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思想的敏銳和作品的價值而言,比起許多男性思想家來,李清照並不遜色, 有了上述思想見解引路,筆者遂有茅塞頓開之感:她既有敏銳的思想,又有出色的著作,何愁寫不出一本差強人意的《李清照評傳》?後來隨著《叢書》 中一些重點書目的出版,匡老的一系列發人深恩的見解寫進了《叢書》的序言和他的力作《孔子評傳》的後記。這些重要文字,對解除筆者的思想束縛,起到了很直接很實際的作用。如果不從這些文字中吸取營養和睿智,筆者可 能繼續猶豫不決,甚至可能束手無策。所以要完成一部較有價值的著作,必須首先解除束縛自己思想的各種桎梏。 思想桎梏要掙脫,而必要的思想原則則必須堅持,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實事求是。恰恰在近些年的李清照研究中,有些論著又向另一極端傾斜,比如 把她寫於元符三年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進行無端拔高,竟認為它的批判鋒芒是指李清照評傳向權奸和宋徽宗的腐朽統治。實則清照寫此詩 時,趙佶尚未稱帝,至多是剛剛登極,北宋還處在鼎盛時期,即使已有某種潛在的社會危機,十六七歲的李清照是難以洞察的,設身處地想想,她怎麼 能夠針鋒相對地去批判皇帝和權奸呢?這首詩雖然相當尖銳地指出了唐玄宗失政誤國的深刻教訓,但那只是一首針對唐朝的詠史詩,主要表現出作者的 史識過人和才華出眾;另一類走極端的問題,是把《聲聲慢》這樣的名篇時而說成是沒落階級的哀鳴,時而又說它反映了詞人的愛國主義情緒,二者都 遠離了事實,均不可取。而筆者的努力目標,是寫出一個具有時代特徵和鮮明個性,飽嘗人間甘苦的切實可信的李清照。 假若只靠評傳作者一個人,很難達到這樣的既定目標。令人難忘的是,在本評傳的寫作過程中,《叢書》的有關負責人和編委,以其高度的責任心和博 學多識,對筆者給予了可貴的敦促和指導,並對拙稿進行了悉心的審閱和批改,堪稱學術上的良師益友。 鑑於筆者作過較長期的編輯工作,懂得一些“作嫁衣”的況味和道理,原想用“為人作嫁”一語來表達自己對有關人員的謝忱,又一想,用這一陳舊的 字眼兒來比擬《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編纂人員的業績,很不貼切,因為他們並不是在為某個人“作嫁衣”,而是在以他們的思想睿智和辛勤工作建構 一座意義久遠的思想豐碑和學術大廈。在這一建構過程中,筆者所奉獻的僅是只磚片瓦。如果這一磚一瓦尚符合大廈的整體質量水準、不至於過早剝落 的話,那麼不能不提到為此付出許多辛苦的本評傳責編——鞏本棟博士。這裡不必說些對他表示多麼感謝的話,我只想說明他對拙著所作的一些既審慎 又有見地的編改加工,我都是在經過慎重思考的情況下,一一予以吸取和採納的。這是一位編輯素質甚好,又極富責任心的、很理想的合作夥伴。

  陳祖美 1994 年 6 月 腹稿於京青列車上

  同月謄清於北京志新村小寓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