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民國十六年四月十八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奠都南京,兩天以後,日本田中內閣成立。

  田中義一出身於日本陸軍最大派系的長州,原為陸軍大將,退役後加入日本最大的政黨政友會。當政友會總裁橫田病歿後,公推田中繼任;但政友會的實權,握在一個與軍部有密切關係的野心分子森恪手中,在田中被選後,他公然表示:“此後閣下居黨魁之名,我任黨務之實。”田中同意了。

  因此,田中組閣後,自兼外相,而以森恪擔任外務省次官,掌握對華外交政策。田中內閣的使命有二:一是謀求金融恐慌的緊急對策;二是改變對華政策。日本的軍閥,一直認為政府的對華政策太軟弱,如要轉變,當然是轉往強硬方面。

  於是,在一個多月以後,正當國民革命軍,將直魯聯軍攆回山東,安徽、河南方面著著進展之際,田中派出第十師團兩千人,藉口保僑侵入山東,接著田中自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在東京外相官邸,召集駐華公使芳澤謙吉、瀋陽總領事吉田茂,以及陸海軍及參謀本部首腦舉行了五次“東方會議”。

  此會實際上由森恪一手主持,會中通過了他所提出的四點建議,作為“對華政策綱領”:第一、田中內閣為保護在華利益,不論在中國本部,或滿蒙均應出兵;第二、東三省、內蒙古為日本國防安全線、各該地的治安秩序,日本必須確保;第三、東三省本地人的政權,如能保障日本的特殊利益,日本應予支持;第四、國民政府如變更東北政治組織,日本應不惜滿蒙與中國分離,另行製造傀儡政權。

  到了七月下旬,田中將此“對華政策綱領”,上奏於繼位才只一年的昭和天皇。同時積極展開在中國爭取特殊利益的活動。

  十月間,田中派新任滿鐵總裁山本條太郎及張作霖的顧問町野武馬到達北京,通過楊宇霆的關係,向張作霖提出包辦“滿蒙新五路”的要求。這五條鐵路是:敦化至圖門江的敦圖路;長春至大連的長大路;吉林至五常的吉五路;延吉至海林的延海路;眺甫至索倫的洮索路。其中敦圖路對於日本由長春經大連至大皈的航路,有節省三十五小時行程的重大軍事、經濟價值,更是志在必得。

  由於楊宇霆的全力干旋,張作霖對於締結“奉日政治經濟同盟”,以及五路地價一千萬日金先付五百萬這兩個條件,已有應允之意。但談到訂立文件卻觸了礁;張作霖識字不多,也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日本人如果要他簽署什麼文件,他會故意發怒,指責對方,明知他不認識字,故意要出他的丑。其實是避免有筆跡流落,成為把柄。這時楊宇霆就會出來轉圓,說一句:“大帥說了算!”事實上是不是說了算呢?他對朋友與部下,確是如此;但對日本人就不一定了,如果只是他個人吃小虧,當然會守諾言;但如遇到喪權辱國的事,他就不承認了。話當然是說過的,但只是逼到無法時的緩兵之計;到要他履行承諾時,再由楊宇霆設法來搪塞。

  不過山本條太郎,這回著急的倒不是怕張作霖不肯簽約,因為他現在是軍政府的領袖,將來可以由軍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正式文書,張作霖是無法以不識字來推託的;他著急的是,森烙在他所主持的大連會議中,不知道田中另有計劃,因而決定採取急進的手段。山本條太郎怕功敗垂成,急急趕到東京,說知原委;森格承諾,暫緩行動,但日本軍部並不知道這件事。

  山本條太郎從十一月回到北京後,繼續交涉到第二年,也就是民國十七年的二月間,條件大致就緒;地價五百萬元,由奉天以興築吉會路最後一段,也就是敦圖路為由,為滿鐵借款五百萬元的方式來支付。

  但其時中國的局勢,正在醞釀大的變化,國民革命軍的積極籌劃北伐,張作霖亦金調兵遣將,分頭防禦。同時國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長郭泰棋,正式發表聲明,不承認向滿鐵借款一事。由於這兩個原因,新五路籤約之事,便擱了下來。

  日本軍閥,當然不願見國民革命軍順利完成北伐,因而早有計劃,便是在革命軍北伐途中,攔腰截斷,當革命軍於四月間在津浦線發動猛攻,直魯聯軍望風而潰時,駐濟南的日本武官酒井隆,及領事藤井,以保僑為名,連電東京增兵,於是四月十九日,日本派出第六師團五千人,指揮官福田彥助奉到的命令,是駐紮青島,是一種示威性質。哪知酒井隆蓄意要製造事端,拔弄福田移兵濟南。而其時第二集團軍孫良誠已抵達濟南,直魯聯軍業已撤退,革命軍變成與日軍形成對峙之勢。

  於是,包藏禍心的酒井隆,命日本特務機關,在中日對峙中間開槍,引起雙方誤會,以致發生衝突。中國的軍隊及官員備受屈辱,但蔣介石洞悉日本的陰謀,在阻撓北伐;所以在忍辱負重的原則下,採取了出敵不意的戰略,繞過濟南,直指北京,三個集團軍,全面猛撲,張作霖的大勢去矣。

  日本知道奉張的政權,朝不保夕;趁火打劫的機會,稍縱即逝,因此滿鐵代表江藤豐三,於五月十二日趕到北京,逼簽五路協定。交通部長也是楊宇霆心腹的常蔭槐,故意避往天津;路政司長劉景山則臨時辭職,為的是不願意作日本人的工具,有意杯葛。但江藤豐三豈肯干休,拉了楊宇霆向“大元帥”坐逼。以不准奉軍通過南滿路相威脅,張作霖無奈,只好命航政司長趙鎮兼次長,再兼代部務的名義,於五月十三日深夜到部,在“敦圖”、“長大”兩路包辦合同上,蓋用了交通部的大印。

  但這份合同,頗有暇疵,第一,命趙鎮兼代部務的生效日期是五月十五日;第二,簽約日期的五月十三日是星期日,因而提出要求,更改為五月十五日。

  但田中對張作霖的逼迫,還不止此;五月十七日那天,芳澤謙吉去看張作霖,提出忠告,也是警告,督促張作霖全師撤出關外,否則戰敗時,日軍將在山海關一帶,解除奉軍的武裝。

  第二天,日本向中國南北政府,及歐美列強,發出一件“黨書”,略謂如果動亂波及滿蒙,日本即將在該地採取維持治安秩序之有效措施。接著,東京參謀本部,下令秘密動員,命駐屯滿洲各地部隊,以及由濟南撤至大連的“外山旅團”,向奉天移動;並派勁旅在錦州、山海關、熱河朝陽等地,擔任奉軍警戒。關東軍司令部亦移入瀋陽。所謂“擔任奉軍警戒”,實際上便是占領上述各重要地點。預定五月甘二日發布東京大本營的“奉敕命令”、當日午夜開始行動。

  結果奉敕命令未到,主要原因是美國仗義執言,認為東三省的主權,屬於中國政府,日本此舉“未免大膽”。美國國務院要求日本在實際行動以前,須告知美國。因此日本外務省邀集陸海軍有關部門會商對策,代表外務省的森俗及陸軍都主張按照原定計劃進行,但海軍極力反對。最後取決於首相田中,他在別莊的遊廊中,徹夜沉思,終於作了保留奉張地位的決定。關東軍大感失望。

  其時在奉軍看,情勢已經非常明顯,一唯一的上策便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一計,退保關外。但棘手的是直魯聯軍,張宗昌已拉著隊伍,退到灤河以東,白崇禧指揮的革命軍,亦已追到,隔灤河而對峙,白崇禧要求張宗昌投降遭拒絕後,準備渡河追擊,這樣且戰且走,就會把戰火帶到山海關外。因此張學良電請革命軍暫勿渡河,由他負責來解除直魯聯軍的武裝。白崇禧同意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