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陛下冤煞奴婢了。我與蕙妃井水不犯河水,能把她怎麼樣呢?菡妃伶牙俐齒地擋住我的直言詰問,紅絲袖朝煙霞堂方向甩了甩,她說,奴婢擔當不起,這話陛下應該去問王后娘娘才是。我想既然連菡、堇姐妹也知道了鸝鳴閣的消息,彭氏肯定早已知道。果然第二天彭氏就來清修堂恭賀蕙妃孕胎,她的強充笑容和悻悻語氣讓我深感痛心,我懶得向她作任何表白,只冷冷說了一句,既然萬爪撓心,何不回煙霞堂痛哭一場?彭氏怔然片刻,嘴角復又露出一絲曖昧的笑意,她說,皇上小覷我了,我身為一國之後,怎會與一個側妃爭強鬥勝?三宮六院中唯蕙妃先得龍胎,看來惠妃真的福分非淺,我做姐姐的需好好照顧這位好妹妹了。
孕期的蕙妃猶如驚弓之鳥,她對宮女送來的每一份食物都有戒備,懷疑宮廚與后妃們沆瀣一氣,投毒於粟米甜品之中,每一份食物必經宮女品嘗過後才肯下箸入口。孕期的蕙妃花容美貌被一層層洗滌褪盡,氣色憔悴,蛾眉秀目之間凝結著一分幽怨,幾分蒼涼。我每次到鸝鳴閣去與蕙妃面晤,看見的是一個單薄的紙人隨風飄蕩的景象,這很奇怪。我看見可憐的蕙妃隨風飄蕩,但我卻無法遮擋鸝鳴閣上的八面來風。蕙妃告訴我她把彭王后送來的食物悉數餵了狸貓,彭王后也知道此事,但她仍然每天差人送來各種花樣的食物,遇及風雨天也不間斷。我不知道她葫蘆里賣的什麼藥。蕙妃說著眼圈又紅了,她知道我不會吃,為什麼還要天天送來?一碗又一碗,一碟又一碟的,難道她指望會打動我的枯石心腸嗎?我看見那隻狸貓伏在花欄上打盹,並沒有絲毫中了蠱毒的跡象。婦人們的想法往往是千奇百怪撲朔迷離的,我無法排遣蕙妃錙銖必究的受害妄想,也無法猜透彭氏玩的是什麼伎倆。至於我只是一個被卷進脂粉漩渦的帝王。我在三宮六院間來去匆匆,龍冠金履濺上些許紅粉香水,也會濺上污水濁漬,一切都很自然。
這年春天燮國南部的鄉村田野遍遭蝗災。蝗害像一場黑色風暴瀰漫了南部的天空,幾個晝夜內啄光了田園的每一根青苗。農人們面對災後的田園大放悲聲,詛咒上蒼在青黃不接之際又降災禍,他們在田陌里搜尋死去的蝗蟲,埋怨人餓著肚腹蟲子卻因飽脹而死。憤怒而絕望的農人們在穀場上堆起一座座死蝗蟲的小山,點火焚燒。據說蝗蟲之火一直燃燒了兩天兩夜,那股腥臭的焦煙一直傳至百里之外的鄰國城鎮。宮中朝臣們談蝗色變,深恐南部顆粒不收的災情會導致秋後全國的饑饉和民心的動亂。在例行的朝覲中我滿耳聽到的是蝗、蝗、蝗,及至後來我渾身刺癢,似乎覺得滿天蝗蟲飛進了繁心殿。我在金鑾龍椅上坐立不安,打斷了丞相馮敖喋喋不休的奏言,不要再說蝗蟲了。我說,群臣們能否議議旁的朝政大事?說什麼都行,只要別說蝗蟲。馮敖一時語塞,黯然退下。禮部尚書顏子卿義趨前遞來一紙奏疏,他說,培縣縣令張愷在蝗災中以身殉民,請陛下詔令嘉獎張愷家眷,以昭揚為父母官者的美德節操。我問,張愷如何以身殉民?是被蝗蟲咬死的嗎?顏子卿興意盎然地稟告道,張縣令不是被蝗蟲咬死,而是吞食大量蝗蟲而死,張縣令那天親領一班縣吏去農田中撲蟲救苗,因撲救無效而致迷狂,捉到的蝗蟲悉數咽進了肚腹,在場百姓都被此舉感動,涕泗交加。我聽罷顏子卿的一番陳述,欲笑不能,只得含糊應允,我說,蝗蟲吞食青苗,縣令吞食蝗蟲,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可把我給弄糊塗了。我真的糊塗了,培縣縣令大啖蝗蟲的舉動既荒唐又悲壯,不知作為一種美德節操來彰揚是否適宜,我在臨朝聽政的時候經常處於如此尷尬的局面,結果只好答非所問。你們誰見過雜耍班的走索嗎?我突然向馮、顏二臣提出這個問題。他們明顯是猝不及防,猜不透我的用意,正在張口結舌之際,猛聽見繁心殿外一陣騷動,守殿的錦衣侍兵紛紛跑到殿外。原來侍兵們擒住了一個私闖王宮禁苑的人。我清晰地聽見那個人粗啞而激越的南部口音。
滾開,讓我去見燮王。
那天我懷著一分好奇心將闖入者傳到殿前。侍兵們押來的是一個四十開外衣衫襤褸農夫打扮的漢子。那個漢子臉色焦黃,神情疲憊,但一雙鷹目中閃爍著凜然大氣的光芒,我注意到他衣衫上被鞭棍拷打的條狀痕跡,裸露的腳趾間還殘存著夾刑帶來的淤血。你是誰,膽敢私闖王宮朝殿?
農夫李義芝,冒死前來為民請命。請求皇上開恩,免去蟲災地區百姓的青苗稅、人丁稅、灌溉稅。
百姓耕田納稅,天經地義,為何要給你們免稅呢?皇上明察,南方蝗災所襲之處,青苗俱無,田園荒僻,何來青苗稅?又何來灌溉稅?至於人丁稅更是苛刻無理,災區百姓現在以野菜樹葉為生,每天都有人饑寒而死、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廷不問賑災扶貧之事,反而課以人丁重稅,稅吏們天天登門逼討,百姓們已經沒有生路可求了。若皇上不能立刻作出免稅之詔,南方必將民心大亂。燮國已經夠亂了,還能更亂嗎?我打斷李義芝的直諫,問道,你說還會亂到何種地步?
會有俠膽義士揭竿而起,反抗腐敗的朝廷,也會有貪官污吏趁國難之際,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更會有素藏覬覦之心的外寇內賊在一缸渾水中摸魚,以謀篡權易朝的狼子野心。區區糙民怎敢在我面前危言聳聽?我笑了笑,喝令李義芝退下。我說,本來對私闖朝殿者是格殺勿論的,但我賞識你赴死一諫的勇氣,饒你一命,回家好好種你的地吧。李義芝領恩退殿時熱淚盈眶,最後從懷中掏出一塊布帕,打開了放在地上。布帕里是一隻乾癟發黑的死蝗蟲。對於它李義芝沒作任何解釋。朝臣們瞪大眼睛看著農人李義芝走下繁心殿,紛紛交頭接耳起來。我聽見的仍然是一片蝗、蝗、蝗的聲音。我以為李義芝將蒙恩歸鄉,殊不知就此放走的是日後的心腹之患,後來的結局對於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四月,培、塌、蛤、澗四縣的數千農人工匠在紅泥河畔豎旗起義,旗號為祭天會。祭天會的隊伍沿著紅泥河向西進發,橫貫南部雲州八縣,沿途招兵買馬,很快壯大成一支逾萬人的浩浩大軍。消息傳到宮中,滿宮為之震驚。在燮國的兩百年歷史上,百姓們一直以溫馴安分著稱,祭天會的突然暴亂使整個朝廷措手不及,陷入緊張而惶亂的氣氛之中。
丞相馮敖告訴我,祭天會的首領就是那個曾私闖朝殿的農人李義芝。我想起那個黑臉漢子凜然的目光,想起他在繁心殿上驚世駭俗的言行舉止,深悔自己做了一件放虎歸山的蠢事。暴亂是由蝗災引起嗎?我問馮敖。
是由蝗災過後的稅賦引起,暴民們大多是南部災區人氏,對於朝廷重稅素來牴觸。現在李義芝就是以抗稅賑災的口號蠱惑人心。這倒好辦,既然他們不想納稅,我可以下詔免減南部的稅賦。除了抗稅,他們還想幹什麼?想起兵打進我的大燮宮嗎?抗稅賑災只是祭天會的幌子,李義芝在南部鄉村素有俠膽義士的美名,野心勃勃,廣交江湖三教九流之友,恐怕他圖謀的是改朝換代之計,內亂較之外患,其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陛下不可等閒視之。
對付這些暴民糙寇,只有一個辦法:殺。我說。我吐出這個熟悉的字音,立刻感到一種奇異的暈眩,似乎重溫了幾年前那場熱病的煎熬。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我覺得整個繁心殿就此簌簌震顫起來,在一道模糊的紅光中,我看見被斫殺的楊氏兄弟血肉模糊的身體,時而撲地靜止,時而走動搖晃。殺。我恍恍惚惚地重複著,看見一陣大風捲起繁心殿的瓔珞珠簾,楊棟的淡黃色的人皮飄浮而來,它圍繞著金鑾龍椅款款而飛,一次次掠過我的臉部,終於使我跳下龍椅,抱住了丞相馮敖的身體。
殺。殺。殺。我的雙手在虛空中抓撓著,一遍遍對馮敖狂吼,殺了他,殺了他們。
陛下切莫急躁,容我再和兩位老人商議。丞相馮敖不慌不忙地回答。馮敖的目光跟隨我的手在虛空中游移追逐,但他看不見那張可怕的淡黃色的人皮,他什麼也沒看見。只有我會看見大燮宮中的幽靈鬼怪,別人通常是看不見的。兵部侍郎郭象率軍南伐,臨行前向朝廷立下軍令狀,此次南伐志在必得,否則當以龍泉賜劍引咎自刎。郭象在朝中一直有驍勇善戰之名,滿朝文武對郭象南伐持有一致的樂觀態度,孰料半月之後從南部傳來了令人沮喪的消息,郭象兵敗紅泥河,官軍傷亡慘重,死傷者的屍體被祭天會壘砌在紅泥河兩岸,築成了一條人肉之壩。
據說祭天會在紅泥河南岸誘敵深入,郭象求勝心切,令龍岸船連夜趕製竹筏。黎明時分官軍登筏渡河,不期所有竹筏都在河心鬆散分離,那些不習水性的北方兵卒墜入河中,爭搶那些溯流而下的竹料,郭象之軍的陣形已經潰亂不堪,南岸的李義芝帶領百名弓箭手在岸邊狂笑不止,百箭齊發之後紅泥河上響起一片慘叫之聲,滿河浮屍向下游奔涌而去,大燮的黑豹旌旗湮沒於浮屍血水之中。
郭象在混亂中泅回北岸,他策馬跑往臨河的漁村,追殺了幾名制筏的船。從未遭遇的慘敗使郭象喪失了理智,他提著三顆船的首級急馳回京,一路慟哭不止。第三天郭象蓬頭垢面滿身血污地出現在京城城門口,他把手中的三顆人頭扔在壕溝里,然後跨下馬走到守城的士卒面前。
你認識我嗎?郭象說。
你是兵部侍郎郭大將軍,你率兵去南部討伐祭天會了。守城的士卒說。是的,可我現在該引咎自刎了。郭象拔出龍泉賜劍時對士卒笑了笑,他說,我告訴你,你去告訴燮王,郭象既敗,燮國的江山便朝夕難保了。郭象的臨終遺言在京城內外傳得紛紛揚揚,激怒朝中無數文武官吏。在郭象兵敗紅泥河的幾天裡,每天都有人前往繁心殿請纓出征,那些大小官吏對李義芝和祭天會的藐視之心溢於言表,他們認為官軍之敗應完全歸咎於郭象的莽撞渡河,一旦組織起一支通諳水性的精兵雄師,祭天會之患可在一月之內迅速翦除。我覺得所有的請戰奏疏都是一紙謊言,謊言後深藏著一些個人的私慾,晉爵升官或者一鳴驚人。所有的請戰奏疏都顯得浮誇而不切實際,這種懷疑導致我在物色南伐將帥時的猶豫不決。病榻上的老祖母皇甫夫人對此深懷不滿,她似乎害怕李義芝的祭天會有一天會闖進她的錦繡堂給她送終。後來皇甫夫親自欽定了南伐將帥的人選,已經鎮守西北邊界多年的驃騎大將軍端文被急召回宮。
第四節
我不能更改皇甫夫人作出的決定,再說我也無力尋找比端文更合適的人選。我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兄弟,我的那位同根不同心的仇敵,放逐多年後再回燮宮不知會是什麼樣的心境?端文歸期將至,我心緒如麻。每每回憶起那張陰鬱而冷峻的臉,心中便墜了一種異樣的重物。那段時間伶牙俐齒善解人意的菡妃受到了我的寵幸,她在繡枕錦被間敏銳地察覺到我的情緒,再三誘問其中的緣由。我不想對菡妃傾訴大多,只用一句戲言搪塞過去。有一匹狼快
孕期的蕙妃猶如驚弓之鳥,她對宮女送來的每一份食物都有戒備,懷疑宮廚與后妃們沆瀣一氣,投毒於粟米甜品之中,每一份食物必經宮女品嘗過後才肯下箸入口。孕期的蕙妃花容美貌被一層層洗滌褪盡,氣色憔悴,蛾眉秀目之間凝結著一分幽怨,幾分蒼涼。我每次到鸝鳴閣去與蕙妃面晤,看見的是一個單薄的紙人隨風飄蕩的景象,這很奇怪。我看見可憐的蕙妃隨風飄蕩,但我卻無法遮擋鸝鳴閣上的八面來風。蕙妃告訴我她把彭王后送來的食物悉數餵了狸貓,彭王后也知道此事,但她仍然每天差人送來各種花樣的食物,遇及風雨天也不間斷。我不知道她葫蘆里賣的什麼藥。蕙妃說著眼圈又紅了,她知道我不會吃,為什麼還要天天送來?一碗又一碗,一碟又一碟的,難道她指望會打動我的枯石心腸嗎?我看見那隻狸貓伏在花欄上打盹,並沒有絲毫中了蠱毒的跡象。婦人們的想法往往是千奇百怪撲朔迷離的,我無法排遣蕙妃錙銖必究的受害妄想,也無法猜透彭氏玩的是什麼伎倆。至於我只是一個被卷進脂粉漩渦的帝王。我在三宮六院間來去匆匆,龍冠金履濺上些許紅粉香水,也會濺上污水濁漬,一切都很自然。
這年春天燮國南部的鄉村田野遍遭蝗災。蝗害像一場黑色風暴瀰漫了南部的天空,幾個晝夜內啄光了田園的每一根青苗。農人們面對災後的田園大放悲聲,詛咒上蒼在青黃不接之際又降災禍,他們在田陌里搜尋死去的蝗蟲,埋怨人餓著肚腹蟲子卻因飽脹而死。憤怒而絕望的農人們在穀場上堆起一座座死蝗蟲的小山,點火焚燒。據說蝗蟲之火一直燃燒了兩天兩夜,那股腥臭的焦煙一直傳至百里之外的鄰國城鎮。宮中朝臣們談蝗色變,深恐南部顆粒不收的災情會導致秋後全國的饑饉和民心的動亂。在例行的朝覲中我滿耳聽到的是蝗、蝗、蝗,及至後來我渾身刺癢,似乎覺得滿天蝗蟲飛進了繁心殿。我在金鑾龍椅上坐立不安,打斷了丞相馮敖喋喋不休的奏言,不要再說蝗蟲了。我說,群臣們能否議議旁的朝政大事?說什麼都行,只要別說蝗蟲。馮敖一時語塞,黯然退下。禮部尚書顏子卿義趨前遞來一紙奏疏,他說,培縣縣令張愷在蝗災中以身殉民,請陛下詔令嘉獎張愷家眷,以昭揚為父母官者的美德節操。我問,張愷如何以身殉民?是被蝗蟲咬死的嗎?顏子卿興意盎然地稟告道,張縣令不是被蝗蟲咬死,而是吞食大量蝗蟲而死,張縣令那天親領一班縣吏去農田中撲蟲救苗,因撲救無效而致迷狂,捉到的蝗蟲悉數咽進了肚腹,在場百姓都被此舉感動,涕泗交加。我聽罷顏子卿的一番陳述,欲笑不能,只得含糊應允,我說,蝗蟲吞食青苗,縣令吞食蝗蟲,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可把我給弄糊塗了。我真的糊塗了,培縣縣令大啖蝗蟲的舉動既荒唐又悲壯,不知作為一種美德節操來彰揚是否適宜,我在臨朝聽政的時候經常處於如此尷尬的局面,結果只好答非所問。你們誰見過雜耍班的走索嗎?我突然向馮、顏二臣提出這個問題。他們明顯是猝不及防,猜不透我的用意,正在張口結舌之際,猛聽見繁心殿外一陣騷動,守殿的錦衣侍兵紛紛跑到殿外。原來侍兵們擒住了一個私闖王宮禁苑的人。我清晰地聽見那個人粗啞而激越的南部口音。
滾開,讓我去見燮王。
那天我懷著一分好奇心將闖入者傳到殿前。侍兵們押來的是一個四十開外衣衫襤褸農夫打扮的漢子。那個漢子臉色焦黃,神情疲憊,但一雙鷹目中閃爍著凜然大氣的光芒,我注意到他衣衫上被鞭棍拷打的條狀痕跡,裸露的腳趾間還殘存著夾刑帶來的淤血。你是誰,膽敢私闖王宮朝殿?
農夫李義芝,冒死前來為民請命。請求皇上開恩,免去蟲災地區百姓的青苗稅、人丁稅、灌溉稅。
百姓耕田納稅,天經地義,為何要給你們免稅呢?皇上明察,南方蝗災所襲之處,青苗俱無,田園荒僻,何來青苗稅?又何來灌溉稅?至於人丁稅更是苛刻無理,災區百姓現在以野菜樹葉為生,每天都有人饑寒而死、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廷不問賑災扶貧之事,反而課以人丁重稅,稅吏們天天登門逼討,百姓們已經沒有生路可求了。若皇上不能立刻作出免稅之詔,南方必將民心大亂。燮國已經夠亂了,還能更亂嗎?我打斷李義芝的直諫,問道,你說還會亂到何種地步?
會有俠膽義士揭竿而起,反抗腐敗的朝廷,也會有貪官污吏趁國難之際,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更會有素藏覬覦之心的外寇內賊在一缸渾水中摸魚,以謀篡權易朝的狼子野心。區區糙民怎敢在我面前危言聳聽?我笑了笑,喝令李義芝退下。我說,本來對私闖朝殿者是格殺勿論的,但我賞識你赴死一諫的勇氣,饒你一命,回家好好種你的地吧。李義芝領恩退殿時熱淚盈眶,最後從懷中掏出一塊布帕,打開了放在地上。布帕里是一隻乾癟發黑的死蝗蟲。對於它李義芝沒作任何解釋。朝臣們瞪大眼睛看著農人李義芝走下繁心殿,紛紛交頭接耳起來。我聽見的仍然是一片蝗、蝗、蝗的聲音。我以為李義芝將蒙恩歸鄉,殊不知就此放走的是日後的心腹之患,後來的結局對於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四月,培、塌、蛤、澗四縣的數千農人工匠在紅泥河畔豎旗起義,旗號為祭天會。祭天會的隊伍沿著紅泥河向西進發,橫貫南部雲州八縣,沿途招兵買馬,很快壯大成一支逾萬人的浩浩大軍。消息傳到宮中,滿宮為之震驚。在燮國的兩百年歷史上,百姓們一直以溫馴安分著稱,祭天會的突然暴亂使整個朝廷措手不及,陷入緊張而惶亂的氣氛之中。
丞相馮敖告訴我,祭天會的首領就是那個曾私闖朝殿的農人李義芝。我想起那個黑臉漢子凜然的目光,想起他在繁心殿上驚世駭俗的言行舉止,深悔自己做了一件放虎歸山的蠢事。暴亂是由蝗災引起嗎?我問馮敖。
是由蝗災過後的稅賦引起,暴民們大多是南部災區人氏,對於朝廷重稅素來牴觸。現在李義芝就是以抗稅賑災的口號蠱惑人心。這倒好辦,既然他們不想納稅,我可以下詔免減南部的稅賦。除了抗稅,他們還想幹什麼?想起兵打進我的大燮宮嗎?抗稅賑災只是祭天會的幌子,李義芝在南部鄉村素有俠膽義士的美名,野心勃勃,廣交江湖三教九流之友,恐怕他圖謀的是改朝換代之計,內亂較之外患,其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陛下不可等閒視之。
對付這些暴民糙寇,只有一個辦法:殺。我說。我吐出這個熟悉的字音,立刻感到一種奇異的暈眩,似乎重溫了幾年前那場熱病的煎熬。更加不可思議的是我覺得整個繁心殿就此簌簌震顫起來,在一道模糊的紅光中,我看見被斫殺的楊氏兄弟血肉模糊的身體,時而撲地靜止,時而走動搖晃。殺。我恍恍惚惚地重複著,看見一陣大風捲起繁心殿的瓔珞珠簾,楊棟的淡黃色的人皮飄浮而來,它圍繞著金鑾龍椅款款而飛,一次次掠過我的臉部,終於使我跳下龍椅,抱住了丞相馮敖的身體。
殺。殺。殺。我的雙手在虛空中抓撓著,一遍遍對馮敖狂吼,殺了他,殺了他們。
陛下切莫急躁,容我再和兩位老人商議。丞相馮敖不慌不忙地回答。馮敖的目光跟隨我的手在虛空中游移追逐,但他看不見那張可怕的淡黃色的人皮,他什麼也沒看見。只有我會看見大燮宮中的幽靈鬼怪,別人通常是看不見的。兵部侍郎郭象率軍南伐,臨行前向朝廷立下軍令狀,此次南伐志在必得,否則當以龍泉賜劍引咎自刎。郭象在朝中一直有驍勇善戰之名,滿朝文武對郭象南伐持有一致的樂觀態度,孰料半月之後從南部傳來了令人沮喪的消息,郭象兵敗紅泥河,官軍傷亡慘重,死傷者的屍體被祭天會壘砌在紅泥河兩岸,築成了一條人肉之壩。
據說祭天會在紅泥河南岸誘敵深入,郭象求勝心切,令龍岸船連夜趕製竹筏。黎明時分官軍登筏渡河,不期所有竹筏都在河心鬆散分離,那些不習水性的北方兵卒墜入河中,爭搶那些溯流而下的竹料,郭象之軍的陣形已經潰亂不堪,南岸的李義芝帶領百名弓箭手在岸邊狂笑不止,百箭齊發之後紅泥河上響起一片慘叫之聲,滿河浮屍向下游奔涌而去,大燮的黑豹旌旗湮沒於浮屍血水之中。
郭象在混亂中泅回北岸,他策馬跑往臨河的漁村,追殺了幾名制筏的船。從未遭遇的慘敗使郭象喪失了理智,他提著三顆船的首級急馳回京,一路慟哭不止。第三天郭象蓬頭垢面滿身血污地出現在京城城門口,他把手中的三顆人頭扔在壕溝里,然後跨下馬走到守城的士卒面前。
你認識我嗎?郭象說。
你是兵部侍郎郭大將軍,你率兵去南部討伐祭天會了。守城的士卒說。是的,可我現在該引咎自刎了。郭象拔出龍泉賜劍時對士卒笑了笑,他說,我告訴你,你去告訴燮王,郭象既敗,燮國的江山便朝夕難保了。郭象的臨終遺言在京城內外傳得紛紛揚揚,激怒朝中無數文武官吏。在郭象兵敗紅泥河的幾天裡,每天都有人前往繁心殿請纓出征,那些大小官吏對李義芝和祭天會的藐視之心溢於言表,他們認為官軍之敗應完全歸咎於郭象的莽撞渡河,一旦組織起一支通諳水性的精兵雄師,祭天會之患可在一月之內迅速翦除。我覺得所有的請戰奏疏都是一紙謊言,謊言後深藏著一些個人的私慾,晉爵升官或者一鳴驚人。所有的請戰奏疏都顯得浮誇而不切實際,這種懷疑導致我在物色南伐將帥時的猶豫不決。病榻上的老祖母皇甫夫人對此深懷不滿,她似乎害怕李義芝的祭天會有一天會闖進她的錦繡堂給她送終。後來皇甫夫親自欽定了南伐將帥的人選,已經鎮守西北邊界多年的驃騎大將軍端文被急召回宮。
第四節
我不能更改皇甫夫人作出的決定,再說我也無力尋找比端文更合適的人選。我的那位同父異母的兄弟,我的那位同根不同心的仇敵,放逐多年後再回燮宮不知會是什麼樣的心境?端文歸期將至,我心緒如麻。每每回憶起那張陰鬱而冷峻的臉,心中便墜了一種異樣的重物。那段時間伶牙俐齒善解人意的菡妃受到了我的寵幸,她在繡枕錦被間敏銳地察覺到我的情緒,再三誘問其中的緣由。我不想對菡妃傾訴大多,只用一句戲言搪塞過去。有一匹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