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何按:於此言,似可知巫蠱之禍非僅江充事,背後猶有李廣利及劉屈氂之陰謀也。蓋李廣利慾立李夫人之昌邑王為太子,乃與江充陰謀,以察巫蠱案延禍於衛皇后及太子劉據。後乃為宦者郭穰所揭露。)
[千秋無他材能,又無伐閱功勞,以一言寤上意,數月得宰相,封侯。漢使往匈奴,單于問新丞相事。曰:「苟如言,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也。」
使者歸告單于語,帝怒,以為辱命,欲殺之,良久,乃釋之。然千秋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優於前任。]
同月,頒「罷輪台戍哀痛之詔(輪台詔)。向全國民眾表示懺悔。詔曰:「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亂收費),」又曰:「方今之務,在於勵農。」
[《漢書·西域傳》班固贊曰:漢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財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於郡國,然後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轉變政策既然早已有必要又有可能,漢武帝對此也有所認識,為什麼他要遲到征和末年自己臨死前,才在輪台詔中確認這種轉變呢?
一個原因是,漢武帝與衛太子的矛盾制約著轉變政策這件事情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漢武帝在完成積極事業的過程中,該止步的時候沒有止步。他師心自用,僥倖求逞,使自己走向相反方向。(引自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征和四年武帝下輪台詔略曰:「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足置長城下,馳言:秦人,(秦人,即西語China之源,來自匈奴語也。譯音即「秦那」,「那」為匈奴語之「人」稱。)我與若馬。』又,漢使者久而不還(謂蘇武等)。
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乃者以弘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等,皆曰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驪山,詔之必毋深入,乃不效。及得虜候者,乃言:縛馬者匈奴詛軍事也。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耐饑渴。使一狼,走千羊。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戍輪台,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朕不忍聞。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47)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亂收費),勵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備而已。]
[田餘慶說:太初元年(前104)李廣利伐大宛,是漢在西域用兵第二階段之始。太初三年,李廣利逼降大宛。由於漢軍已西移至大宛,漢的軍事亭障也因此得以自敦煌,玉門繼續向西延伸。《漢書·西域傳·序》說:「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史記·大宛列傳》敘此於漢降大宛「歲余
」之後,當是天漢元年(前100)的事。漢得河西走廊以後,約二十年中,亭障自令居西行,經酒泉、敦煌、玉門,至是又到達鹽澤,即今羅布泊地區。
唐人司馬貞於《史記·大宛列傳·索隱·述贊》中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在西漢勢力向西域推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絕域中列置亭障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亭障相連,構成防禦線,構成交通線,也構成供應線。亭障還為漢向更西的地方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提供保障。可以說,沒有亭障,也就沒有漢在西域的經營。
漢朝向西域推進,大體的程序是,先是軍隊向西占領據點,然後是,在據點的後方修築亭障;繼之在據點的前方向更西的區域擴大聲威。元封三年征服樓蘭、姑師後,即遵循上述程序進行活動:元封四年自酒泉列亭障至玉門;遂「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
漢朝勢力向西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元封和太初;兩個步驟,即樓蘭之役和大宛之役。這是戰略形勢使然。第一步驟指向樓蘭、姑師,
決定於地理條件。至於第二步驟,可以指向大宛,也可以指向大夏,還可以指向近旁它國。
征和四年輪台詔前,桑弘羊等人上奏,除了請求於渠犁、輪台設置屯田以外,還請求把鹽水亭障再向西方的烏孫延伸。按照上述漢軍西進程序,這意味著將要在更西的某個地方實現第三階段、第三步驟的戰爭。(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同月,以趙過為搜粟都尉。
趙過改革犁耕,及耕制,教農為「代田法。」
[汪籛曰:「漢武帝時趙過改進的耦犁,可能就是大犁的一種。據《漢書·食貨志》記: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古制,九夫之田為一井,三夫之田為一質,一夫為田百畝,即一頃,十二夫共耕田十二頃。古以百步為畝,漢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古之十二頃,當漢制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其效率相當於古之十二夫,這是生產力的大提高。]
[千秋無他材能,又無伐閱功勞,以一言寤上意,數月得宰相,封侯。漢使往匈奴,單于問新丞相事。曰:「苟如言,漢置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也。」
使者歸告單于語,帝怒,以為辱命,欲殺之,良久,乃釋之。然千秋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優於前任。]
同月,頒「罷輪台戍哀痛之詔(輪台詔)。向全國民眾表示懺悔。詔曰:「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亂收費),」又曰:「方今之務,在於勵農。」
[《漢書·西域傳》班固贊曰:漢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於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鹽鐵,鑄白金,造皮幣,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財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盜並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於郡國,然後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
轉變政策既然早已有必要又有可能,漢武帝對此也有所認識,為什麼他要遲到征和末年自己臨死前,才在輪台詔中確認這種轉變呢?
一個原因是,漢武帝與衛太子的矛盾制約著轉變政策這件事情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漢武帝在完成積極事業的過程中,該止步的時候沒有止步。他師心自用,僥倖求逞,使自己走向相反方向。(引自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征和四年武帝下輪台詔略曰:「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足置長城下,馳言:秦人,(秦人,即西語China之源,來自匈奴語也。譯音即「秦那」,「那」為匈奴語之「人」稱。)我與若馬。』又,漢使者久而不還(謂蘇武等)。
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乃者以弘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等,皆曰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驪山,詔之必毋深入,乃不效。及得虜候者,乃言:縛馬者匈奴詛軍事也。
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耐饑渴。使一狼,走千羊。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又請遠戍輪台,欲起亭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朕不忍聞。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47)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亂收費),勵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備而已。]
[田餘慶說:太初元年(前104)李廣利伐大宛,是漢在西域用兵第二階段之始。太初三年,李廣利逼降大宛。由於漢軍已西移至大宛,漢的軍事亭障也因此得以自敦煌,玉門繼續向西延伸。《漢書·西域傳·序》說:「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史記·大宛列傳》敘此於漢降大宛「歲余
」之後,當是天漢元年(前100)的事。漢得河西走廊以後,約二十年中,亭障自令居西行,經酒泉、敦煌、玉門,至是又到達鹽澤,即今羅布泊地區。
唐人司馬貞於《史記·大宛列傳·索隱·述贊》中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在西漢勢力向西域推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絕域中列置亭障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亭障相連,構成防禦線,構成交通線,也構成供應線。亭障還為漢向更西的地方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提供保障。可以說,沒有亭障,也就沒有漢在西域的經營。
漢朝向西域推進,大體的程序是,先是軍隊向西占領據點,然後是,在據點的後方修築亭障;繼之在據點的前方向更西的區域擴大聲威。元封三年征服樓蘭、姑師後,即遵循上述程序進行活動:元封四年自酒泉列亭障至玉門;遂「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
漢朝勢力向西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元封和太初;兩個步驟,即樓蘭之役和大宛之役。這是戰略形勢使然。第一步驟指向樓蘭、姑師,
決定於地理條件。至於第二步驟,可以指向大宛,也可以指向大夏,還可以指向近旁它國。
征和四年輪台詔前,桑弘羊等人上奏,除了請求於渠犁、輪台設置屯田以外,還請求把鹽水亭障再向西方的烏孫延伸。按照上述漢軍西進程序,這意味著將要在更西的某個地方實現第三階段、第三步驟的戰爭。(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同月,以趙過為搜粟都尉。
趙過改革犁耕,及耕制,教農為「代田法。」
[汪籛曰:「漢武帝時趙過改進的耦犁,可能就是大犁的一種。據《漢書·食貨志》記: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古制,九夫之田為一井,三夫之田為一質,一夫為田百畝,即一頃,十二夫共耕田十二頃。古以百步為畝,漢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古之十二頃,當漢制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其效率相當於古之十二夫,這是生產力的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