有一種曲折,一種九曲十八彎繞來繞去,只是暗示點撥卻從不直截了當地實話實說。
王朔:他自己說它就是這麼簡單的,那我就不知道它是不是了。他真覺得是好東西,是他最好的片子。他要是真這麼認為的話,那過去他拍的片子可就費了大勁了。在這兒裝,在那兒裝,假裝這個,那個的,其實也就是附庸風雅。他合計你的本質是這個,那你的本質就是這個,你覺得這是最好的,那你就這麼辦。既然你對人類、對整個社會這麼有信心,你也相信真善美是我們社會的主旋律,我們現在要極力告訴大家的,變著法讓人們相信的,就是咱們大夥都不錯,人都不錯,那你就這麼幹吧!我覺得他要是真是這樣的話,倒也簡單了。
老俠:最近報紙上,好像是《北京晚報》說張藝謀出任了一個模特大賽的評委,保不齊他哪天又玩上服裝了,也弄個張藝謀的名牌系列。現今的 腕兒們 都屬於全才型,全面開花是時代的cháo流。你說一不留神沒準弄出個《紅樓夢》,但這還是在你的本行,是小說。但是其他的腕兒們,像趙忠祥一不留神就成了自傳作家,張藝謀一不留神就當了模特大賽的評委,陳凱歌一不留神就上了國慶觀禮台……我覺得張藝謀的所有的電影加在一起就是他這個人了。萬變不離其宗。
王朔:cháo流變了,他會換的,但無論怎麼換都是為了活著。
老俠:他現在活著的方式就是必須拍電影,拍著電影就是活著,他對電影真有一種狂熱的酷愛嗎?
王朔:他的生活可以說就是電影《活著》,他要是拍不成電影,我想,他會痛苦而死。所以,就是活著,可能是他的首要問題。活著,拍電影,不擇手段地拍,不擇手段地活。
老俠:還有一些導演,自稱是民間立場,獨立製片人什麼的,像張元這樣導演的片子,你看過沒有?感覺如何?
王朔:我看過張元的片子。我最喜歡他的《兒子》,就是寫一個酒鬼,兩個兒子,唉呀,那酒鬼,演的吧真是原汁原昧,就是一個神經病,他雜亂無章,但那裡真實的東西會對你有衝擊。你平常也可能酗酒,但你不會那麼神經病。他就是那麼雜亂無章。那演員本身就是精神錯亂的,他很難控制,就是他到那兒就那麼演。不經什麼加工,就把好多人性中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了,容不得你導演去說戲,容不得你在此調度,用你的想法強加給演員。演員都瘋了,是真瘋,演員瘋了,一家人演一家人,在拍的過程中,家人之間的真實情感新仇舊恨全都出來了,那話說得真他媽的給勁。那不是寫台詞,所以給給勁!那裡有兒子他媽嘮叨他爸,互相之間什麼的。我覺得人性的真實一經出現,特別是在藝術中,就特別震撼。
我現在覺得,有時候,生活真實即是藝術全部。我現在有這麼一種觀點,真實的力量真的是比精心構造的完美。後來張元的《東宮西宮》我就不怎麼喜歡了。其實,這個故事說起來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他比較戲劇化地拍,甚至想強擰著形成一個故事,一種方向,敘述的方向,那就顯得導演的能力有點兒捉襟見肘了,時不時要停下來考慮。他又想加進很多風俗的東西,顯然是為了去國際上拿什麼獎的,但在一個殘勝的故事結構中,溶不進去。所以他就要往回走,回憶的鏡頭就開始多。另外,拍好片子有時錢多未必是好事。張元的《兒子》拍時沒什麼錢,所以很多技術上的東西只好從簡了,歪打正著,他那個故事就是不能有過多的人為技術在裡面。等到《東宮西宮》,他的錢多了一點兒,他就可以布光呀、置景呀,所以我看慣了他沒錢時拍的東西,也看慣了許多有錢導演拍的東西,他一有了點錢,就想做得更精緻一些,結果處處感覺到人為的痕跡。就是那種演員一進來就處在一個布置好的空間裡,這種感覺,肯定不行。
老俠:你覺得第六代導演與第五代相比有什麼不同,在藝術上有獨到的地方或優勢嗎?
王朔:他們的片子我看的不多,除了張元的,還看過賈章柯的《小武》,還可以。第六代的電影給我一種什麼感覺呢?
我覺得他們有一種天生的東西,他們靠天賦在拍,在這一點上,正是他們與第五代相比的可貴之處。他們沒有第五代那種老jian巨猾。你別看第五代,甚至都不到五十歲,但就透著那種老jian巨猾……
老俠:現在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就已經很老jian巨猾了,似乎越年輕越老jian巨猾。
王朔:那種老jian巨猾,在技術上的把握那種純熟呀,包括基調上的控制呀,演員的控制呀,不管他用的是專業演員,還是非專業演員,他們都控制得滴水不漏。
這種電影,我就覺得沒活氣,一切都是導演觀念的道具。
老俠:這種老jian巨猾的控制在張藝謀的電影中達到了極致。
王朔:第六代的,憑本能拍。他們經常給拍亂了,是不是?但就那亂的地方,讓我覺得有人的氣味,真實的氣味。有時,他整個拍攝不夠長度,沒辦法就胡接,你明顯看出是一場戲被拆開了用在兩處。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錢,顧不上玩那個精緻。
要麼你有天分,就拍天才作品,靠本能拍,你一動腦子就露怯。套一句外國民諺,就是中國人一動腦子,全世界都發笑。
老俠:賈章柯就說他的《小武》是傳統手工業手工作坊的拍法。中國人一動腦子就變得偽善了,玩些小聰明小技巧,本能的感覺一旦喪失,代替的東西必是不誠實的。一不誠實就要靠動腦子想出來的精緻加以彌補,越不誠實就越精緻,越精緻就越不誠實。中國人的智慧越到後來就越是工筆畫、小品文,整個民族的優雅全在一雙用小巧的繡花針fèng制的精緻的繡花鞋上。
王朔:我覺得寫小說可能也有這個問題。憑天賦憑本能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好。
那些人當然包括我了,等到想明白了,技術都掌握了,認識也提高了,那也就可笑了。當然,還是有些曇花一規的人寫出一兩個好東西。但一出道了,就開始動腦子了,一動腦子就完了。
老俠:說不定這些第六代成名後,有大投資了,也就開始動腦子,像你對張元的那種感覺。 王朔:中國電影的可笑在哪兒呢?就是兩頭都要顧,兩頭不是人。電影要的就是市場經濟,壓力就在這兒,也好辦。但它又是一個計劃經濟在那兒控制著。所以在電影業的運作上,它又不是真的搞電影工業,而是在搞電影作坊。所以造成現在新的有想法的青年導演哪邊都不沾,還能出點真東西。只要你沾一頭,就必得沾另一頭,兩頭一沾就非驢非馬不是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