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寒山詩的收集者由道士徐靈府變成了和尚道翹,相關的官員由李敬方變成了刺史閭丘胤,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過程,其中也包含著深深的宗教意味。寒山在這裡面成為了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成為了普賢菩薩的化身,奉干禪師則是彌陀的化身,三賢相繼出現於國清寺,並有種種靈異的事跡,以至於在今天國清寺內建有“三賢殿”用來紀念三者。這對於吸引世俗關注的目光、重新獲得支持而言,自然是非常有效的。

  其實,不管具體的過程事實上是怎樣的。當寒山、豐干、拾得作為三賢形象出現的時候,其佛教意味的濃厚就不言而喻了。這種深厚的佛教意味的出現,不管其原因究竟為何,就其對寒山詩的流傳而言,則是意義重大。因為佛教的因素,所以寒山詩被作為禪詩而流傳,並深受歡迎,亦因此而進入日本、韓國,乃至於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歐美。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今天我們的常識中普遍認為寒山是一個詩僧,寒山詩是禪詩。

  (三)和合二仙與寒山寺

  和合二仙是中國民間神話中象徵著和美、團圓之神,關於其來歷,則是有不同的版本,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就是以寒山、拾得為和合二仙,這種情形大概是始於明代。寒山、拾得作為和合二仙,這是寒山文化在民間影響最為深遠的傳說。

  寒山、拾得何以成為和合二仙?民間也有著多種說法。一種說法[14](流傳於天台地區),相傳國清寺內舉行法會,越州(紹興)信徒王老太和女兒芙蓉赴會,但是因為旅途勞頓病倒在寺中,寒山、拾得兩人採藥、熬藥照顧王老太。老太太甚是感激,因為寒山和拾得都沒有出家,所以老太生前立下遺囑,要女兒跟寒山、拾得其中一人結婚。處理好老太的後事,寒山、拾得二人相互推讓。後寒山出走,拾得則告別芙蓉去尋找寒山。千方打聽,才得知寒山在蘇州的一座古寺里出家了。兩人相會的時候,寒山手捧一隻盛著素齋的竹盒,拾得采來一支紅艷的荷花。此後,兩人一起住在這座古寺里,一起出家,後人稱這寺院為寒山寺,稱寒山為“和仙”,拾得為“合仙”。

  另外一種說法[15](流傳於蘇州地區)是說寒山和拾得原本同住在北方的一個村子,不是親兄弟卻親勝兄弟,寒山略長,以殺豬為業。寒山三十歲的時候,街坊幫他做媒,說了一門親事。而這個姑娘呢,偏偏又是與拾得一直相互喜歡的。直到寒山快要和那個女子結婚,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於是棄家到蘇州楓橋,削髮為僧。拾得在聽說了此事之後,也舍女來到江南,尋找寒山。探知其住處後,折一盛開的荷花前去見禮。寒山一見,急持一盒齋飯出迎。二人相見,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相向而舞,後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開山為廟,即為“寒山寺”。

  不管這兩個傳說的差異多大,其中有兩個基本的相同之處:一、寒山、拾得的感情深厚,離而複合,散而復聚(精神實質);二、都出現了盒、荷二物,以坐實“和合”之說(諧音)。和合二仙的影響主要在民間,寒山、拾得作為和合二仙,成為了婚嫁喜慶之神,民間但逢婚娶喜慶之事,都要在中堂懸掛二人畫像(或者燒和合紙,又叫和合神馬、和合紙馬),以求美滿幸福、百年好合。同時,作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也成為了傳統年畫的基本題材之一。1733年,雍正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至此,寒山、拾得作為和合二仙也成為了官方的所認定的民間喜樂之神。

  此外,在這兩個和合二仙的傳說中還透露出另外一個信息,即寒山、拾得最後都是在蘇州寒山寺出家的,這一點頗有意思。在明清以前的文獻中,似乎沒有見到寒山與蘇州的直接關聯。

  寒山寺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聞名中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舊名妙利普明塔院,建於梁天監年間(502—509年),“余考寒山寺,創建於梁天監時,舊名妙利普明塔院,以寒山子曾居此寺,即為名”[16]。我們從寒山生平來看,寒山一生終老於寒岩,未曾到過蘇州,又怎麼可能曾經在妙利普明塔院居住呢?根據錢學烈先生的考查,寒山寺在宋代的時候還只稱楓橋寺或妙利普明塔院或普明禪院,其名見於文獻是開始於明代。[17]寒山與普明妙利塔院的正式融合成為寒山寺也是在這一時期,姚廣孝於永樂十一年(1413)在其所撰的《寒山寺重興記》中稱:“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樺皮冠,著木屐,被襤縷衣,掣風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尋游天台寒岩,與拾得、豐干為友,終隱於此。希遷禪師於此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永樂三年深谷昶禪師募建殿室,於方丈設寒山、拾得、豐干像,不敢忘也”。這自然是基於傳說的力量,傳說雖然沒有可靠的文獻依據,但是其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將寒山與寒山寺聯繫起來的就是這種傳說的力量。

  雖然寒山(如果存在這個真實的人的話)並未曾到過寒山寺,更談不上曾經主持寒山寺。但寒山寺是寒山這一文化現象的結果,是傳說所至也好,是詩文影響所及也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物,寒山寺成為了吳中勝景,因此而享譽中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