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從去年起,每當病後休養,躺在藤躺椅上,每不免想到體力恢復後應該動手的事情:做什麼文章,翻譯或印行什麼書籍。想定之後,就結束道:就是這樣罷——但要趕快做。這“要趕快做”的想頭,是為先前所沒有的,就因為在不知不覺中,記得了自己的年齡。卻從來沒有直接的想到“死”。
直到今年的大病,這才分明的引起關於死的豫想來。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樣,一任著日本的S醫師〔6〕的診治的。他雖不是肺病專家,然而年紀大,經驗多,從習醫的時期說,是我的前輩,又極熟識,肯說話。自然,醫師對於病人,縱使怎樣熟識,說話是還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經給了我兩三回警告,不過我仍然不以為意,也沒有轉告別人。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師〔7〕來診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過打診,聽診之後,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並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然而D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確的,後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我並不怎麼介意於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響,日夜躺著,無力談話,無力看書。連報紙也拿不動,又未曾煉到“心如古井”,就只好想,而從此竟有時要想到“死”了。不過所想的也並非“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或者怎樣久住在楠木棺材裡之類,而是臨終之前的瑣事。在這時候,我才確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8〕,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但這儀式並未舉行,遺囑也沒有寫,不過默默的躺著,有時還發生更切迫的思想:原來這樣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並不苦痛;但是,臨終的一剎那,也許並不這樣的罷;然而,一世只有一次,無論怎樣,總是受得了的……後來,卻有了轉機,好起來了。到現在,我想,這些大約並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連這些想頭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九月五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2〕史沫德黎(1890—1950)通譯史沫特萊,美國革命女作家、記者。一九二八年來中國,一九二九年底開始與作者交往。著有自傳體長篇小說《大地的女兒》和介紹朱德革命經歷的報告文學《偉大的道路》等。這裡所說的“一篇序”,題為《凱綏·珂勒惠支——民眾的藝術家》。
〔3〕一九一八年德國十一月革命成立共和國以後,德國政府文化與教育部曾授予凱綏·珂勒惠支以教授稱號,普魯士藝術學院聘請她為院士,又授予她“藝術大師”的榮譽稱號,享有領取終身年金的權利。
〔4〕輪迴佛家語。佛教宣揚眾生各依所作善惡業因,在所謂天、人、阿修羅(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地獄、餓鬼、畜生六道中不斷循環轉化。《心地觀經》:“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5〕北新書局當時上海的一家書店,李小峰主持,曾出版過魯迅著譯多種。因拖欠版稅問題,魯迅於一九二九年八月曾委託律師與之交涉。
〔6〕S醫師即須藤五百三,日本退職軍醫,當時在上海行醫。〔7〕D醫師即托馬斯·鄧恩(ThomasDunn),美籍德國人。
當時在上海行醫,曾由史沫特萊介紹為作者看病。〔8〕宮保即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稱,一般都是授予大臣的加銜,以表示榮寵。清末郵傳大臣、大買辦盛宣懷曾被授為“太子少保”,他死後其親屬曾因爭奪遺產而引起訴訟。
文人比較學
齊物論
《國聞周報》〔2〕十二卷四十三期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國學珍本叢書》的誤用引號,錯點句子;到得四十六期,“主編”的施蟄存〔3〕先生來答覆了,承認是為了“養生主”〔4〕,並非“修兒孫福”,而且該承認就承認,該辨解的也辨解,態度非常磊落。末了,還有一段總辨解云:“但是雖然失敗,雖然出醜,幸而並不能算是造了什麼大罪過。因為充其量還不過是印出了一些糙率的書來,到底並沒有出賣了別人的靈魂與血肉來為自己的‘養生主’,如別的一些文人們也。”
中國的文人們有兩“些”,一些,是“充其量還不過印出了一些糙率的書來”的,“別的一些文人們”,卻是“出賣了別人的靈魂與血肉來為自己的‘養生主’”的,我們只要想一想“別的一些文人們”,就知道施先生不但“並不能算是造了什麼大罪過”,其實還能夠算是修了什麼“兒孫福”。
但一面也活活的畫出了“洋場惡少”的嘴臉——不過這也並不是“什麼大罪過”,“如別的一些文人們也”。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一月《海燕》月刊第一期。〔2〕《國聞周報》綜合性刊物。一九二四年八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二七年遷天津,一九三六年遷回上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停刊。該刊第十二卷第四十三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刊有鄧恭三(鄧廣銘)的《評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一文,指出這一輯叢書的“計劃之糙率、選本之不當、標點之謬誤”三點。《國學珍本叢書》,應為《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施蟄存主編,上海雜誌公司發行。〔3〕施蟄存參看本卷第4頁注〔3〕。他在《國聞周報》第十二卷第四十六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發表的《關於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我的告白》中說:“現在,過去的錯誤已經是錯誤了,我該承認的我也承認了,該辯解的希望讀者及鄧先生相信我不是詭辯。”又說:“他(按指鄧恭三)說出我是為了‘養生主’,而非‘逍遙遊’”,是“能了解”“我之所以擔任主持這個叢書的原故”的。〔4〕“養生主”原是《莊子》一書中的篇名(內篇第三),據清代王先謙註:“順事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主也。”這裡則用作“主要是為了生活”的意思。
《蘇聯版畫集》序
——前大半見上面《記蘇聯版畫展覽會》,而將《附記》刪去。再後便接下文:右一篇,是本年二月間,蘇聯版畫展覽會在上海開會的時候,我寫來登在《申報》上面的。這展覽會對於中國給了不少的益處;我以為因此由幻想而入於腳踏實地的寫實主義的大約會有許多人。良友圖書公司要印一本畫集,我聽了非常高興,所以當趙家璧〔2〕先生希望我參加選擇和寫作序文的時候,我都毫不思索地答應了:這是我所願意做,也應該做的。
參加選擇繪畫,尤其是版畫,我是踐了夙諾的,但後來卻生了病,纏綿月余,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寫序之期早到,我卻還連拿一張紙的力量也沒有。停印等我,勢所不能,只好仍取舊文,印在前面,聊以塞責。不過我自信其中之所說也還可以略供參考,要請讀者見恕的是我竟偏在這時候生病,不能寫出一點新的東西來。
這一個月來,每天發熱,發熱中也有時記起了版畫。我覺得這些作者,沒有一個是瀟灑,飄逸,伶俐,玲瓏的。他們個個如廣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時簡直顯得笨重,自十月革命以後,開山的大師就忍飢,斗寒,以一個廓大鏡和幾把刀,不屈不撓的開拓了這一部門的藝術。這回雖然已是複製了,但大略尚存,我們可以看見,有那一幅不堅實,不懇切,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我希望這集子的出世,對於中國的讀者有好影響,不但可見蘇聯的藝術的成績而已。
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三日,魯迅述,許廣平〔3〕記。cc
〔1〕本篇最初印入《蘇聯版畫集》。
《蘇聯版畫集》,趙家璧編,一九三六年七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2〕趙家璧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作家,出版家。當時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
〔3〕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
著有《欣慰的紀念》、《關於魯迅的生活》等。
後記
《且介亭雜文》共三集,一九三四和三五年的兩本,由先生自己於三五年最末的兩天編好了,只差未有重看一遍和標明格式。這,或者因為那時總不大健康,所以沒有能夠做到。
一九三六年作的《末編》,先生自己把存稿放在一起的,是自第一篇至《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序》。《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和《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似乎同屬姊妹篇,雖然當時因是未完稿而另外擱開,此刻也把它放在一起了。
《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現實文學》,《中流》等。《半夏小集》,《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編》一起了。
先生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說:“一個人如果還有友情,那麼,收存亡友的遺文真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它企圖流布的。”所以就不自量其淺陋,和排印,裝訂的糙率,急於出版的罷。
直到今年的大病,這才分明的引起關於死的豫想來。原先是仍如每次的生病一樣,一任著日本的S醫師〔6〕的診治的。他雖不是肺病專家,然而年紀大,經驗多,從習醫的時期說,是我的前輩,又極熟識,肯說話。自然,醫師對於病人,縱使怎樣熟識,說話是還是有限度的,但是他至少已經給了我兩三回警告,不過我仍然不以為意,也沒有轉告別人。大約實在是日子太久,病象太險了的緣故罷,幾個朋友暗自協商定局,請了美國的D醫師〔7〕來診察了。他是在上海的唯一的歐洲的肺病專家,經過打診,聽診之後,雖然譽我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國人,然而也宣告了我的就要滅亡;並且說,倘是歐洲人,則在五年前已經死掉。這判決使善感的朋友們下淚。我也沒有請他開方,因為我想,他的醫學從歐洲學來,一定沒有學過給死了五年的病人開方的法子。然而D醫師的診斷卻實在是極準確的,後來我照了一張用X光透視的胸像,所見的景象,竟大抵和他的診斷相同。
我並不怎麼介意於他的宣告,但也受了些影響,日夜躺著,無力談話,無力看書。連報紙也拿不動,又未曾煉到“心如古井”,就只好想,而從此竟有時要想到“死”了。不過所想的也並非“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或者怎樣久住在楠木棺材裡之類,而是臨終之前的瑣事。在這時候,我才確信,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8〕,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但這儀式並未舉行,遺囑也沒有寫,不過默默的躺著,有時還發生更切迫的思想:原來這樣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並不苦痛;但是,臨終的一剎那,也許並不這樣的罷;然而,一世只有一次,無論怎樣,總是受得了的……後來,卻有了轉機,好起來了。到現在,我想,這些大約並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連這些想頭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九月五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日《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2〕史沫德黎(1890—1950)通譯史沫特萊,美國革命女作家、記者。一九二八年來中國,一九二九年底開始與作者交往。著有自傳體長篇小說《大地的女兒》和介紹朱德革命經歷的報告文學《偉大的道路》等。這裡所說的“一篇序”,題為《凱綏·珂勒惠支——民眾的藝術家》。
〔3〕一九一八年德國十一月革命成立共和國以後,德國政府文化與教育部曾授予凱綏·珂勒惠支以教授稱號,普魯士藝術學院聘請她為院士,又授予她“藝術大師”的榮譽稱號,享有領取終身年金的權利。
〔4〕輪迴佛家語。佛教宣揚眾生各依所作善惡業因,在所謂天、人、阿修羅(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地獄、餓鬼、畜生六道中不斷循環轉化。《心地觀經》:“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5〕北新書局當時上海的一家書店,李小峰主持,曾出版過魯迅著譯多種。因拖欠版稅問題,魯迅於一九二九年八月曾委託律師與之交涉。
〔6〕S醫師即須藤五百三,日本退職軍醫,當時在上海行醫。〔7〕D醫師即托馬斯·鄧恩(ThomasDunn),美籍德國人。
當時在上海行醫,曾由史沫特萊介紹為作者看病。〔8〕宮保即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稱,一般都是授予大臣的加銜,以表示榮寵。清末郵傳大臣、大買辦盛宣懷曾被授為“太子少保”,他死後其親屬曾因爭奪遺產而引起訴訟。
文人比較學
齊物論
《國聞周報》〔2〕十二卷四十三期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國學珍本叢書》的誤用引號,錯點句子;到得四十六期,“主編”的施蟄存〔3〕先生來答覆了,承認是為了“養生主”〔4〕,並非“修兒孫福”,而且該承認就承認,該辨解的也辨解,態度非常磊落。末了,還有一段總辨解云:“但是雖然失敗,雖然出醜,幸而並不能算是造了什麼大罪過。因為充其量還不過是印出了一些糙率的書來,到底並沒有出賣了別人的靈魂與血肉來為自己的‘養生主’,如別的一些文人們也。”
中國的文人們有兩“些”,一些,是“充其量還不過印出了一些糙率的書來”的,“別的一些文人們”,卻是“出賣了別人的靈魂與血肉來為自己的‘養生主’”的,我們只要想一想“別的一些文人們”,就知道施先生不但“並不能算是造了什麼大罪過”,其實還能夠算是修了什麼“兒孫福”。
但一面也活活的畫出了“洋場惡少”的嘴臉——不過這也並不是“什麼大罪過”,“如別的一些文人們也”。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一月《海燕》月刊第一期。〔2〕《國聞周報》綜合性刊物。一九二四年八月在上海創刊,一九二七年遷天津,一九三六年遷回上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停刊。該刊第十二卷第四十三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刊有鄧恭三(鄧廣銘)的《評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一文,指出這一輯叢書的“計劃之糙率、選本之不當、標點之謬誤”三點。《國學珍本叢書》,應為《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施蟄存主編,上海雜誌公司發行。〔3〕施蟄存參看本卷第4頁注〔3〕。他在《國聞周報》第十二卷第四十六期(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發表的《關於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我的告白》中說:“現在,過去的錯誤已經是錯誤了,我該承認的我也承認了,該辯解的希望讀者及鄧先生相信我不是詭辯。”又說:“他(按指鄧恭三)說出我是為了‘養生主’,而非‘逍遙遊’”,是“能了解”“我之所以擔任主持這個叢書的原故”的。〔4〕“養生主”原是《莊子》一書中的篇名(內篇第三),據清代王先謙註:“順事而不滯於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主也。”這裡則用作“主要是為了生活”的意思。
《蘇聯版畫集》序
——前大半見上面《記蘇聯版畫展覽會》,而將《附記》刪去。再後便接下文:右一篇,是本年二月間,蘇聯版畫展覽會在上海開會的時候,我寫來登在《申報》上面的。這展覽會對於中國給了不少的益處;我以為因此由幻想而入於腳踏實地的寫實主義的大約會有許多人。良友圖書公司要印一本畫集,我聽了非常高興,所以當趙家璧〔2〕先生希望我參加選擇和寫作序文的時候,我都毫不思索地答應了:這是我所願意做,也應該做的。
參加選擇繪畫,尤其是版畫,我是踐了夙諾的,但後來卻生了病,纏綿月余,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寫序之期早到,我卻還連拿一張紙的力量也沒有。停印等我,勢所不能,只好仍取舊文,印在前面,聊以塞責。不過我自信其中之所說也還可以略供參考,要請讀者見恕的是我竟偏在這時候生病,不能寫出一點新的東西來。
這一個月來,每天發熱,發熱中也有時記起了版畫。我覺得這些作者,沒有一個是瀟灑,飄逸,伶俐,玲瓏的。他們個個如廣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時簡直顯得笨重,自十月革命以後,開山的大師就忍飢,斗寒,以一個廓大鏡和幾把刀,不屈不撓的開拓了這一部門的藝術。這回雖然已是複製了,但大略尚存,我們可以看見,有那一幅不堅實,不懇切,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我希望這集子的出世,對於中國的讀者有好影響,不但可見蘇聯的藝術的成績而已。
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三日,魯迅述,許廣平〔3〕記。cc
〔1〕本篇最初印入《蘇聯版畫集》。
《蘇聯版畫集》,趙家璧編,一九三六年七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2〕趙家璧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作家,出版家。當時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
〔3〕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
著有《欣慰的紀念》、《關於魯迅的生活》等。
後記
《且介亭雜文》共三集,一九三四和三五年的兩本,由先生自己於三五年最末的兩天編好了,只差未有重看一遍和標明格式。這,或者因為那時總不大健康,所以沒有能夠做到。
一九三六年作的《末編》,先生自己把存稿放在一起的,是自第一篇至《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序》。《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和《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似乎同屬姊妹篇,雖然當時因是未完稿而另外擱開,此刻也把它放在一起了。
《附集》的文章,收自《海燕》,《作家》,《現實文學》,《中流》等。《半夏小集》,《這也是生活》,《死》,《女吊》四篇,先生另外保存的,但都是這一年的文章,也就附在《末編》一起了。
先生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說:“一個人如果還有友情,那麼,收存亡友的遺文真如捏著一團火,常要覺得寢食不安,給它企圖流布的。”所以就不自量其淺陋,和排印,裝訂的糙率,急於出版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