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使命既成。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轉乾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可紀念者一也。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
????“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
馮友蘭:兩束雄文,一抹背影(2)
然而何炳棣在對碑文大加推崇後,隨即頹然抱憾: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未數載即開始消逝了。
????事過30年,馮友蘭作《聯大紀念碑碑文自識》,評價道:“文為餘三十年前舊作。以今觀之,此文有見識,有感情,有氣勢,有詞藻,有音節,寓六朝之儷句於唐宋之古文。余中年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則其選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有蘊於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讀,感慨系之矣。敝帚自珍,猶過於當日操筆時也。”
研究者稱,其實馮氏的感慨,豈止是“敝帚自珍”,分明是沉重的歷史慨嘆。在他所憶那個逝去的年代裡,教授們的見識和感情,少有羈絆,發諸筆端,於是成就了一篇篇雄文。
當見識和感情受到羈絆,難以發為雄文,於是便只留下一抹頹唐的背影。及至中年以後,歷經數次運動,馮友蘭曾就個人歷史多次寫過檢討交代,甚至不惜上綱上線,卻都難以過關。
一天, 邏輯學家金岳霖來看望他時,兩位大教授竟為檢討的事抱頭痛哭。
趙元任:多“好玩兒”的語言(1)
趙元任(1892~1982)江蘇武進人,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大師,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
????趙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鄉”。
????二戰後,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後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迴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後,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
????趙元任曾表演過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路南下,經河北到山西、陝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雲貴,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三省,最後入山海關返京。這趟“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地方言土話,介紹名勝古蹟和土貨特產。
????這位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奇才,會說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研究者稱,趙先生掌握語言的能力非常驚人,因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種語言的聲韻調系統,總結出一種方言乃至一種外語的規律。
????他還被稱為罕見的通才、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智者”。作為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稱於世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語言學是他著力最深的領域,然而他同時還兼授物理、邏輯等課程。
????他雅好音樂,曾專攻和聲學與作曲法,會擺弄多種樂器,畢生都與鋼琴為伴。他一生創作過一百多件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和器樂。他跟他的女兒們,凡有機會聚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家庭合唱團,分聲部地練習演唱他的新作或舊作。難怪人們說,音樂是他生命的組成部分。
????趙元任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在今人看來,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藏著頗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學者研究某種現象或理論時,他們自己常常是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譁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
????趙元任曾編了一個極“好玩兒”的單音故事,以說明語音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故事名為《施氏食獅史》,通篇只有“shi”一個音,寫出來,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說,那就任何人也聽不懂了:“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亘古亘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轉乾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可紀念者一也。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
????“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
“……聯合大學之終始,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
馮友蘭:兩束雄文,一抹背影(2)
然而何炳棣在對碑文大加推崇後,隨即頹然抱憾: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未數載即開始消逝了。
????事過30年,馮友蘭作《聯大紀念碑碑文自識》,評價道:“文為餘三十年前舊作。以今觀之,此文有見識,有感情,有氣勢,有詞藻,有音節,寓六朝之儷句於唐宋之古文。余中年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則其選也。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有蘊於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讀,感慨系之矣。敝帚自珍,猶過於當日操筆時也。”
研究者稱,其實馮氏的感慨,豈止是“敝帚自珍”,分明是沉重的歷史慨嘆。在他所憶那個逝去的年代裡,教授們的見識和感情,少有羈絆,發諸筆端,於是成就了一篇篇雄文。
當見識和感情受到羈絆,難以發為雄文,於是便只留下一抹頹唐的背影。及至中年以後,歷經數次運動,馮友蘭曾就個人歷史多次寫過檢討交代,甚至不惜上綱上線,卻都難以過關。
一天, 邏輯學家金岳霖來看望他時,兩位大教授竟為檢討的事抱頭痛哭。
趙元任:多“好玩兒”的語言(1)
趙元任(1892~1982)江蘇武進人,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大師,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
????趙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鄉”。
????二戰後,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後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迴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後,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
????趙元任曾表演過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路南下,經河北到山西、陝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雲貴,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三省,最後入山海關返京。這趟“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地方言土話,介紹名勝古蹟和土貨特產。
????這位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的奇才,會說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研究者稱,趙先生掌握語言的能力非常驚人,因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種語言的聲韻調系統,總結出一種方言乃至一種外語的規律。
????他還被稱為罕見的通才、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智者”。作為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並稱於世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語言學是他著力最深的領域,然而他同時還兼授物理、邏輯等課程。
????他雅好音樂,曾專攻和聲學與作曲法,會擺弄多種樂器,畢生都與鋼琴為伴。他一生創作過一百多件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和器樂。他跟他的女兒們,凡有機會聚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家庭合唱團,分聲部地練習演唱他的新作或舊作。難怪人們說,音樂是他生命的組成部分。
????趙元任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在今人看來,淡淡一句“好玩兒”背後藏著頗多深意。世界上很多大學者研究某種現象或理論時,他們自己常常是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譁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
????趙元任曾編了一個極“好玩兒”的單音故事,以說明語音和文字的相對獨立性。故事名為《施氏食獅史》,通篇只有“shi”一個音,寫出來,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說,那就任何人也聽不懂了:“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