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首先,開展"洋務運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後農業帝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和城下求和的恥辱,極大地震撼了中國人的心靈,促使一部分愛國志士仁人開始突破愚昧無知的心理氛圍,從反省的角度,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從中西文化差距的對比中,去尋求救國救民的自強禦侮之策.林則徐、魏源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但這一進步觀點很快就被扼殺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體系中.
李鴻章這個封建儒家文化體系下造就出來的士大夫,背負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沉重包袱,站在時代前列,勇敢地接受了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動地藉助西法以自強求富,明智地做出了選擇資本主義近代化這條關係到近代中國生死存亡的道路,搞起了洋務運動.所以:儘管鎮壓中國農民起義是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的一個客觀原因,但它也是由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背景等客觀歷史環境和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我們從洋務運動的實踐效果來看.第一:
洋務運動創立了一批近代軍用工業,縮短了中國與西方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對抵禦外國侵略起了一定積極作用,同時也為中國國防近代化奠定了始基;第二:洋務運動創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礦企業,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促使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第三: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的輪船公司、鐵路和電報事業,開創了中國水陸交通、電訊事業的近代化;第四: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設立翻譯館和各種專門化學校,系統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培養和造就了中國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第五:洋務運動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為中國海防事業做出了貢獻.以上客觀事實說明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已使中國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程度發展,從而為後來的戊戌變法創造了物質條件.如果沒有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很有可能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要推遲幾十年.當然,不否認李鴻章主持洋務運動主要目的是鎮壓農民起義,以維護清王朝統治,而且存在許多明顯的缺陷而導致其最終不能改變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性質,但它的重要意義在於給後人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歷史啟迪:人類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艱難曲折、充滿鬥爭的.開放是強盛的門戶,閉關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現.只有開放才有出路,只有文化上主動進行正常的、平等的交流才有出路.
第三:李鴻章所倡導主持的洋務運動最終以中日甲午戰敗為標誌而宣告其失敗的結局,其失敗原因除了它們的主持者李鴻章自身的主觀因素外,也不能排斥當時中國社會環境及條件的負面影響.李鴻章出身於封建科舉,受儒學的影響很深,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他身上極為濃厚.他倡導主持的洋務運動,只限於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生產技術,卻不敢觸及社會政治制度,他辦洋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挽救、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傳統文化在他頭腦中打下的深深烙印,使他一生的思想言行都不能擺脫對傳統權威的依附和留戀, 不可能徹底擺脫封建傳統的陰影. 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束縛著李鴻章對西方文化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 李鴻章受中國傳統的忠君思想的束縛,使他對晚清封建體制忠心耿耿,這對他所主持的洋務運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如慈禧太后營造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以致北洋海軍從19世紀80年代起就無力購買新設備,削弱了戰鬥力,海軍官兵極為不滿,但李鴻章卻不敢正面抗爭.李鴻章對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深深依戀以及對封建君王和封建制度的愚忠愚孝,影響了洋務運動,成為洋務運動失敗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李鴻章是晚清時期,尤其是19世紀 60至9
0年代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化身,他的事業的失敗,除個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所制約的結果,中日甲午戰爭中,他一開始就一意求和,妥協軟弱,正是他所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中國統治階級的時代屬性使然.在主持洋務運動中,他不能不看清廷的眼色行事.所以洋務運動的失敗結局從總體上說亦是封閉、落後的中國封建社會在強大的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東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歷史必然.
總之,對於李鴻章所倡導主持的30多年的洋務
運動,我們不能僅從它的表面、某一方面去簡單地加以評價,而應全面地、更深層次地加以認識,應注重從洋務運動本身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及結果去對它加以評述.
四、"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 — 李鴻章的外交活動
19世紀最後30年間,是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
主義轉化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世界資本主義"開始了奪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 當時遠東地區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激烈爭奪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地區進行角逐的,除了原有的英、俄、美、法四國之外,又有兩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嶄露頭角:一個是通過1868年明治維新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的日本;一個是70年代初擊敗法國,完成日耳曼各邦統一,擁有較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德國.新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加緊侵略中國.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後農業帝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和城下求和的恥辱,極大地震撼了中國人的心靈,促使一部分愛國志士仁人開始突破愚昧無知的心理氛圍,從反省的角度,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從中西文化差距的對比中,去尋求救國救民的自強禦侮之策.林則徐、魏源率先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但這一進步觀點很快就被扼殺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體系中.
李鴻章這個封建儒家文化體系下造就出來的士大夫,背負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沉重包袱,站在時代前列,勇敢地接受了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動地藉助西法以自強求富,明智地做出了選擇資本主義近代化這條關係到近代中國生死存亡的道路,搞起了洋務運動.所以:儘管鎮壓中國農民起義是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的一個客觀原因,但它也是由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背景等客觀歷史環境和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我們從洋務運動的實踐效果來看.第一:
洋務運動創立了一批近代軍用工業,縮短了中國與西方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對抵禦外國侵略起了一定積極作用,同時也為中國國防近代化奠定了始基;第二:洋務運動創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礦企業,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促使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第三: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的輪船公司、鐵路和電報事業,開創了中國水陸交通、電訊事業的近代化;第四: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設立翻譯館和各種專門化學校,系統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培養和造就了中國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第五:洋務運動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為中國海防事業做出了貢獻.以上客觀事實說明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已使中國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程度發展,從而為後來的戊戌變法創造了物質條件.如果沒有李鴻章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很有可能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要推遲幾十年.當然,不否認李鴻章主持洋務運動主要目的是鎮壓農民起義,以維護清王朝統治,而且存在許多明顯的缺陷而導致其最終不能改變近代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性質,但它的重要意義在於給後人提供了可以借鑑的歷史啟迪:人類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艱難曲折、充滿鬥爭的.開放是強盛的門戶,閉關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現.只有開放才有出路,只有文化上主動進行正常的、平等的交流才有出路.
第三:李鴻章所倡導主持的洋務運動最終以中日甲午戰敗為標誌而宣告其失敗的結局,其失敗原因除了它們的主持者李鴻章自身的主觀因素外,也不能排斥當時中國社會環境及條件的負面影響.李鴻章出身於封建科舉,受儒學的影響很深,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他身上極為濃厚.他倡導主持的洋務運動,只限於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生產技術,卻不敢觸及社會政治制度,他辦洋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挽救、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傳統文化在他頭腦中打下的深深烙印,使他一生的思想言行都不能擺脫對傳統權威的依附和留戀, 不可能徹底擺脫封建傳統的陰影. 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束縛著李鴻章對西方文化認識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 李鴻章受中國傳統的忠君思想的束縛,使他對晚清封建體制忠心耿耿,這對他所主持的洋務運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如慈禧太后營造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以致北洋海軍從19世紀80年代起就無力購買新設備,削弱了戰鬥力,海軍官兵極為不滿,但李鴻章卻不敢正面抗爭.李鴻章對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深深依戀以及對封建君王和封建制度的愚忠愚孝,影響了洋務運動,成為洋務運動失敗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李鴻章是晚清時期,尤其是19世紀 60至9
0年代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化身,他的事業的失敗,除個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所制約的結果,中日甲午戰爭中,他一開始就一意求和,妥協軟弱,正是他所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中國統治階級的時代屬性使然.在主持洋務運動中,他不能不看清廷的眼色行事.所以洋務運動的失敗結局從總體上說亦是封閉、落後的中國封建社會在強大的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爭奪東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歷史必然.
總之,對於李鴻章所倡導主持的30多年的洋務
運動,我們不能僅從它的表面、某一方面去簡單地加以評價,而應全面地、更深層次地加以認識,應注重從洋務運動本身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及結果去對它加以評述.
四、"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 — 李鴻章的外交活動
19世紀最後30年間,是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
主義轉化的過渡時期.在此期間,世界資本主義"開始了奪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 當時遠東地區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激烈爭奪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地區進行角逐的,除了原有的英、俄、美、法四國之外,又有兩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嶄露頭角:一個是通過1868年明治維新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道路的日本;一個是70年代初擊敗法國,完成日耳曼各邦統一,擁有較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德國.新老資本主義國家採取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手段,加緊侵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