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11〕王靈官相傳是北宋末年的方士;明宣宗時封為隆恩真君。據《明史·禮志》:“隆恩真君者……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後來道觀中都奉為鎮山門之神。
〔12〕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思想家和散文家。《論衡》是他的論文集,今存八十四篇。《論衡·訂鬼篇》說:“鬼,陽氣也,時藏時見。陽氣赤,故世人盡見鬼,其色純朱。”
〔13〕楊家女應為良家女。據目連戲的故事說:她幼年時父母雙亡,嬸母將她領給楊家做童養媳,後又被婆婆賣入jì院,終於自縊身死。在目連戲中,她的唱詞是:“奴奴本是良家女,將奴賣入勾欄里;生前受不過王婆氣,將奴逼死勾欄里。阿呀,苦呀,天哪!將奴逼死勾欄里。”
〔14〕克士周建人的筆名。周建人,字喬峰,作者的三弟。生物學家,當時任商務印書館編輯。
〔15〕“犯而勿校”語出《論語·泰伯》,原作“犯而不校”。校,計較的意思。“勿念舊惡”,語出《論語·公冶長》,原作“不念舊惡”。
《海上述林》上卷序言
這一卷里,幾乎全是關於文學的論說;只有《現實》〔2〕中的五篇,是根據了雜誌《文學的遺產》〔3〕撰述的,再除去兩篇序跋,其餘就都是翻譯。
編輯本集時,所據的大抵是原稿;但《綏拉菲摩維支〈鐵流〉序》〔4〕,卻是由排印本收入的。《十五年來的書籍版畫和單行版畫》〔5〕一篇,既系摘譯,又好像曾由別人略加改易,是否合於譯者本意,已不可知,但因為關於藝術的只有這一篇,所以仍不汰去。
《冷淡》所據的也是排印本,本該是收在《高爾基論文拾補》中的,可惜發見得太遲一點,本書已將排好了,因此只得附在卷末。
對於文辭,只改正了幾個顯然的筆誤和補上若干脫字;至於因為斷續的翻譯,遂使人地名的音譯字,先後不同,或當時缺少參考書籍,註解中偶有未詳之處,現在均不訂正,以存其真。
關於搜羅文稿和校印事務種種,曾得許多友人的協助,在此一併志謝。
一九三六年三月下旬,編者。
cc
〔1〕本篇最初印入《海上述林》上卷。
《海上述林》是瞿秋白的譯文集,在瞿秋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後,由魯迅搜集、編輯和出版,分上下兩卷。上卷《辨林》版權頁署一九三六年五月出版,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人的文學論文,以及高爾基論文選集和拾補等。因當時國民黨當局的壓迫,該書出版時只署“諸夏懷霜社校印”,書脊上署“STR”三個拉丁字母。按諸夏,即中國,見《論語·八佾》篇注引後漢包咸說;霜,瞿秋白的原名(後又改名慡);STR,即史鐵兒,瞿秋白的一個筆名。
〔2〕《現實》瞿秋白根據蘇聯共產主義學院出版的《文學遺產》第一、二兩期材料編譯的一部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收入恩格斯、普列漢諾夫、拉法格文藝方面的論文和書信七篇,譯者編譯的有關論文六篇,後記一篇。魯迅在編輯《海上述林》時,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將副題“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改為“科學的文藝論文集”。
〔3〕《文學的遺產》蘇聯共產主義學院出版的不定期叢刊,多載過去的作家未曾刊行的作品和關於他們的傳記資料。〔4〕《綏拉菲摩維支〈鐵流〉序》綏拉菲摩維支全集編者涅拉陀夫所作,原題為《十月的藝術家》。《海上述林》據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的《鐵流》中譯本收入。
〔5〕《十五年來的書籍版畫和單行版畫》楷戈達耶夫作,從蘇聯的《藝術》雜誌第一、二期合刊摘譯。譯文曾印入一九三四年魯迅編選、以三閒書屋名義出版的《引玉集》。
《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這一卷所收的,都是文學的作品:詩,劇本,小說。也都是翻譯。
編輯時作為根據的,除《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2〕的殘稿外,大抵是印本。只有《沒工夫唾罵》〔3〕曾據譯者自己校過的印本改正幾個錯字。高爾基的早年創作也因為得到原稿校對,補入了幾條注釋,所可惜的是力圖保存的《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4〕的原稿終被遺失,印本上雖有可疑之處,也無從質證,而且連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樣了。
譯者採擇翻譯的底本,似乎並無條理。看起來:大約一是先要能夠得到,二是看得可以發表,這才開手來翻譯。而且有時也許還因了插圖的引動,如雷赫台萊夫(BALekhterev)和巴爾多(RBarto)的繪畫,都曾為譯者所愛玩,觀最末一篇小說之前的小引,即可知〔5〕。所以這裡就不顧體例和上卷不同,凡原本所有的圖畫,也全數插入,——這,自然想藉以增加讀者的興趣,但也有些所謂“懸劍空壠”〔6〕的意思的。至於關於辭句的辦法,卻和上卷悉同,茲不贅。
一九三六年四月末,編者。
cc
〔1〕本篇最初印入《海上述林》下卷。
下卷《藻林》,版權頁署一九三六年十月出版,收高爾基的諷刺詩《市儈頌》,別德訥依的諷刺詩《沒工夫唾罵》,盧那察爾斯基的劇本《解放了的董·吉訶德》,高爾基的創作選集等。〔2〕《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通譯《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印入《海上述林》的“殘稿”只是該書第一部第一章的開端。
〔3〕《沒工夫唾罵》蘇聯詩人別德訥衣(通譯別德內依)諷刺托洛茨基的一首長詩。
〔4〕《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蘇聯作家巴甫連珂作,是根據文學史上的材料寫成的關於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5〕印入《海上述林》下卷的高爾基早年創作二篇中,有雷赫台萊夫的插圖八幅;又在《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中,有巴爾多的插圖四幅,譯者在該篇譯文的《小引》里說:“所附的三幅插圖(按該篇在《譯文》月刊發表時只有插圖三幅),讀者可以仔細的一看:這是多麼有力,多麼凸現。”
〔6〕“懸劍空壠”語見《文選》卷四十三南朝梁劉峻《重答劉秣陵沼書》,這原是春秋時吳國季札的故事。《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使季札聘於魯……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死
當印造凱綏·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所作版畫的選集時,曾請史沫德黎(ASmedley)〔2〕女士做一篇序。自以為這請得非常合適,因為她們倆原極熟識的。不久做來了,又逼著茅盾先生譯出,現已登在選集上。其中有這樣的文字:“許多年來,凱綏·珂勒惠支——她從沒有一次利用過贈授給她的頭銜〔3〕——作了大量的畫稿,速寫,鉛筆作的和鋼筆作的速寫,木刻,銅刻。把這些來研究,就表示著有二大主題支配著,她早年的主題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愛,母性的保障,救濟,以及死。而籠照於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難的,悲劇的,以及保護被壓迫者深切熱情的意識。
“有一次我問她:‘從前你用反抗的主題,但是現在你好像很有點拋不開死這觀念。這是為什麼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語調,她回答道,‘也許因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我那時看到這裡,就想了一想。算起來:她用“死”來做畫材的時候,是一九一○年頃;這時她不過四十三四歲。我今年的這“想了一想”,當然和年紀有關,但回憶十餘年前,對於死卻還沒有感到這麼深切。大約我們的生死久已被人們隨意處置,認為無足重輕,所以自己也看得隨隨便便,不像歐洲人那樣的認真了。有些外國人說,中國人最怕死。這其實是不確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則有之。
大家所相信的死後的狀態,更助成了對於死的隨便。誰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相信有鬼(近時或謂之“靈魂”)的,既有鬼,則死掉之後,雖然已不是人,卻還不失為鬼,總還不算是一無所有。不過設想中的做鬼的久暫,卻因其人的生前的貧富而不同。窮人們是大抵以為死後就去輪迴〔4〕的,根源出於佛教。佛教所說的輪迴,當然手續繁重,並不這麼簡單,但窮人往往無學,所以不明白。這就是使死罪犯人綁赴法場時,大叫“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面無懼色的原因。況且相傳鬼的衣服,是和臨終時一樣的,窮人無好衣裳,做了鬼也決不怎麼體面,實在遠不如立刻投胎,化為赤條條的嬰兒的上算。我們曾見誰家生了小孩,胎里就穿著叫化子或是游泳家的衣服的麼?從來沒有。這就好,從新來過。也許有人要問,既然相信輪迴,那就說不定來生會墮入更窮苦的景況,或者簡直是畜生道,更加可怕了。但我看他們是並不這樣想的,他們確信自己並未造出該入畜生道的罪孽,他們從來沒有能墮畜生道的地位,權勢和金錢。
然而有著地位,權勢和金錢的人,卻又並不覺得該墮畜生道;他們倒一面化為居士,準備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張讀經復古,兼做聖賢。他們像活著時候的超出人理一樣,自以為死後也超出了輪迴的。至於小有金錢的人,則雖然也不覺得該受輪迴,但此外也別無雄才大略,只豫備安心做鬼。所以年紀一到五十上下,就給自己尋葬地,合壽材,又燒紙錠,先在冥中存儲,生下子孫,每年可吃羹飯。這實在比做人還享福。假使我現在已經是鬼,在陽間又有好子孫,那麼,又何必零星賣稿,或向北新書局〔5〕去算帳呢,只要很閒適的躺在楠木或陰沉木的棺材裡,逢年逢節,就自有一桌盛饌和一堆國幣擺在眼前了,豈不快哉!
就大體而言,除極富貴者和冥律無關外,大抵窮人利於立即投胎,小康者利於長久做鬼。小康者的甘心做鬼,是因為鬼的生活(這兩字大有語病,但我想不出適當的名詞來),就是他還未過厭的人的生活的連續。陰間當然也有主宰者,而且極其嚴厲,公平,但對於他獨獨頗肯通融,也會收點禮物,恰如人間的好官一樣。
有一批人是隨隨便便,就是臨終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來正是這隨便黨里的一個。三十年前學醫的時候,曾經研究過靈魂的有無,結果是不知道;又研究過死亡是否苦痛,結果是不一律,後來也不再深究,忘記了。近十年中,有時也為了朋友的死,寫點文章,不過好像並不想到自己。這兩年來病特別多,一病也比較的長久,這才往往記起了年齡,自然,一面也為了有些作者們筆下的好意的或是惡意的不斷的提示。
〔12〕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思想家和散文家。《論衡》是他的論文集,今存八十四篇。《論衡·訂鬼篇》說:“鬼,陽氣也,時藏時見。陽氣赤,故世人盡見鬼,其色純朱。”
〔13〕楊家女應為良家女。據目連戲的故事說:她幼年時父母雙亡,嬸母將她領給楊家做童養媳,後又被婆婆賣入jì院,終於自縊身死。在目連戲中,她的唱詞是:“奴奴本是良家女,將奴賣入勾欄里;生前受不過王婆氣,將奴逼死勾欄里。阿呀,苦呀,天哪!將奴逼死勾欄里。”
〔14〕克士周建人的筆名。周建人,字喬峰,作者的三弟。生物學家,當時任商務印書館編輯。
〔15〕“犯而勿校”語出《論語·泰伯》,原作“犯而不校”。校,計較的意思。“勿念舊惡”,語出《論語·公冶長》,原作“不念舊惡”。
《海上述林》上卷序言
這一卷里,幾乎全是關於文學的論說;只有《現實》〔2〕中的五篇,是根據了雜誌《文學的遺產》〔3〕撰述的,再除去兩篇序跋,其餘就都是翻譯。
編輯本集時,所據的大抵是原稿;但《綏拉菲摩維支〈鐵流〉序》〔4〕,卻是由排印本收入的。《十五年來的書籍版畫和單行版畫》〔5〕一篇,既系摘譯,又好像曾由別人略加改易,是否合於譯者本意,已不可知,但因為關於藝術的只有這一篇,所以仍不汰去。
《冷淡》所據的也是排印本,本該是收在《高爾基論文拾補》中的,可惜發見得太遲一點,本書已將排好了,因此只得附在卷末。
對於文辭,只改正了幾個顯然的筆誤和補上若干脫字;至於因為斷續的翻譯,遂使人地名的音譯字,先後不同,或當時缺少參考書籍,註解中偶有未詳之處,現在均不訂正,以存其真。
關於搜羅文稿和校印事務種種,曾得許多友人的協助,在此一併志謝。
一九三六年三月下旬,編者。
cc
〔1〕本篇最初印入《海上述林》上卷。
《海上述林》是瞿秋白的譯文集,在瞿秋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後,由魯迅搜集、編輯和出版,分上下兩卷。上卷《辨林》版權頁署一九三六年五月出版,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人的文學論文,以及高爾基論文選集和拾補等。因當時國民黨當局的壓迫,該書出版時只署“諸夏懷霜社校印”,書脊上署“STR”三個拉丁字母。按諸夏,即中國,見《論語·八佾》篇注引後漢包咸說;霜,瞿秋白的原名(後又改名慡);STR,即史鐵兒,瞿秋白的一個筆名。
〔2〕《現實》瞿秋白根據蘇聯共產主義學院出版的《文學遺產》第一、二兩期材料編譯的一部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收入恩格斯、普列漢諾夫、拉法格文藝方面的論文和書信七篇,譯者編譯的有關論文六篇,後記一篇。魯迅在編輯《海上述林》時,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將副題“馬克思主義文藝論文集”改為“科學的文藝論文集”。
〔3〕《文學的遺產》蘇聯共產主義學院出版的不定期叢刊,多載過去的作家未曾刊行的作品和關於他們的傳記資料。〔4〕《綏拉菲摩維支〈鐵流〉序》綏拉菲摩維支全集編者涅拉陀夫所作,原題為《十月的藝術家》。《海上述林》據一九三一年三閒書屋出版的《鐵流》中譯本收入。
〔5〕《十五年來的書籍版畫和單行版畫》楷戈達耶夫作,從蘇聯的《藝術》雜誌第一、二期合刊摘譯。譯文曾印入一九三四年魯迅編選、以三閒書屋名義出版的《引玉集》。
《海上述林》下卷序言
這一卷所收的,都是文學的作品:詩,劇本,小說。也都是翻譯。
編輯時作為根據的,除《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2〕的殘稿外,大抵是印本。只有《沒工夫唾罵》〔3〕曾據譯者自己校過的印本改正幾個錯字。高爾基的早年創作也因為得到原稿校對,補入了幾條注釋,所可惜的是力圖保存的《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4〕的原稿終被遺失,印本上雖有可疑之處,也無從質證,而且連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樣了。
譯者採擇翻譯的底本,似乎並無條理。看起來:大約一是先要能夠得到,二是看得可以發表,這才開手來翻譯。而且有時也許還因了插圖的引動,如雷赫台萊夫(BALekhterev)和巴爾多(RBarto)的繪畫,都曾為譯者所愛玩,觀最末一篇小說之前的小引,即可知〔5〕。所以這裡就不顧體例和上卷不同,凡原本所有的圖畫,也全數插入,——這,自然想藉以增加讀者的興趣,但也有些所謂“懸劍空壠”〔6〕的意思的。至於關於辭句的辦法,卻和上卷悉同,茲不贅。
一九三六年四月末,編者。
cc
〔1〕本篇最初印入《海上述林》下卷。
下卷《藻林》,版權頁署一九三六年十月出版,收高爾基的諷刺詩《市儈頌》,別德訥依的諷刺詩《沒工夫唾罵》,盧那察爾斯基的劇本《解放了的董·吉訶德》,高爾基的創作選集等。〔2〕《克里慕·薩慕京的生活》通譯《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高爾基的長篇小說。印入《海上述林》的“殘稿”只是該書第一部第一章的開端。
〔3〕《沒工夫唾罵》蘇聯詩人別德訥衣(通譯別德內依)諷刺托洛茨基的一首長詩。
〔4〕《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蘇聯作家巴甫連珂作,是根據文學史上的材料寫成的關於俄國大詩人萊蒙托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5〕印入《海上述林》下卷的高爾基早年創作二篇中,有雷赫台萊夫的插圖八幅;又在《第十三篇關於列爾孟托夫的小說》中,有巴爾多的插圖四幅,譯者在該篇譯文的《小引》里說:“所附的三幅插圖(按該篇在《譯文》月刊發表時只有插圖三幅),讀者可以仔細的一看:這是多麼有力,多麼凸現。”
〔6〕“懸劍空壠”語見《文選》卷四十三南朝梁劉峻《重答劉秣陵沼書》,這原是春秋時吳國季札的故事。《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使季札聘於魯……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死
當印造凱綏·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所作版畫的選集時,曾請史沫德黎(ASmedley)〔2〕女士做一篇序。自以為這請得非常合適,因為她們倆原極熟識的。不久做來了,又逼著茅盾先生譯出,現已登在選集上。其中有這樣的文字:“許多年來,凱綏·珂勒惠支——她從沒有一次利用過贈授給她的頭銜〔3〕——作了大量的畫稿,速寫,鉛筆作的和鋼筆作的速寫,木刻,銅刻。把這些來研究,就表示著有二大主題支配著,她早年的主題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愛,母性的保障,救濟,以及死。而籠照於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難的,悲劇的,以及保護被壓迫者深切熱情的意識。
“有一次我問她:‘從前你用反抗的主題,但是現在你好像很有點拋不開死這觀念。這是為什麼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語調,她回答道,‘也許因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我那時看到這裡,就想了一想。算起來:她用“死”來做畫材的時候,是一九一○年頃;這時她不過四十三四歲。我今年的這“想了一想”,當然和年紀有關,但回憶十餘年前,對於死卻還沒有感到這麼深切。大約我們的生死久已被人們隨意處置,認為無足重輕,所以自己也看得隨隨便便,不像歐洲人那樣的認真了。有些外國人說,中國人最怕死。這其實是不確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則有之。
大家所相信的死後的狀態,更助成了對於死的隨便。誰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相信有鬼(近時或謂之“靈魂”)的,既有鬼,則死掉之後,雖然已不是人,卻還不失為鬼,總還不算是一無所有。不過設想中的做鬼的久暫,卻因其人的生前的貧富而不同。窮人們是大抵以為死後就去輪迴〔4〕的,根源出於佛教。佛教所說的輪迴,當然手續繁重,並不這麼簡單,但窮人往往無學,所以不明白。這就是使死罪犯人綁赴法場時,大叫“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面無懼色的原因。況且相傳鬼的衣服,是和臨終時一樣的,窮人無好衣裳,做了鬼也決不怎麼體面,實在遠不如立刻投胎,化為赤條條的嬰兒的上算。我們曾見誰家生了小孩,胎里就穿著叫化子或是游泳家的衣服的麼?從來沒有。這就好,從新來過。也許有人要問,既然相信輪迴,那就說不定來生會墮入更窮苦的景況,或者簡直是畜生道,更加可怕了。但我看他們是並不這樣想的,他們確信自己並未造出該入畜生道的罪孽,他們從來沒有能墮畜生道的地位,權勢和金錢。
然而有著地位,權勢和金錢的人,卻又並不覺得該墮畜生道;他們倒一面化為居士,準備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張讀經復古,兼做聖賢。他們像活著時候的超出人理一樣,自以為死後也超出了輪迴的。至於小有金錢的人,則雖然也不覺得該受輪迴,但此外也別無雄才大略,只豫備安心做鬼。所以年紀一到五十上下,就給自己尋葬地,合壽材,又燒紙錠,先在冥中存儲,生下子孫,每年可吃羹飯。這實在比做人還享福。假使我現在已經是鬼,在陽間又有好子孫,那麼,又何必零星賣稿,或向北新書局〔5〕去算帳呢,只要很閒適的躺在楠木或陰沉木的棺材裡,逢年逢節,就自有一桌盛饌和一堆國幣擺在眼前了,豈不快哉!
就大體而言,除極富貴者和冥律無關外,大抵窮人利於立即投胎,小康者利於長久做鬼。小康者的甘心做鬼,是因為鬼的生活(這兩字大有語病,但我想不出適當的名詞來),就是他還未過厭的人的生活的連續。陰間當然也有主宰者,而且極其嚴厲,公平,但對於他獨獨頗肯通融,也會收點禮物,恰如人間的好官一樣。
有一批人是隨隨便便,就是臨終也恐怕不大想到的,我向來正是這隨便黨里的一個。三十年前學醫的時候,曾經研究過靈魂的有無,結果是不知道;又研究過死亡是否苦痛,結果是不一律,後來也不再深究,忘記了。近十年中,有時也為了朋友的死,寫點文章,不過好像並不想到自己。這兩年來病特別多,一病也比較的長久,這才往往記起了年齡,自然,一面也為了有些作者們筆下的好意的或是惡意的不斷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