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君固愁傷生以憂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間此
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人的生命之價值,在於我有一個完整無暇的現實身體的存在。志在天下國家,成大功、立大業者,正為我有身存,老子所謂:“及吾無身,又有何患。”現在正因為還有此身的存在,應該戒慎恐懼,燕然自處而游心於物慾以外,然後不以一己的個人自私而謀天下國家大眾的大利,立大業於天下,才不負天賦所生生命的價值。可是,很可惜的,便是當時的君主們,以及後來的君相們,大多都只圖眼前的私利而困於個人權勢的欲望中,以身輕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引出老子有奈何!奈何!奈若何的一嘆!
我們引用了《莊子·外篇》“兩臂重於天下”的說法,看來,似乎過於消極,太過於為個人自私了。但從人道的觀點來看,立身愛己,正是大有為於天下的開始,所以儒家才有“孝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大戒。修身養身無道,又哪裡能夠擔當起天下國家危難的大任呢?同時須知,人無超然出世的修養,而貿然談利益天下國家的大業,正是失其輕重權衡之處,所謂“輕則失本,躁則失君”。因此,使我臨時想起明代(木有)堂禪師的一首詩,從表面看來,又似乎很消極,但細入深究,它正是人生積極的透徹觀。
詩曰:
人生不滿一百歲,今是昨非無定名。天下由來輕兩臂(便是上面所講
莊子書中子華子說昭僖侯的故事),世間何故重連城(價值連城的璧玉,
也就是趙相藺相如奪秦惠王卞和之壁的故事)。龍亡大澤群鰍舞(秦失其
鹿,天下爭逐的翻版),兔盡平原走狗烹(范蠡給文種書所說的“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後來韓信臨死時也引用過)。滿目亂
坡眠白石(古往今來的一切人等,最後都是如此),有時特地憶初平(道
家神仙傳稱廣成子名董初平。但這裡所說的初平,是指企望天下初平的盛
世而言)。
超然輕重的歷史故事
老子的話,本來已如珠之走盤,周延涵蓋,無所不通,仁者見之為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何況又是以簡樸的古文寫成,難作明確的界說。因此,又被黠慧者用作專制時代的帝王權術,或為大臣者的自處箴言,當然亦是在所難免。如果根據歷史的經驗,從每一朝代帝王制度的政策來看,對於“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理解,也有完全偏向於另一角度了。
例如周朝建國的政策,重點放在中央集權,諸侯分治,開創一套完整的周代封建制度,適合於當時時代環境最好的一個策略。但天下事往往“重為輕根”,你所認為已經把握了的重點,將來發生弊病的,也往往出在這個重點上面,正如唐徵君趙蕤所謂:
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獨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劃
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親疏相鎮,所以關盛衰也。
昔周監於二代,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為不
可拔者也。故盛則周召相其沿,衰則五霸扶其弱,所以夾輔王室,左右厥
世,此三聖(周文王、武王、周公)製法之意。
然厚下之典,弊於尾大。自幽平以後,日以陵夷。爵祿多出於陪臣,
征伐不由於天子;吳並于越,晉分為三,鄭兼於韓,魯滅於楚,海內無主,
四十餘年而為戰國矣。
這便是重為輕根的最好說明。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看到周代封建後期的弊病,就廢封建改為郡縣,完全走中央集權的路線,自以為可以建萬代帝王世系的基業。誰又知道過不了十多年,天下大亂,封疆無得力的防守,就易姓為王,成了劉邦的漢室天下。
漢初鑑於秦始皇中央集權的缺點,又仿照周代封建的辦法,分封同姓子弟為王(非同姓者當然都不能為王),認為一旦天下有變,同胞血肉,必能拱衛帝系。誰知不到十多年,先亂於劉邦的老婆——呂后,殺戮劉氏宗室幾乎殆盡。雖然由漢文帝劉恆的復興,但過不了十多年,又有景帝劉啟時代同室操戈的七王造反。因此,不敢再信外藩,變成宮室後族的外戚操權,和一班宦官太監們把持朝政,終有前漢的外戚王莽篡位,後漢的曹操逼宮等故事發生。
從此以後,中國帝王政治體制,造成變亂的弊病,不外是外藩、內戚、太監、女媧等幾個基本的因素,互相消長。唐代開始亂於藩鎮,宋代又鑑於唐朝的弊病,重用文人政治而採取中央集權,終至半壁江山,始終不能完成統一的局面。後來的元、明、清三朝,大致也難逃此例。
總之,無論任何政治體制,開創的時期,如何計慮周詳,畢竟跳不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大原則的演變。即使如西洋史上的規律,也逃不了老子——太上老君這個八卦爐。自法國路易十四以後直到現在,君主固然不好,民主法治也未見得是完美的政體。將來的天下,正因為人類社會高估民主的可貴而終於毀滅在民主的變相。且看今日域中的英、美,其未來的禍根,早已埋伏在現在所謂假相幸福的社會福利和重量不重質、譁眾取寵的民主自由的制度之中了!
道家老子的哲學,看透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和“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自然反覆演變的法則,所以才提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告誡。也正因為先有老子的這些告誡,後有人生的種種經驗,造成歷代的高明從政者,如范蠡等人,以及較為知機的張良,想要極力作到“功成,名遂,身退”。但很可惜,他始終不如正統道家的隱士們,乾脆早自全身隱遁,不蹚混水。退而求其次,又不如范蠡的隱遁而去。至於如韓信一流的人物,李煜一流的角色,只是志在功名,或志在富貴的迷夢中,始終不知輕重根源的關鍵,更不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妙用。尤其是李煜,更為可憐,在他當時那樣的時代環境中,不知戒慎恐懼、奮發圖強的自處之道,反而真的玩起“燕處”危巢的超然詞章文學,只知填些“蝶戀花”的“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寫些纏綿悱惻的妙文。難怪後來趙匡胤對他的評語說:李煜如果把作詩詞的工夫拿來專心搞政治,也未必會為我所擒。這也確是趙匡胤說的一句老實話。
至如韓信的開場與收場,基本上就犯了老子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錯誤,而且更缺乏這種學養。所以宋代越王錢鏐的孫子錢俶,有一首借題發揮論韓信的詩,說得最好,詩曰:
登壇拜將思雖重,躡足封時慮已深。
隆準由來同烏嚎,將軍應起五湖心。
韓信,的確是很可愛的具有俠義人性的人物。他善於用兵,而缺乏政略和大謀略的修養。他重視恩情而不顧怨懟的慡朗胸襟,極可欽佩。他對劉邦當時的登壇拜將的作風,早已埋下“英雄生怕受恩深”的情懷。所以後來提出封假三齊王的要求,也是基於這種受恩的深情而講的真話。劉邦被張良踢了一足,便立刻變盛怒為假惺惺,馬上真地封他為三齊王的時候,早已埋下後來的結局。隆準,是漢高祖劉邦長相的特徵,鼻子特別高又厚,相法所謂伏犀貫頂的通天鼻。長頸鳥喙,是范蠡對文種講越王勾踐長相的特徵,頭頸特別長,嘴巴很尖銳,所謂“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的評語。古今中外的君主領導人們,雖然各有不同的特別外形,但都有同一模式的猜忌心理。其實,這是人性的根本問題,除非聖賢,誰能遣此,最為可哀。
因此錢俶評論韓信,早已應該知道自己的收場結果,何以不學范蠡一樣,功成,名遂,身退,泛舟五湖,飄然遠引呢?其實,錢俶這首詩,正是針對他朝見趙匡胤的時候,趙匡胤封了一箱東西,叫他回去在路上拆看。他出了京城,打開一看,箱裡所裝的,都是大臣們的建議,要趙匡胤扣留或殺了錢俶的報告。但趙匡胤不殺錢俶,也不扣留他,叫他安心回去,正是要他老老實實自己奉獻越國,乖乖歸順的手法。錢俶懂得很深,也很清楚當時的情勢,因此,借評韓信的詩來發揮自己胸中的塊壘,奉表稱臣,正是學范蠡的泛舟五湖的最好自處,恰又合了老子的“燕處超然”,不以身輕天下的法則。杭州保俶塔的建立,應該是錢俶朝見趙匡胤的時候,他的親信人們,為他祈福消災所建的紀念物。後來杭州人對保俶塔有各種不同的傳說,似乎都是歪曲事實了。當然,這是順便一提,或可判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不足為憑。這是說為人臣立場的,必須具有“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知機知時的自處之道。不然,便會有如清初名臣尹善所自慨的名句“烏入青雲倦亦飛”欲罷不能之嘆了!
言也。子華子可謂知輕重矣。
人的生命之價值,在於我有一個完整無暇的現實身體的存在。志在天下國家,成大功、立大業者,正為我有身存,老子所謂:“及吾無身,又有何患。”現在正因為還有此身的存在,應該戒慎恐懼,燕然自處而游心於物慾以外,然後不以一己的個人自私而謀天下國家大眾的大利,立大業於天下,才不負天賦所生生命的價值。可是,很可惜的,便是當時的君主們,以及後來的君相們,大多都只圖眼前的私利而困於個人權勢的欲望中,以身輕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因此而引出老子有奈何!奈何!奈若何的一嘆!
我們引用了《莊子·外篇》“兩臂重於天下”的說法,看來,似乎過於消極,太過於為個人自私了。但從人道的觀點來看,立身愛己,正是大有為於天下的開始,所以儒家才有“孝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大戒。修身養身無道,又哪裡能夠擔當起天下國家危難的大任呢?同時須知,人無超然出世的修養,而貿然談利益天下國家的大業,正是失其輕重權衡之處,所謂“輕則失本,躁則失君”。因此,使我臨時想起明代(木有)堂禪師的一首詩,從表面看來,又似乎很消極,但細入深究,它正是人生積極的透徹觀。
詩曰:
人生不滿一百歲,今是昨非無定名。天下由來輕兩臂(便是上面所講
莊子書中子華子說昭僖侯的故事),世間何故重連城(價值連城的璧玉,
也就是趙相藺相如奪秦惠王卞和之壁的故事)。龍亡大澤群鰍舞(秦失其
鹿,天下爭逐的翻版),兔盡平原走狗烹(范蠡給文種書所說的“飛鳥盡,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後來韓信臨死時也引用過)。滿目亂
坡眠白石(古往今來的一切人等,最後都是如此),有時特地憶初平(道
家神仙傳稱廣成子名董初平。但這裡所說的初平,是指企望天下初平的盛
世而言)。
超然輕重的歷史故事
老子的話,本來已如珠之走盤,周延涵蓋,無所不通,仁者見之為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何況又是以簡樸的古文寫成,難作明確的界說。因此,又被黠慧者用作專制時代的帝王權術,或為大臣者的自處箴言,當然亦是在所難免。如果根據歷史的經驗,從每一朝代帝王制度的政策來看,對於“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理解,也有完全偏向於另一角度了。
例如周朝建國的政策,重點放在中央集權,諸侯分治,開創一套完整的周代封建制度,適合於當時時代環境最好的一個策略。但天下事往往“重為輕根”,你所認為已經把握了的重點,將來發生弊病的,也往往出在這個重點上面,正如唐徵君趙蕤所謂:
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獨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劃
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親疏相鎮,所以關盛衰也。
昔周監於二代,立爵五等,封國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為不
可拔者也。故盛則周召相其沿,衰則五霸扶其弱,所以夾輔王室,左右厥
世,此三聖(周文王、武王、周公)製法之意。
然厚下之典,弊於尾大。自幽平以後,日以陵夷。爵祿多出於陪臣,
征伐不由於天子;吳並于越,晉分為三,鄭兼於韓,魯滅於楚,海內無主,
四十餘年而為戰國矣。
這便是重為輕根的最好說明。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看到周代封建後期的弊病,就廢封建改為郡縣,完全走中央集權的路線,自以為可以建萬代帝王世系的基業。誰又知道過不了十多年,天下大亂,封疆無得力的防守,就易姓為王,成了劉邦的漢室天下。
漢初鑑於秦始皇中央集權的缺點,又仿照周代封建的辦法,分封同姓子弟為王(非同姓者當然都不能為王),認為一旦天下有變,同胞血肉,必能拱衛帝系。誰知不到十多年,先亂於劉邦的老婆——呂后,殺戮劉氏宗室幾乎殆盡。雖然由漢文帝劉恆的復興,但過不了十多年,又有景帝劉啟時代同室操戈的七王造反。因此,不敢再信外藩,變成宮室後族的外戚操權,和一班宦官太監們把持朝政,終有前漢的外戚王莽篡位,後漢的曹操逼宮等故事發生。
從此以後,中國帝王政治體制,造成變亂的弊病,不外是外藩、內戚、太監、女媧等幾個基本的因素,互相消長。唐代開始亂於藩鎮,宋代又鑑於唐朝的弊病,重用文人政治而採取中央集權,終至半壁江山,始終不能完成統一的局面。後來的元、明、清三朝,大致也難逃此例。
總之,無論任何政治體制,開創的時期,如何計慮周詳,畢竟跳不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大原則的演變。即使如西洋史上的規律,也逃不了老子——太上老君這個八卦爐。自法國路易十四以後直到現在,君主固然不好,民主法治也未見得是完美的政體。將來的天下,正因為人類社會高估民主的可貴而終於毀滅在民主的變相。且看今日域中的英、美,其未來的禍根,早已埋伏在現在所謂假相幸福的社會福利和重量不重質、譁眾取寵的民主自由的制度之中了!
道家老子的哲學,看透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和“禍者福之所倚,福者禍之所伏”自然反覆演變的法則,所以才提出“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告誡。也正因為先有老子的這些告誡,後有人生的種種經驗,造成歷代的高明從政者,如范蠡等人,以及較為知機的張良,想要極力作到“功成,名遂,身退”。但很可惜,他始終不如正統道家的隱士們,乾脆早自全身隱遁,不蹚混水。退而求其次,又不如范蠡的隱遁而去。至於如韓信一流的人物,李煜一流的角色,只是志在功名,或志在富貴的迷夢中,始終不知輕重根源的關鍵,更不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妙用。尤其是李煜,更為可憐,在他當時那樣的時代環境中,不知戒慎恐懼、奮發圖強的自處之道,反而真的玩起“燕處”危巢的超然詞章文學,只知填些“蝶戀花”的“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寫些纏綿悱惻的妙文。難怪後來趙匡胤對他的評語說:李煜如果把作詩詞的工夫拿來專心搞政治,也未必會為我所擒。這也確是趙匡胤說的一句老實話。
至如韓信的開場與收場,基本上就犯了老子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錯誤,而且更缺乏這種學養。所以宋代越王錢鏐的孫子錢俶,有一首借題發揮論韓信的詩,說得最好,詩曰:
登壇拜將思雖重,躡足封時慮已深。
隆準由來同烏嚎,將軍應起五湖心。
韓信,的確是很可愛的具有俠義人性的人物。他善於用兵,而缺乏政略和大謀略的修養。他重視恩情而不顧怨懟的慡朗胸襟,極可欽佩。他對劉邦當時的登壇拜將的作風,早已埋下“英雄生怕受恩深”的情懷。所以後來提出封假三齊王的要求,也是基於這種受恩的深情而講的真話。劉邦被張良踢了一足,便立刻變盛怒為假惺惺,馬上真地封他為三齊王的時候,早已埋下後來的結局。隆準,是漢高祖劉邦長相的特徵,鼻子特別高又厚,相法所謂伏犀貫頂的通天鼻。長頸鳥喙,是范蠡對文種講越王勾踐長相的特徵,頭頸特別長,嘴巴很尖銳,所謂“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的評語。古今中外的君主領導人們,雖然各有不同的特別外形,但都有同一模式的猜忌心理。其實,這是人性的根本問題,除非聖賢,誰能遣此,最為可哀。
因此錢俶評論韓信,早已應該知道自己的收場結果,何以不學范蠡一樣,功成,名遂,身退,泛舟五湖,飄然遠引呢?其實,錢俶這首詩,正是針對他朝見趙匡胤的時候,趙匡胤封了一箱東西,叫他回去在路上拆看。他出了京城,打開一看,箱裡所裝的,都是大臣們的建議,要趙匡胤扣留或殺了錢俶的報告。但趙匡胤不殺錢俶,也不扣留他,叫他安心回去,正是要他老老實實自己奉獻越國,乖乖歸順的手法。錢俶懂得很深,也很清楚當時的情勢,因此,借評韓信的詩來發揮自己胸中的塊壘,奉表稱臣,正是學范蠡的泛舟五湖的最好自處,恰又合了老子的“燕處超然”,不以身輕天下的法則。杭州保俶塔的建立,應該是錢俶朝見趙匡胤的時候,他的親信人們,為他祈福消災所建的紀念物。後來杭州人對保俶塔有各種不同的傳說,似乎都是歪曲事實了。當然,這是順便一提,或可判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不足為憑。這是說為人臣立場的,必須具有“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知機知時的自處之道。不然,便會有如清初名臣尹善所自慨的名句“烏入青雲倦亦飛”欲罷不能之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