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但是老子的話,正如臨濟禪師所謂“一語中具三玄門,一玄門中具三要義”。它是隨方逐圓,面面俱到的。歷史的經驗留給我們的殷鑑,有關類似“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而不以身輕天下的反面事實也很多。例如公子小白,與鮑叔的同謀,身居首地,正當公子糾當政,處於榮觀得意的時候,他們把握成熟的時機,輕車簡從,舉手之間,就能復國正位,為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又如燕昭王重用樂毅,報復齊國的宿仇,五年之間,攻堅破銳,連下七十餘城。但田單卻看準燕王對樂毅存有猜忌的隱憂,同時也看準樂毅心裡早已存有防止燕王的猜忌,似有意似無意地留下“即墨”及“苫”二城,作為觀望的作用。因此田單反用不以身輕天下而振作自重,整經教武,一舉而復國成功,名垂千古,便是反用樂毅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人臣之道;而田單卻不以身輕天下的自重與靜觀;機變之智,成就他的不世功業。也就是老子所謂“同出而異名”的上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應變了。
樂毅是樂羊子的後人,他的家族,本來就有深通黃(帝)老(子)之道的,樂毅的成就,更是得力於黃老的學術精華。司馬遷讚樂氏之說:
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日河上文人,不知其所出。河上文人
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翁公。毛翁公教樂瑕公。樂服公教樂臣公。樂臣公
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參)師。
正因為樂毅善學老子,因此,他報燕(惠)王書,有謂:“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漢魏之間的夏侯玄,有一篇論樂毅的專論,是比較有見地的史論,而且也正是發揮樂毅與黃老的學術修養有關的獨到論文,如說:
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幾乎知幾合適,以禮終始者與!又其喻昭
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
為心者也。
夫欲極道德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
苟君臣同符,則大業定矣。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夫千載一遇
之世,亦將千載一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
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非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不屑苟利,
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畢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
海也。夫討齊以明燕王之義,此兵不興於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
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邁
全德以率列國,則几子湯武之事矣。
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將使即墨莒人,顧
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施之。然則求仁得仁,即
墨大夫之義仕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
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勇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
我澤如春,民應如糙。道光宇宙,賢智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載
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二邑,乃效速於天下
也。
不幸之變,世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
兵,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下,奢殺傷之殘,
以示四海之人,是縱暴易亂,以成其私,鄰國望之,其猶豺虎。既大墮稱
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且虧齊士之節,廢兼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
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撥,霸王之事,逝其遠矣。
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國何以相傾。樂生豈不
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也,豈不慮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
同。由是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
【
又如燕昭王重用樂毅,報復齊國的宿仇,五年之間,攻堅破銳,連下七十餘城。但田單卻看準燕王對樂毅存有猜忌的隱憂,同時也看準樂毅心裡早已存有防止燕王的猜忌,似有意似無意地留下“即墨”及“苫”二城,作為觀望的作用。因此田單反用不以身輕天下而振作自重,整經教武,一舉而復國成功,名垂千古,便是反用樂毅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人臣之道;而田單卻不以身輕天下的自重與靜觀;機變之智,成就他的不世功業。也就是老子所謂“同出而異名”的上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應變了。
樂毅是樂羊子的後人,他的家族,本來就有深通黃(帝)老(子)之道的,樂毅的成就,更是得力於黃老的學術精華。司馬遷讚樂氏之說:
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日河上文人,不知其所出。河上文人
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翁公。毛翁公教樂瑕公。樂服公教樂臣公。樂臣公
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參)師。
正因為樂毅善學老子,因此,他報燕(惠)王書,有謂:“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漢魏之間的夏侯玄,有一篇論樂毅的專論,是比較有見地的史論,而且也正是發揮樂毅與黃老的學術修養有關的獨到論文,如說:
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幾乎知幾合適,以禮終始者與!又其喻昭
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
為心者也。
夫欲極道德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
苟君臣同符,則大業定矣。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夫千載一遇
之世,亦將千載一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
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非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不屑苟利,
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則畢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
海也。夫討齊以明燕王之義,此兵不興於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
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於天下矣。邁
全德以率列國,則几子湯武之事矣。
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將使即墨莒人,顧
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施之。然則求仁得仁,即
墨大夫之義仕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
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勇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
我澤如春,民應如糙。道光宇宙,賢智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載
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二邑,乃效速於天下
也。
不幸之變,世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
兵,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下,奢殺傷之殘,
以示四海之人,是縱暴易亂,以成其私,鄰國望之,其猶豺虎。既大墮稱
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且虧齊士之節,廢兼善之風,掩宏通之度,棄王
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撥,霸王之事,逝其遠矣。
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殊哉!其與鄰國何以相傾。樂生豈不
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也,豈不慮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
同。由是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未可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