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黛玉聽了,滿面通紅,急道:“你說你自家的事,別扯上我。”
寶玉嘆道:“妹妹惱我,我也要說的。平素都是因為寶玉一味小心,不敢明白說出心裡的話,才惹得妹妹疑心,眾人又金一句玉一句地混說混比,拉扯旁人,倒惹妹妹煩惱。這回我索性打破了這個悶葫蘆,把我的心思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剖白個通透,便是死了,也不屈。”
黛玉先還愣愣地聽著,及到最後一句,正碰在心坎兒上,不禁哭得哽咽難言,便要責他大膽妄言,也是無力。紫鵑也覺傷感,連勸也忘了,只在一旁拿著絹子垂淚。
寶玉不禁也哭了,益發說道:“好妹妹,我的腸子都碎了,你還只是哭。我早說過我這個心裡除了妹妹再無第二個人,妹妹只不信,到底弄出這些陰差陽錯來。前兒我已與老太太、太太說明,若要我舍妹妹而娶別人,除非是死了,拿屍首去成婚;這回索性都鬧得明白,看誰還敢來羅嗦妹妹。”
黛玉自聽了賈母說已將自己聘與北靜王為妃的話,心裡萬念俱灰,已死了大半,只想著再見寶玉一面,其餘竟別無所求。如今聽寶玉說尚有轉寰之機,遂重新喚起求生之意,心思清爽,便又想起一事,哭道:“你又何苦來說這些沒意思的話?又替我打算什麼?不如讓我乾乾淨淨一口氣上不來死了,好讓你清清爽爽做成好姻緣去。”
寶玉道:“你到今兒還不信我,還來慪我,除了妹妹,我又有什麼好姻緣?”
黛玉道:“娘娘已經賜婚,合府里都知道了,金玉良緣,你還只瞞著我。”
寶玉這幾日只為北靜王求聘黛玉的事煎心,竟沒想到自己身上,及聽黛玉提醒,方想起還有這一宗公案,愣了半晌,方道:“我只不答應,難道他們牛不喝水強按頭麼?便是大姐姐也不能強人所難的。何況賜婚只是傳聞,並未真格有旨意下來。老太太早許了我,等娘娘回京,親自進宮去代你我二人求情的。我連北靜王府都闖了,還怕別的麼?別說是大姐姐,就算皇上賜婚,我也敢鬧上金鑾殿去,倒看看誰還挑著頭兒混說什麼金玉良緣不說了。”
黛玉聽了這話,反不好意思起來,啐道:“誰許你到處混說……”說到一半,卻又咽住,滿面脹紅,喘成一氣大嗽起來。
寶玉情急,便欲上前攙扶,恰麝月、秋紋已收拾了衣裳來接他回房,寶玉雖不舍,然而見黛玉抖得風中桃花一般,卻還勉力抬頭望他,沖他擺手兒,那眼裡的意思分明只要他去,生怕自己呆著不去更惹她著急,且紫鵑也在一旁勸道:“二爺的話,姑娘已盡明白了,如今且回房去歇著吧,來日方長呢。”只得去了。
這裡黛玉思前想後,起初也信了寶玉的話,只道暫且無事;轉念一想,那北靜王府何許人也,焉肯出爾反爾,如此輕易放棄?元妃賜婚更是勢成定局,又豈是寶玉三言兩語可以逆轉的?想來二人竟是萬無遂心如願之理,不禁可哀;又想著寶玉為了自己的事鬧上北府,何等大膽莽撞?論其情,著實可感可佩;論其辭,則未免逾禮,可懼可慮;況且女孩兒家私情原是閨閣中萬死不赦之過,自己與寶玉雖然持之以禮,並無失檢點處,然而這回寶玉為著自己大吵大鬧,想必闔府皆知,未必不有閒言碎語,則又可愧;因此思來想去,沒個了局,那眼淚只如斷線珠子一般,成串滴落,不能休止。
且說黛玉所思慮的,賈母自然更加慮到了,明知北靜王必定另有文章,只恨猜不透,欲找人商議,想著賈赦、邢夫人是事不干己不勞心的,賈政為人梗直不會轉彎,王夫人又愚鈍沒主意,惟有賈璉、熙鳳夫妻尚可議事,因此命鴛鴦請了他二人來,又想了想,到底不好瞞過王夫人,便命也一同請來,遂將自己一番擔憂說了。
鳳姐先就回道:“老祖宗慮得極是。想那北靜王爺為這事惦記了不止一二年,又叫少妃來親自探看,又叫馮紫英打聽出身來歷,又跟咱們老爺幾次遞話兒,又特特地請了林妹妹的從業老師賈雨村說媒,就是尋常王府里結親也不過如此,哪裡是王爺納妃,直與皇上選娘娘差不多。他既品度了這二三年才正式下聘,分明志在必得,焉肯為寶兄弟幾句話就打了退堂鼓?不過是想留個好名兒,不肯讓人說他強搶豪奪,所以才說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兒先穩住咱們,回頭必定還要想個什麼法兒,逼得咱們府上主動去攀交,倒反趕著他去結親。想來我們若不肯結這頭親,他必定還有什麼新招兒埋伏在後頭。”
賈母嘆道:“我何嘗不是擔憂這個?想來他藉口講談學問扣留寶玉在府上,還只是第一計,後頭不定還有些什麼千奇百怪的厲害法寶呢。這次寶玉安然無恙地回來了,不過是個提醒,敲鑼聽音兒,下次未必便能這麼容易。”
賈璉見賈母既已明說了,便也稟道:“我聽裡頭的公公說,皇上不在京的這段日子,四位王爺共同監國,凡有奏章,都是四位王爺合議,忠順王與北靜王多半政見不同,正是水火不兩立;東安郡王和南安郡王又一味和稀泥,兩頭不肯得罪,所以許多大事都耽誤下來,裁議不決。比如藩邦之亂,北靜王主戰,忠順王主和,一個說要發兵去打,直叫兵部擬定出征名單,凡是世襲武職的人家都要逢二抽一,充軍作戰;一個說該以和親懷柔,前時叫各府里適齡女子都畫像造冊,便是為了備選。”
賈母這些日子一直為了探春、惜春備選的事憂心,卻並不知還有徵丁一事,聞言不禁一愣,問道:“這樣說來,北靜與忠順王府竟是斗個平手?老爺不是說造冊備選是為了聯絡那些海外王儲麼?怎麼又變成議和了?”
賈璉嘆道:“朝廷里的事,哪裡說得准呢。同海國聯姻是北靜王提的,為的是好教那些島國幫咱們發兵;跟藩邦議和卻是忠順王提的,總之都拿著這些造冊備選的女孩兒們說事。孫子還聽說,東安、南安兩位郡王因年邁多病,如今都不大理事了,所以朝中大臣都推北靜與忠順兩府馬首是瞻,各立山頭,斗得你死我活一般。想咱們府上向與忠順府不大投契,再把北靜王得罪了,將來若有一時急難欲投倚處,東、南兩位王爺未必得力。何況不論征丁出戰還是郡主和藩,咱們兩府里可都在冊,說不定抽著什麼簽,要生要死,都攥在兩位王爺的手心兒里呢。因此以孫子淺見,北靜府萬萬不可得罪。”
王夫人也道:“便是沒有北靜王爺提親這件事,娘娘也是有意要賜婚的,哪裡由得寶玉呢?倘若北靜王做主把寶玉充軍打仗,他哪裡吃得了那種苦?並不是我不疼愛外甥女兒,逼她嫁人,奈何世上並沒有順心如意兩全其美的事,說不得,也只有舍卒保車了。”
賈母自然知道王夫人話中所指哪個是卒,哪個是車,並不入耳,只得道:“娘娘的旨還沒下呢,哪裡就說到後邊的事了。如今只說北王這頭,他既說不議親,一兩日間總不好意思又來為難的吧?”
鳳姐見賈母面色不豫,忙道:“正是呢。上吊還要喘口氣,不信他一個王爺,說出來的話竟好意思收回去,總得做兩天表面文章,假裝寬慈。就有什麼招數,也會等些日子再施展。咱們如今不如就來個將計就計,騎驢看唱本兒——走著瞧。橫豎拖幾日等娘娘回來,還有得商議。”賈母這方點頭,說道:“也只得這樣。”
寶玉嘆道:“妹妹惱我,我也要說的。平素都是因為寶玉一味小心,不敢明白說出心裡的話,才惹得妹妹疑心,眾人又金一句玉一句地混說混比,拉扯旁人,倒惹妹妹煩惱。這回我索性打破了這個悶葫蘆,把我的心思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剖白個通透,便是死了,也不屈。”
黛玉先還愣愣地聽著,及到最後一句,正碰在心坎兒上,不禁哭得哽咽難言,便要責他大膽妄言,也是無力。紫鵑也覺傷感,連勸也忘了,只在一旁拿著絹子垂淚。
寶玉不禁也哭了,益發說道:“好妹妹,我的腸子都碎了,你還只是哭。我早說過我這個心裡除了妹妹再無第二個人,妹妹只不信,到底弄出這些陰差陽錯來。前兒我已與老太太、太太說明,若要我舍妹妹而娶別人,除非是死了,拿屍首去成婚;這回索性都鬧得明白,看誰還敢來羅嗦妹妹。”
黛玉自聽了賈母說已將自己聘與北靜王為妃的話,心裡萬念俱灰,已死了大半,只想著再見寶玉一面,其餘竟別無所求。如今聽寶玉說尚有轉寰之機,遂重新喚起求生之意,心思清爽,便又想起一事,哭道:“你又何苦來說這些沒意思的話?又替我打算什麼?不如讓我乾乾淨淨一口氣上不來死了,好讓你清清爽爽做成好姻緣去。”
寶玉道:“你到今兒還不信我,還來慪我,除了妹妹,我又有什麼好姻緣?”
黛玉道:“娘娘已經賜婚,合府里都知道了,金玉良緣,你還只瞞著我。”
寶玉這幾日只為北靜王求聘黛玉的事煎心,竟沒想到自己身上,及聽黛玉提醒,方想起還有這一宗公案,愣了半晌,方道:“我只不答應,難道他們牛不喝水強按頭麼?便是大姐姐也不能強人所難的。何況賜婚只是傳聞,並未真格有旨意下來。老太太早許了我,等娘娘回京,親自進宮去代你我二人求情的。我連北靜王府都闖了,還怕別的麼?別說是大姐姐,就算皇上賜婚,我也敢鬧上金鑾殿去,倒看看誰還挑著頭兒混說什麼金玉良緣不說了。”
黛玉聽了這話,反不好意思起來,啐道:“誰許你到處混說……”說到一半,卻又咽住,滿面脹紅,喘成一氣大嗽起來。
寶玉情急,便欲上前攙扶,恰麝月、秋紋已收拾了衣裳來接他回房,寶玉雖不舍,然而見黛玉抖得風中桃花一般,卻還勉力抬頭望他,沖他擺手兒,那眼裡的意思分明只要他去,生怕自己呆著不去更惹她著急,且紫鵑也在一旁勸道:“二爺的話,姑娘已盡明白了,如今且回房去歇著吧,來日方長呢。”只得去了。
這裡黛玉思前想後,起初也信了寶玉的話,只道暫且無事;轉念一想,那北靜王府何許人也,焉肯出爾反爾,如此輕易放棄?元妃賜婚更是勢成定局,又豈是寶玉三言兩語可以逆轉的?想來二人竟是萬無遂心如願之理,不禁可哀;又想著寶玉為了自己的事鬧上北府,何等大膽莽撞?論其情,著實可感可佩;論其辭,則未免逾禮,可懼可慮;況且女孩兒家私情原是閨閣中萬死不赦之過,自己與寶玉雖然持之以禮,並無失檢點處,然而這回寶玉為著自己大吵大鬧,想必闔府皆知,未必不有閒言碎語,則又可愧;因此思來想去,沒個了局,那眼淚只如斷線珠子一般,成串滴落,不能休止。
且說黛玉所思慮的,賈母自然更加慮到了,明知北靜王必定另有文章,只恨猜不透,欲找人商議,想著賈赦、邢夫人是事不干己不勞心的,賈政為人梗直不會轉彎,王夫人又愚鈍沒主意,惟有賈璉、熙鳳夫妻尚可議事,因此命鴛鴦請了他二人來,又想了想,到底不好瞞過王夫人,便命也一同請來,遂將自己一番擔憂說了。
鳳姐先就回道:“老祖宗慮得極是。想那北靜王爺為這事惦記了不止一二年,又叫少妃來親自探看,又叫馮紫英打聽出身來歷,又跟咱們老爺幾次遞話兒,又特特地請了林妹妹的從業老師賈雨村說媒,就是尋常王府里結親也不過如此,哪裡是王爺納妃,直與皇上選娘娘差不多。他既品度了這二三年才正式下聘,分明志在必得,焉肯為寶兄弟幾句話就打了退堂鼓?不過是想留個好名兒,不肯讓人說他強搶豪奪,所以才說了那些冠冕堂皇的場面話兒先穩住咱們,回頭必定還要想個什麼法兒,逼得咱們府上主動去攀交,倒反趕著他去結親。想來我們若不肯結這頭親,他必定還有什麼新招兒埋伏在後頭。”
賈母嘆道:“我何嘗不是擔憂這個?想來他藉口講談學問扣留寶玉在府上,還只是第一計,後頭不定還有些什麼千奇百怪的厲害法寶呢。這次寶玉安然無恙地回來了,不過是個提醒,敲鑼聽音兒,下次未必便能這麼容易。”
賈璉見賈母既已明說了,便也稟道:“我聽裡頭的公公說,皇上不在京的這段日子,四位王爺共同監國,凡有奏章,都是四位王爺合議,忠順王與北靜王多半政見不同,正是水火不兩立;東安郡王和南安郡王又一味和稀泥,兩頭不肯得罪,所以許多大事都耽誤下來,裁議不決。比如藩邦之亂,北靜王主戰,忠順王主和,一個說要發兵去打,直叫兵部擬定出征名單,凡是世襲武職的人家都要逢二抽一,充軍作戰;一個說該以和親懷柔,前時叫各府里適齡女子都畫像造冊,便是為了備選。”
賈母這些日子一直為了探春、惜春備選的事憂心,卻並不知還有徵丁一事,聞言不禁一愣,問道:“這樣說來,北靜與忠順王府竟是斗個平手?老爺不是說造冊備選是為了聯絡那些海外王儲麼?怎麼又變成議和了?”
賈璉嘆道:“朝廷里的事,哪裡說得准呢。同海國聯姻是北靜王提的,為的是好教那些島國幫咱們發兵;跟藩邦議和卻是忠順王提的,總之都拿著這些造冊備選的女孩兒們說事。孫子還聽說,東安、南安兩位郡王因年邁多病,如今都不大理事了,所以朝中大臣都推北靜與忠順兩府馬首是瞻,各立山頭,斗得你死我活一般。想咱們府上向與忠順府不大投契,再把北靜王得罪了,將來若有一時急難欲投倚處,東、南兩位王爺未必得力。何況不論征丁出戰還是郡主和藩,咱們兩府里可都在冊,說不定抽著什麼簽,要生要死,都攥在兩位王爺的手心兒里呢。因此以孫子淺見,北靜府萬萬不可得罪。”
王夫人也道:“便是沒有北靜王爺提親這件事,娘娘也是有意要賜婚的,哪裡由得寶玉呢?倘若北靜王做主把寶玉充軍打仗,他哪裡吃得了那種苦?並不是我不疼愛外甥女兒,逼她嫁人,奈何世上並沒有順心如意兩全其美的事,說不得,也只有舍卒保車了。”
賈母自然知道王夫人話中所指哪個是卒,哪個是車,並不入耳,只得道:“娘娘的旨還沒下呢,哪裡就說到後邊的事了。如今只說北王這頭,他既說不議親,一兩日間總不好意思又來為難的吧?”
鳳姐見賈母面色不豫,忙道:“正是呢。上吊還要喘口氣,不信他一個王爺,說出來的話竟好意思收回去,總得做兩天表面文章,假裝寬慈。就有什麼招數,也會等些日子再施展。咱們如今不如就來個將計就計,騎驢看唱本兒——走著瞧。橫豎拖幾日等娘娘回來,還有得商議。”賈母這方點頭,說道:“也只得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