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9〕摩耳(T.More,1478—1535),通譯莫爾,英國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之一。他的《烏托邦》全名《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作於一五一六年。烏托邦,英語Utopia的音譯,意即理想國。
〔10〕太史公即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漢代史學家、文學家。曾任太史令。他在所著《史記》的《五帝本紀》中,敘述了五帝的事跡後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薦紳,即 紳,《史記·封禪書》裴馬困《集解》引李奇註:「 ,插也。插笏於紳。紳,大帶。」後以「 紳」為官吏的代稱。〔11〕「掛腳韻」我國舊體詩一般都在句末押韻,叫「韻腳」。如果不顧詩句的意思,僅是為了押韻而用一個同韻字硬湊上去,就被稱為「掛腳韻」。
〔12〕《詩韻合璧》韻書,清代湯文潞編,六卷。是舊時初學作詩者檢韻的工具書。「六麻」,舊詩韻「下平聲」的第六個韻目。下文的「蛇」、「瓜」、「叉」均屬此韻目。
〔13〕匡廬即江西廬山。 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cháo〔2〕,芒硝火焰似的起來,又芒硝火焰似的消滅了,其間就是開除了一個學生馮省三。
這事很奇特,一迴風cháo的起滅,竟只關於一個人。倘使誠然如此,則一個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許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無呢。
現在講義費已經取消,學生是得勝了,然而並沒有聽得有誰為那做了這次的犧牲者祝福。
即小見大,我於是竟悟出一件長久不解的事來,就是:三貝子花園裡面,有謀刺良弼和袁世凱而死的四烈士墳〔3〕,其中有三塊墓碑,何以直到民國十一年還沒有人去刻一個字。
凡有犧牲在祭壇前瀝血之後,所留給大家的,實在只有「散胙」〔4〕這一件事了。
十一月十八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晨報副刊》。〔2〕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cháo一九二二年十月,北京大學部分學生反對學校徵收講義費,發生風cháo。該校評議會議決開除學生馮省三一名。其實馮省三隻是風cháo發生後臨時參加的,並非真正的主持者。按馮省三,山東人,當時北京大學預科法文班學生。〔3〕四烈士墳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革命黨人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三人炸袁世凱,未成被殺;同年一月二十六日,彭家珍炸清禁衛軍協統兼訓練大臣良弼,功成身死。後來民國政府將他們合葬於北京三貝子花園(舊址在今北京動物園內),稱為四烈士墓。
〔4〕「散胙」舊時祭祀以後,散發祭祀所用的肉。 西哲說:事實勝於雄辯。我當初很以為然,現在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是不適用的。
去年我在青雲閣的一個鋪子裡買過一雙鞋,今年破了,又到原鋪子去照樣的買一雙。
一個胖夥計,拿出一雙鞋來,那鞋頭又尖又淺了。
我將一隻舊式的和一隻新式的都排在柜上,說道:「這不一樣……」
「一樣,沒有錯。」
「這……」
「一樣,您瞧!」
我於是買了尖頭鞋走了。
我順便有一句話奉告我們中國的某愛國大家,您說,攻擊本國的缺點,是拾某國人的唾餘的,試在中國上,加上我們二字,看看通不通。
現在我敬謹加上了,看過了,然而通的。
您瞧!十一月四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四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一是商人遺老們翻印了幾十部舊書賺錢,二是洋場上的文豪又做了幾篇鴛鴦蝴蝶體〔2〕小說出版。
商人遺老們的印書是書籍的古董化,其置重不在書籍而在古董。遺老有錢,或者也不過聊以自娛罷了,而商人便大吹大擂的藉此獲利。還有茶商鹽販,本來是不齒於 士類 的,現在也趁著新舊紛擾的時候,借刻書為名,想挨進遺老遺少的 士林 里去。他們所刻的書都無民國年月,辨不出是元版是清版,都是古董性質,至少每本兩三元,綿連,錦帙〔3〕,古色古香,學生們是買不起的。這就是他們之所謂 國學 。
然而巧妙的商人可也決不肯放過學生們的錢的,便用壞紙惡墨別印什麼 菁華 什麼 大全 之類來搜括。定價並不大,但和紙墨一比較卻是大價了。至於這些 國學 書的校勘,新學家不行,當然是出於上海的所謂 國學家 的了,然而錯字迭出,破句連篇(用的並不是新式圈點),簡直是拿少年來開玩笑。這是他們之所謂 國學 。
洋場上的往古所謂文豪, 卿卿我我 蝴蝶鴛鴦 誠然做過一小堆,可是自有洋場以來,從沒有人稱這些文章(?)為國學,他們自己也並不以 國學家 自命的。現在不知何以,忽而奇想天開,也學了鹽販茶商,要憑空挨進 國學家 隊裡去了。然而事實很可慘,他們之所謂國學,是 拆白之事各處皆有而以上海一隅為最甚(中略)余於課餘之暇不惜浪費筆墨編纂事實作一篇小說以餉閱者想亦閱者所樂聞也 。(原本每句都密圈,今從略,以省排工,閱者諒之。) 國學 乃如此而已乎?
試去翻一翻歷史裡的儒林和文苑傳罷,可有一個將舊書當古董的鴻儒,可有一個以拆白餉閱者的文士?
倘說,從今年起,這些就是 國學 ,那又是 新 例了。你們不是講 國學 的麼?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四日《晨報副刊》,署名某生者。
〔2〕鴛鴦蝴蝶體鴛鴦蝴蝶派是興起於清末民初的以上海為中心的一個文學流派。這派作品多以文言描寫才子佳人的哀情故事,常用鴛鴦蝴蝶來比喻這些才子佳人,故被稱為鴛鴦蝴蝶體。代表作家有徐枕亞、陳蝶仙、李定夷等。他們出版的刊物有《民權素》、《小說叢報》、《小說新報》、《禮拜六》、《小說世界》等,其中《禮拜六》刊載白話作品,影響最大,故鴛鴦蝴蝶派又有 禮拜六派 之稱。〔3〕綿連即連史紙,質堅色白,宜於印刷貴重書籍。錦帙,用錦綢裱制的精美的書函。 現在有誰經過西長安街一帶的,總可以看見幾個衣履破碎的窮苦孩子叫賣報紙。記得三四年前,在他們身上偶而還剩有制服模樣的殘餘;再早,就更體面,簡直是童子軍〔1〕的擬態。
那是中華民國八年,即西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對於山東問題〔2〕的示威運動以後,因為當時散傳單的是童子軍,不知怎的竟惹了投機家的注意,童子軍式的賣報孩子就出現了。其年十二月,日本公使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3〕,情形和今年大致相同;只是我們的賣報孩子卻穿破了第一身新衣以後,便不再做,只見得年不如年地顯出窮苦。
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4〕中做些短評,還在這前一年,因為所評論的多是小問題,所以無可道,原因也大都忘卻了。但就現在的文字看起來,除幾條泛論之外,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於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5〕。記得當時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敵之中,我所對付的不過一小部分;其他大事,則本志具在,無須我多言。
五四運動之後,我沒有寫什麼文字,現在已經說不清是不做,還是散失消滅的了。但那時革新運動,表面上卻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罵譏笑的,正如笑罵白話文的人,往往自稱最得風氣之先,早經主張過白話文一樣。
再後,更無可道了。只記得一九二一年中的一篇是對於所謂「虛無哲學」而發的;更後一年則大抵對於上海之所謂「國學家」而發,不知怎的那時忽而有許多人都自命為國學家了。
自《新青年》出版以來,一切應之而嘲罵改革,後來又贊成改革,後來又嘲罵改革者,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於雄辯」,又何待於紙筆喉舌的批評。所以我的應時的淺薄的文字,也應該置之不顧,一任其消滅的;但幾個朋友卻以為現狀和那時並沒有大兩樣,也還可以存留,給我編輯起來了。這正是我所悲哀的。我以為凡對於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癤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證明著病菌尚在。
但如果凡我所寫,的確都是冷的呢?則它的生命原來就沒有,更談不到中國的病證究竟如何。然而,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6〕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日之夜,魯迅。
〔1〕童子軍資產階級對在學少年兒童進行軍事化訓練的一種組織。由英國軍官貝登堡於一九○八年創立,不久即流行於各資本主義國家。一九一二年中國開始有這種組織。五四運動期間,有童子軍參加散發傳單等活動。
〔2〕山東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召開分贓的「巴黎和會」,中國雖作為戰勝國被邀參加,但會議在英、美、法等帝國主義操縱下,公然決議將戰敗的德國根據一八九八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在我國山東攫取的各種特權,完全讓與日本,而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舉國憤怒。北京學生在五月四日首先罷課,集會遊行,反對巴黎和會決議,要求懲辦親日派官僚。北京學生的這次鬥爭,成為偉大的五四運動的開端。
〔3〕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中國各地愛國群眾紛紛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為破壞這個運動,於十一月十五日派出日本浪人和便衣警察,毆打表演愛國新劇的學生。次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造成引起全國公憤的福州慘案。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反而於十二月五日向中國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議」,硬說「事件責任全在中國」,要求取締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小幡酉吉前此曾任日本駐中國的參贊,一九一五年幫助日本公使日置益和袁世凱訂立所謂「二十一條」的條約。
〔4〕《隨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號起,發表關於社會和文化的短評,總題為《隨感錄》。起初各篇都只標明次第數碼,沒有單獨的篇名,從第五十六篇起才在總題之下有各篇的題目。作者在《新青年》發表這種短評,是從一九一八年九月第五卷第三號的《隨感錄二十五》開始,到一九一九年十一月該刊第六卷第六號的《六十六生命的路》為止,共二十七篇,後全部收在本書中。
〔10〕太史公即司馬遷(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漢代史學家、文學家。曾任太史令。他在所著《史記》的《五帝本紀》中,敘述了五帝的事跡後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薦紳,即 紳,《史記·封禪書》裴馬困《集解》引李奇註:「 ,插也。插笏於紳。紳,大帶。」後以「 紳」為官吏的代稱。〔11〕「掛腳韻」我國舊體詩一般都在句末押韻,叫「韻腳」。如果不顧詩句的意思,僅是為了押韻而用一個同韻字硬湊上去,就被稱為「掛腳韻」。
〔12〕《詩韻合璧》韻書,清代湯文潞編,六卷。是舊時初學作詩者檢韻的工具書。「六麻」,舊詩韻「下平聲」的第六個韻目。下文的「蛇」、「瓜」、「叉」均屬此韻目。
〔13〕匡廬即江西廬山。 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cháo〔2〕,芒硝火焰似的起來,又芒硝火焰似的消滅了,其間就是開除了一個學生馮省三。
這事很奇特,一迴風cháo的起滅,竟只關於一個人。倘使誠然如此,則一個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許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無呢。
現在講義費已經取消,學生是得勝了,然而並沒有聽得有誰為那做了這次的犧牲者祝福。
即小見大,我於是竟悟出一件長久不解的事來,就是:三貝子花園裡面,有謀刺良弼和袁世凱而死的四烈士墳〔3〕,其中有三塊墓碑,何以直到民國十一年還沒有人去刻一個字。
凡有犧牲在祭壇前瀝血之後,所留給大家的,實在只有「散胙」〔4〕這一件事了。
十一月十八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晨報副刊》。〔2〕北京大學的反對講義收費風cháo一九二二年十月,北京大學部分學生反對學校徵收講義費,發生風cháo。該校評議會議決開除學生馮省三一名。其實馮省三隻是風cháo發生後臨時參加的,並非真正的主持者。按馮省三,山東人,當時北京大學預科法文班學生。〔3〕四烈士墳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革命黨人楊禹昌、張先培、黃之萌三人炸袁世凱,未成被殺;同年一月二十六日,彭家珍炸清禁衛軍協統兼訓練大臣良弼,功成身死。後來民國政府將他們合葬於北京三貝子花園(舊址在今北京動物園內),稱為四烈士墓。
〔4〕「散胙」舊時祭祀以後,散發祭祀所用的肉。 西哲說:事實勝於雄辯。我當初很以為然,現在才知道在我們中國,是不適用的。
去年我在青雲閣的一個鋪子裡買過一雙鞋,今年破了,又到原鋪子去照樣的買一雙。
一個胖夥計,拿出一雙鞋來,那鞋頭又尖又淺了。
我將一隻舊式的和一隻新式的都排在柜上,說道:「這不一樣……」
「一樣,沒有錯。」
「這……」
「一樣,您瞧!」
我於是買了尖頭鞋走了。
我順便有一句話奉告我們中國的某愛國大家,您說,攻擊本國的缺點,是拾某國人的唾餘的,試在中國上,加上我們二字,看看通不通。
現在我敬謹加上了,看過了,然而通的。
您瞧!十一月四日。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四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一是商人遺老們翻印了幾十部舊書賺錢,二是洋場上的文豪又做了幾篇鴛鴦蝴蝶體〔2〕小說出版。
商人遺老們的印書是書籍的古董化,其置重不在書籍而在古董。遺老有錢,或者也不過聊以自娛罷了,而商人便大吹大擂的藉此獲利。還有茶商鹽販,本來是不齒於 士類 的,現在也趁著新舊紛擾的時候,借刻書為名,想挨進遺老遺少的 士林 里去。他們所刻的書都無民國年月,辨不出是元版是清版,都是古董性質,至少每本兩三元,綿連,錦帙〔3〕,古色古香,學生們是買不起的。這就是他們之所謂 國學 。
然而巧妙的商人可也決不肯放過學生們的錢的,便用壞紙惡墨別印什麼 菁華 什麼 大全 之類來搜括。定價並不大,但和紙墨一比較卻是大價了。至於這些 國學 書的校勘,新學家不行,當然是出於上海的所謂 國學家 的了,然而錯字迭出,破句連篇(用的並不是新式圈點),簡直是拿少年來開玩笑。這是他們之所謂 國學 。
洋場上的往古所謂文豪, 卿卿我我 蝴蝶鴛鴦 誠然做過一小堆,可是自有洋場以來,從沒有人稱這些文章(?)為國學,他們自己也並不以 國學家 自命的。現在不知何以,忽而奇想天開,也學了鹽販茶商,要憑空挨進 國學家 隊裡去了。然而事實很可慘,他們之所謂國學,是 拆白之事各處皆有而以上海一隅為最甚(中略)余於課餘之暇不惜浪費筆墨編纂事實作一篇小說以餉閱者想亦閱者所樂聞也 。(原本每句都密圈,今從略,以省排工,閱者諒之。) 國學 乃如此而已乎?
試去翻一翻歷史裡的儒林和文苑傳罷,可有一個將舊書當古董的鴻儒,可有一個以拆白餉閱者的文士?
倘說,從今年起,這些就是 國學 ,那又是 新 例了。你們不是講 國學 的麼?
KK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十月四日《晨報副刊》,署名某生者。
〔2〕鴛鴦蝴蝶體鴛鴦蝴蝶派是興起於清末民初的以上海為中心的一個文學流派。這派作品多以文言描寫才子佳人的哀情故事,常用鴛鴦蝴蝶來比喻這些才子佳人,故被稱為鴛鴦蝴蝶體。代表作家有徐枕亞、陳蝶仙、李定夷等。他們出版的刊物有《民權素》、《小說叢報》、《小說新報》、《禮拜六》、《小說世界》等,其中《禮拜六》刊載白話作品,影響最大,故鴛鴦蝴蝶派又有 禮拜六派 之稱。〔3〕綿連即連史紙,質堅色白,宜於印刷貴重書籍。錦帙,用錦綢裱制的精美的書函。 現在有誰經過西長安街一帶的,總可以看見幾個衣履破碎的窮苦孩子叫賣報紙。記得三四年前,在他們身上偶而還剩有制服模樣的殘餘;再早,就更體面,簡直是童子軍〔1〕的擬態。
那是中華民國八年,即西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對於山東問題〔2〕的示威運動以後,因為當時散傳單的是童子軍,不知怎的竟惹了投機家的注意,童子軍式的賣報孩子就出現了。其年十二月,日本公使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3〕,情形和今年大致相同;只是我們的賣報孩子卻穿破了第一身新衣以後,便不再做,只見得年不如年地顯出窮苦。
我在《新青年》的《隨感錄》〔4〕中做些短評,還在這前一年,因為所評論的多是小問題,所以無可道,原因也大都忘卻了。但就現在的文字看起來,除幾條泛論之外,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於那時舊官僚的以經驗自豪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5〕。記得當時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敵之中,我所對付的不過一小部分;其他大事,則本志具在,無須我多言。
五四運動之後,我沒有寫什麼文字,現在已經說不清是不做,還是散失消滅的了。但那時革新運動,表面上卻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罵譏笑的,正如笑罵白話文的人,往往自稱最得風氣之先,早經主張過白話文一樣。
再後,更無可道了。只記得一九二一年中的一篇是對於所謂「虛無哲學」而發的;更後一年則大抵對於上海之所謂「國學家」而發,不知怎的那時忽而有許多人都自命為國學家了。
自《新青年》出版以來,一切應之而嘲罵改革,後來又贊成改革,後來又嘲罵改革者,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於雄辯」,又何待於紙筆喉舌的批評。所以我的應時的淺薄的文字,也應該置之不顧,一任其消滅的;但幾個朋友卻以為現狀和那時並沒有大兩樣,也還可以存留,給我編輯起來了。這正是我所悲哀的。我以為凡對於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癤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證明著病菌尚在。
但如果凡我所寫,的確都是冷的呢?則它的生命原來就沒有,更談不到中國的病證究竟如何。然而,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對於周圍的感受和反應,又大概是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6〕的;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三日之夜,魯迅。
〔1〕童子軍資產階級對在學少年兒童進行軍事化訓練的一種組織。由英國軍官貝登堡於一九○八年創立,不久即流行於各資本主義國家。一九一二年中國開始有這種組織。五四運動期間,有童子軍參加散發傳單等活動。
〔2〕山東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召開分贓的「巴黎和會」,中國雖作為戰勝國被邀參加,但會議在英、美、法等帝國主義操縱下,公然決議將戰敗的德國根據一八九八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在我國山東攫取的各種特權,完全讓與日本,而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來,舉國憤怒。北京學生在五月四日首先罷課,集會遊行,反對巴黎和會決議,要求懲辦親日派官僚。北京學生的這次鬥爭,成為偉大的五四運動的開端。
〔3〕小幡酉吉抗議排日運動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中國各地愛國群眾紛紛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日本駐福州領事館為破壞這個運動,於十一月十五日派出日本浪人和便衣警察,毆打表演愛國新劇的學生。次日,又打死打傷學生和市民多人,造成引起全國公憤的福州慘案。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反而於十二月五日向中國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議」,硬說「事件責任全在中國」,要求取締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小幡酉吉前此曾任日本駐中國的參贊,一九一五年幫助日本公使日置益和袁世凱訂立所謂「二十一條」的條約。
〔4〕《隨感錄》《新青年》從一九一八年四月第四卷第四號起,發表關於社會和文化的短評,總題為《隨感錄》。起初各篇都只標明次第數碼,沒有單獨的篇名,從第五十六篇起才在總題之下有各篇的題目。作者在《新青年》發表這種短評,是從一九一八年九月第五卷第三號的《隨感錄二十五》開始,到一九一九年十一月該刊第六卷第六號的《六十六生命的路》為止,共二十七篇,後全部收在本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