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允況房地產開發總公司現在今非昔比了,成了允況集團總公司。然而董事長沒有變,還是當年的羅綺女士。羅綺女士當年可不願意走出機關大院的。分管副市長把羅綺找過去,「通」了「通」氣。羅綺女士明白著呢,把自己從政府大院裡頭弄出去,不就是給他們做一個小金庫的「庫長」嗎?這怎麼可以?她好歹也是「正處」呢。分管副市長看得出她的心思,說:「你的辦公桌暫就不要動了,政府也不發文——你先過去,那頭總要一個黨代表嘛!」
桌子不動也就是椅子不動,這一來機遇與待遇都可以不變。羅綺女士說好了的,「過去」之後就呆「一年」。但是一年說過去就過去了,期滿的時候羅綺女士正在新加坡考察呢。「回去」的事羅綺就沒有提。羅綺不提,「政府」也就不提了。
由機關幹部變成機關商人,羅綺女士從自己的身上親眼目睹了「女大十八變」。這句話用在羅綺董事長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當然,「女大十八變」指的是女人越變越漂亮、越年輕,否則變來變去人生也太沒有風景了。機關裡頭的人一見到羅綺就說:「什麼叫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看看羅綺就全知道了。」羅綺在機關的時候終年留了齊耳短髮,衣著是筆挺的、古板的,一副政策性,一副機關腔,一副人到中年的樣子。最多在西服的胸花上變點兒花樣,算是小小一翹,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紅。那是機關,不這樣是不行的。也算是工作需要。一個人蹲在機關裡頭,衣著和長相上頭太引人注目了十有八九要招是非的。然而羅綺現在是「商人」,她偶爾回到機關也全是這麼說的,衣著和相貌上頭就不能不花血本,這同樣是工作需要。女人的天性與工作的需要合二為一的時候,女人是幸福的,羅綺就只有「女大十八變」這一條道路可走了。羅綺她只能是「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變化最大的首推腹部。
羅綺的腹部是三十八歲那一年「起來」的,並不嚴重,然而起來了,有了相當危險的發展趨勢。機關這個地方就這樣,你只要一走進去,腰部就會毫無挽回地一點一點粗起來。連司機都逃不了這一關。當然,做了領導,肚子出來一點也是應該的,要不然,動作太麻利了,哪裡還有一點穩重的樣子?迫使羅綺堅決和自己的腹部做鬥爭的是商場裡的衣服。公司不是機關,羅綺敢穿,也穿得起了。然而商場裡的衣服總是和女人的腰部對著幹。看在眼裡喜歡的,穿上身腹部就「容不下」。為了衣服,羅綺也得把體重減下去。羅綺與自己身體的艱苦鬥爭就是從她到允況公司上任之後開始的。她開始減肥,上健美班;她開始文眉,割雙眼皮;她開始留最時髦的髮型,每周再到美容廳護養兩次皮膚。這一來年輕時代的羅綺就全回來了。不只是回來了,還多了一點東西,那種東西叫風度。風度這東西不在皮肉上,它是一種舉手投足,甚至還不止於舉手投足。沒有羅綺這樣的良好心態與經濟實力,風度那東西是出不來的。漂亮而又年輕的女人多著呢,然而沒風度。有風度的女人也有,但是這樣的女人十有八九不再年輕,手頭也緊。富婆就更加俗不可耐了。羅綺這幾點可是都齊了。羅綺這樣的女人都能夠煥發第二次青春,說到底還是政策好哇。
可是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有。羅綺這一頭能掙錢了,把好好的一個家弄出裂fèng來的確是沒有想到的。兒子考到北京去讀大學,家裡的裂fèng不聲不響就裂開來了。
羅綺在市政府大院工作,丈夫可以接受。他在省人大的秘書處好歹也有一份不大不小的職務,省大於市,這個道理誰都懂。問題就出在羅綺不該一下子有錢。家也重新裝修了,家用電器也全部更新了,羅綺坐在沙發上說話的口氣就有點像這個家的主人。這一來做男人的就覺得生活在「老婆的家裡」了。這不行。這絕對不行。丈夫做過多年的秘書,現在有了職務,但是說到底還是秘書。秘書工作做長了男人總免不了心細,越自尊越心細,越心細越自尊,接下來當然就是越自負越不甘,越不甘越自負,到後來就變成處處想勝人一籌,處處又低人一等了。這樣的心態一帶回家,家裡的氣氛也就越來越像機關了。但是丈夫不動聲色,拿了這麼多年的機關經驗對付一個女人,做丈夫的這點信心還是有的。丈夫在等機會。機會總是有的,做人的惟一學問就在於耐心,只要你能等下去,機會遲早會光顧到你的頭上。機會真的就來了。不出一年,省人大就利用現成的關係在海南成立了一家公司,丈夫的工作做得又隱蔽又周密,全做妥當,回到家裡頭和妻子攤牌。
「我打算到海南去工作一兩年。」
「到那裡去幹什麼?都這個歲數的人了。」
「革命不分先後嘛。」
「我在說你去幹什麼!」
「當然是掙錢。」
「你要那麼多的錢做什麼!」
「反正得有人去。你想想,這種錢掙起來多容易,鼻涕往嘴裡淌的事。」
「什麼時候走?」
「下星期。」
「你怎麼也不和我先通個氣?」
「領導安排。通了氣也還是這麼回事。」
「不對吧?怕是想重新找點什麼樂子吧——海南那種地方!」
「你說到哪裡去了。我和你一樣,一隻腳在海裡頭,一隻腳放在了保險箱。」
「你到底想幹什麼?」
「這沒定。領導會安排。」
所有的對話就這麼多。這個家的私人談話都像政府的辦公會了。
羅綺便不語了。拿起畫王電視機的遙控器,發撲克牌那樣不停地換頻道。
羅綺不語丈夫也就不開口。她換到哪兒他看到哪兒。後來她把遙控器丟在沙發上,進衛生間洗澡去了。丈夫點了一支煙,電視機裡頭著名的韓喬生正在解說一場足球賽。
「巴喬。」
「薩維切維奇。」
「德賽利。」
「巴雷西。」
「一個長傳。」
「維阿。」
「還是巴喬。」
「巴喬帶球。他在找人。他還在找人。」
「好球。這一腳遠she漂亮。很突然。過一會兒我們看看是誰打了這一腳。對方的守門員出了一身冷汗。他高接低擋,他出了一身冷汗。」
「博班。各位觀眾,博班,是博班打了剛才那一腳。」
丈夫關掉了電視。
丈夫走得堅決,堅決的具體表現就是過程簡單,一如羅綺當初由機關轉入允況集團公司,這一來平平靜靜的一個家其實就散掉了。當然,這裡頭沒有傷痛。都是四十開外的人了,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實在是再好不過。
但是羅綺怕周末。到底是女人,一到周末日子突然就「空」了。最初的一些日子總是羅綺飛到丈夫的那邊去,再不就是丈夫從那頭飛過來,見了面卻又沒有太多的意思,一點都沒有久別勝新婚的振奮跡象,無非是把電話里所說的話當了面重複一遍罷了,然後上床,重複過去所有的事。飛了一些日子羅綺與丈夫都不飛了,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守住電視機。可是電視實是沒勁透了,像一個提前進入更年期的男人,唆得要命,抒情抒得也不是地方,還特別地愛激動。你說這樣的電視又有什麼看頭。沒意思透了。
要是把星期天換成星期七,日子就美滿多了。
羅綺在每一個周末的下班之前都要在辦公室裡頭坐一會兒,靜一靜神,歸納歸納這個星期的工作,然後,決定在哪兒過周末。回家是一種過法,到東郊的別墅又是一種過法。儘管反正是孤身一人,但地點不同,空間不同,產生出來的心情也就大不一樣了。玩味玩味自己的心情,是羅綺女士近幾年才養出來的毛病。過去沒有。過去沒這個條件。現在條件大有改進了,這個毛病就得補上。公司的別墅那麼多,空也是空著,選中一座住上三月半載,總是能夠滋生出別樣的感覺來的,就是寂寞也比呆在家裡頭寂寞得上點檔次,自己陪了自己過一天的貴夫人,這樣的感覺特別地往心裡去,有一點兒舒坦,還是有一點兒難受,說不上來。
說到底周末應該有不少樂趣的,城市發展起來了,到處都是一派燈紅酒綠的樣子,走上大街,便打開一扇門,門的後面都是溫柔富貴鄉。樂趣總是有。但羅綺是女人,在不該露面的地方露面就有些不妥當了。羅綺只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裡。也許所有的難點就在這兒。時間一長人一獨處就越發難了。羅綺害怕的或許就是獨處,有朋友聊聊天,很放心地說一點兒私下話,周末的空閒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人活到這個歲數哪裡還能有朋友?又處在這個地位,女人到了四十歲真是一道坎,父母老了,你早就是別人的人了,自然不屬於他們,兒女大了,他們又不屬於你們,婚姻無疑是半死不活。而人與人的交往除了公務就是生意。你還剩下什麼?你只能剩下工作。可星期天偏偏就沒有工作。
這麼靜下來想想其實也蠻難過的。
找個沒人的地方放鬆一下,荒唐一下,或許也是個辦法。但是這個辦法男人行,女人斷乎不行。
羅綺越想也就越疲憊了。人疲憊了下去,身體裡頭卻總有一個地方在那兒蠢蠢欲動。到底是哪兒,卻又有點說不好。這種蠢蠢欲動與年輕的時候終究是不一樣的,那時候有些盲目,有本錢,有信心,越是蠢蠢欲動就越是趾高氣揚的。到了這個歲數、這個地位就不一樣,有些不甘,又扯著一些疼處,越是心高氣傲越是蠢蠢欲動。女人就這個命,拼了命地往上爬,爬到一定的份兒上卻一個說說話的人都找不到了。說到底男人的孤寂總是假的,女人要是孤寂了那才真的孤寂。
羅綺實在想找一個說說閒話的人,能夠坐下來,面對面地吃上一頓安閒的飯。這樣的閒情逸緻怕是不會有了。惟一能和自己面對面地坐下來的,只有家裡的那個小保姆了。總不能和自己的小保姆坐下來享受閒適的。那個小蠢貨,她知道什麼叫生活?
《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第十四章(5)
羅綺用一聲長嘆打發了周末的這個下午。
但今天終究是不一樣的。今天至少可以找到一個陪著吃晚飯的人了。耿東亮的電話到底打來了,很準時。羅綺拿起了話機,「餵」了一聲,聽了兩句,笑著說:「那就陪我吃一頓晚飯吧。」 西餐廳里的空調安閒而又和睦,光線相當柔和。所有的光都照在牆面上,再從牆上反she回來,那些光線就仿佛被牆面過濾過了,少了些激烈、直接,多了份鎮定與溫馨。也就是說,西餐廳的牆面是富麗堂皇的,但整個餐廳又是昏暗的、神秘的。服務生們顯得訓練有素,他們像會走路的肉,一點聲息都沒有,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即使是開口說話也都是那樣的細聲細氣。只要一坐下來整個世界的喧囂就遠去了。耿東亮坐在羅綺的對面,一坐下來他就喜歡上這家西餐廳了。西餐廳實在是周末的好去處。
桌子不動也就是椅子不動,這一來機遇與待遇都可以不變。羅綺女士說好了的,「過去」之後就呆「一年」。但是一年說過去就過去了,期滿的時候羅綺女士正在新加坡考察呢。「回去」的事羅綺就沒有提。羅綺不提,「政府」也就不提了。
由機關幹部變成機關商人,羅綺女士從自己的身上親眼目睹了「女大十八變」。這句話用在羅綺董事長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當然,「女大十八變」指的是女人越變越漂亮、越年輕,否則變來變去人生也太沒有風景了。機關裡頭的人一見到羅綺就說:「什麼叫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看看羅綺就全知道了。」羅綺在機關的時候終年留了齊耳短髮,衣著是筆挺的、古板的,一副政策性,一副機關腔,一副人到中年的樣子。最多在西服的胸花上變點兒花樣,算是小小一翹,算是萬綠叢中一點紅。那是機關,不這樣是不行的。也算是工作需要。一個人蹲在機關裡頭,衣著和長相上頭太引人注目了十有八九要招是非的。然而羅綺現在是「商人」,她偶爾回到機關也全是這麼說的,衣著和相貌上頭就不能不花血本,這同樣是工作需要。女人的天性與工作的需要合二為一的時候,女人是幸福的,羅綺就只有「女大十八變」這一條道路可走了。羅綺她只能是「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變化最大的首推腹部。
羅綺的腹部是三十八歲那一年「起來」的,並不嚴重,然而起來了,有了相當危險的發展趨勢。機關這個地方就這樣,你只要一走進去,腰部就會毫無挽回地一點一點粗起來。連司機都逃不了這一關。當然,做了領導,肚子出來一點也是應該的,要不然,動作太麻利了,哪裡還有一點穩重的樣子?迫使羅綺堅決和自己的腹部做鬥爭的是商場裡的衣服。公司不是機關,羅綺敢穿,也穿得起了。然而商場裡的衣服總是和女人的腰部對著幹。看在眼裡喜歡的,穿上身腹部就「容不下」。為了衣服,羅綺也得把體重減下去。羅綺與自己身體的艱苦鬥爭就是從她到允況公司上任之後開始的。她開始減肥,上健美班;她開始文眉,割雙眼皮;她開始留最時髦的髮型,每周再到美容廳護養兩次皮膚。這一來年輕時代的羅綺就全回來了。不只是回來了,還多了一點東西,那種東西叫風度。風度這東西不在皮肉上,它是一種舉手投足,甚至還不止於舉手投足。沒有羅綺這樣的良好心態與經濟實力,風度那東西是出不來的。漂亮而又年輕的女人多著呢,然而沒風度。有風度的女人也有,但是這樣的女人十有八九不再年輕,手頭也緊。富婆就更加俗不可耐了。羅綺這幾點可是都齊了。羅綺這樣的女人都能夠煥發第二次青春,說到底還是政策好哇。
可是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有。羅綺這一頭能掙錢了,把好好的一個家弄出裂fèng來的確是沒有想到的。兒子考到北京去讀大學,家裡的裂fèng不聲不響就裂開來了。
羅綺在市政府大院工作,丈夫可以接受。他在省人大的秘書處好歹也有一份不大不小的職務,省大於市,這個道理誰都懂。問題就出在羅綺不該一下子有錢。家也重新裝修了,家用電器也全部更新了,羅綺坐在沙發上說話的口氣就有點像這個家的主人。這一來做男人的就覺得生活在「老婆的家裡」了。這不行。這絕對不行。丈夫做過多年的秘書,現在有了職務,但是說到底還是秘書。秘書工作做長了男人總免不了心細,越自尊越心細,越心細越自尊,接下來當然就是越自負越不甘,越不甘越自負,到後來就變成處處想勝人一籌,處處又低人一等了。這樣的心態一帶回家,家裡的氣氛也就越來越像機關了。但是丈夫不動聲色,拿了這麼多年的機關經驗對付一個女人,做丈夫的這點信心還是有的。丈夫在等機會。機會總是有的,做人的惟一學問就在於耐心,只要你能等下去,機會遲早會光顧到你的頭上。機會真的就來了。不出一年,省人大就利用現成的關係在海南成立了一家公司,丈夫的工作做得又隱蔽又周密,全做妥當,回到家裡頭和妻子攤牌。
「我打算到海南去工作一兩年。」
「到那裡去幹什麼?都這個歲數的人了。」
「革命不分先後嘛。」
「我在說你去幹什麼!」
「當然是掙錢。」
「你要那麼多的錢做什麼!」
「反正得有人去。你想想,這種錢掙起來多容易,鼻涕往嘴裡淌的事。」
「什麼時候走?」
「下星期。」
「你怎麼也不和我先通個氣?」
「領導安排。通了氣也還是這麼回事。」
「不對吧?怕是想重新找點什麼樂子吧——海南那種地方!」
「你說到哪裡去了。我和你一樣,一隻腳在海裡頭,一隻腳放在了保險箱。」
「你到底想幹什麼?」
「這沒定。領導會安排。」
所有的對話就這麼多。這個家的私人談話都像政府的辦公會了。
羅綺便不語了。拿起畫王電視機的遙控器,發撲克牌那樣不停地換頻道。
羅綺不語丈夫也就不開口。她換到哪兒他看到哪兒。後來她把遙控器丟在沙發上,進衛生間洗澡去了。丈夫點了一支煙,電視機裡頭著名的韓喬生正在解說一場足球賽。
「巴喬。」
「薩維切維奇。」
「德賽利。」
「巴雷西。」
「一個長傳。」
「維阿。」
「還是巴喬。」
「巴喬帶球。他在找人。他還在找人。」
「好球。這一腳遠she漂亮。很突然。過一會兒我們看看是誰打了這一腳。對方的守門員出了一身冷汗。他高接低擋,他出了一身冷汗。」
「博班。各位觀眾,博班,是博班打了剛才那一腳。」
丈夫關掉了電視。
丈夫走得堅決,堅決的具體表現就是過程簡單,一如羅綺當初由機關轉入允況集團公司,這一來平平靜靜的一個家其實就散掉了。當然,這裡頭沒有傷痛。都是四十開外的人了,各得其所,各得其樂,實在是再好不過。
但是羅綺怕周末。到底是女人,一到周末日子突然就「空」了。最初的一些日子總是羅綺飛到丈夫的那邊去,再不就是丈夫從那頭飛過來,見了面卻又沒有太多的意思,一點都沒有久別勝新婚的振奮跡象,無非是把電話里所說的話當了面重複一遍罷了,然後上床,重複過去所有的事。飛了一些日子羅綺與丈夫都不飛了,老老實實地呆在家裡,守住電視機。可是電視實是沒勁透了,像一個提前進入更年期的男人,唆得要命,抒情抒得也不是地方,還特別地愛激動。你說這樣的電視又有什麼看頭。沒意思透了。
要是把星期天換成星期七,日子就美滿多了。
羅綺在每一個周末的下班之前都要在辦公室裡頭坐一會兒,靜一靜神,歸納歸納這個星期的工作,然後,決定在哪兒過周末。回家是一種過法,到東郊的別墅又是一種過法。儘管反正是孤身一人,但地點不同,空間不同,產生出來的心情也就大不一樣了。玩味玩味自己的心情,是羅綺女士近幾年才養出來的毛病。過去沒有。過去沒這個條件。現在條件大有改進了,這個毛病就得補上。公司的別墅那麼多,空也是空著,選中一座住上三月半載,總是能夠滋生出別樣的感覺來的,就是寂寞也比呆在家裡頭寂寞得上點檔次,自己陪了自己過一天的貴夫人,這樣的感覺特別地往心裡去,有一點兒舒坦,還是有一點兒難受,說不上來。
說到底周末應該有不少樂趣的,城市發展起來了,到處都是一派燈紅酒綠的樣子,走上大街,便打開一扇門,門的後面都是溫柔富貴鄉。樂趣總是有。但羅綺是女人,在不該露面的地方露面就有些不妥當了。羅綺只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裡。也許所有的難點就在這兒。時間一長人一獨處就越發難了。羅綺害怕的或許就是獨處,有朋友聊聊天,很放心地說一點兒私下話,周末的空閒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人活到這個歲數哪裡還能有朋友?又處在這個地位,女人到了四十歲真是一道坎,父母老了,你早就是別人的人了,自然不屬於他們,兒女大了,他們又不屬於你們,婚姻無疑是半死不活。而人與人的交往除了公務就是生意。你還剩下什麼?你只能剩下工作。可星期天偏偏就沒有工作。
這麼靜下來想想其實也蠻難過的。
找個沒人的地方放鬆一下,荒唐一下,或許也是個辦法。但是這個辦法男人行,女人斷乎不行。
羅綺越想也就越疲憊了。人疲憊了下去,身體裡頭卻總有一個地方在那兒蠢蠢欲動。到底是哪兒,卻又有點說不好。這種蠢蠢欲動與年輕的時候終究是不一樣的,那時候有些盲目,有本錢,有信心,越是蠢蠢欲動就越是趾高氣揚的。到了這個歲數、這個地位就不一樣,有些不甘,又扯著一些疼處,越是心高氣傲越是蠢蠢欲動。女人就這個命,拼了命地往上爬,爬到一定的份兒上卻一個說說話的人都找不到了。說到底男人的孤寂總是假的,女人要是孤寂了那才真的孤寂。
羅綺實在想找一個說說閒話的人,能夠坐下來,面對面地吃上一頓安閒的飯。這樣的閒情逸緻怕是不會有了。惟一能和自己面對面地坐下來的,只有家裡的那個小保姆了。總不能和自己的小保姆坐下來享受閒適的。那個小蠢貨,她知道什麼叫生活?
《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第十四章(5)
羅綺用一聲長嘆打發了周末的這個下午。
但今天終究是不一樣的。今天至少可以找到一個陪著吃晚飯的人了。耿東亮的電話到底打來了,很準時。羅綺拿起了話機,「餵」了一聲,聽了兩句,笑著說:「那就陪我吃一頓晚飯吧。」 西餐廳里的空調安閒而又和睦,光線相當柔和。所有的光都照在牆面上,再從牆上反she回來,那些光線就仿佛被牆面過濾過了,少了些激烈、直接,多了份鎮定與溫馨。也就是說,西餐廳的牆面是富麗堂皇的,但整個餐廳又是昏暗的、神秘的。服務生們顯得訓練有素,他們像會走路的肉,一點聲息都沒有,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即使是開口說話也都是那樣的細聲細氣。只要一坐下來整個世界的喧囂就遠去了。耿東亮坐在羅綺的對面,一坐下來他就喜歡上這家西餐廳了。西餐廳實在是周末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