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電報學堂改組為水師管輪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的規模更為完備.1885年創辦天津武備學堂,以培養能

  通曉西法的淮軍中下級軍官. 1890年,為便於學生就近學習駕駛、魚雷、水雷、槍炮等技術,又在劉公島創辦了一所威海水師學堂.此外,為了培養急需的水雷、駕駛、管輪、槍炮等專門人才,還先後創辦了大沽水留學堂、旅順魚雷駕駛學堂、管人才學堂,管輪學堂、水雷學堂、威海槍炮學堂等等.所有這些學堂,不僅為海陸軍培養了一批相當的軍事技術人才,而且促使了西學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

  李鴻章除了積極培養、選任中國國內人材外,還僱傭了一批洋人來擔任技術指導.李鴻章認為,海軍初創時,國內無人通曉,而"外侮日迫,急圖借材異國,迅速集事,實有不得已苦衷". 雖雇用洋人,但李鴻章對聘請洋人規定了基本原則:"一切調度事宜,權力由中國軍官掌握,外國人僅充當‘顧問’."李鴻章創辦海軍學堂只是提供一種基本訓練,他堅持派遣海軍學員出國留學,尤其是與航海有關的技術.從1877年至1890年,共有3批35名海

  軍學員派送英國.有的送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有的送烏理治皇家炮術學校,其他派往英國海軍實習.

  這些學生歸國後在北洋海軍中居於高級地位,並被委以重任,劉步蟾和林泰曾是佼佼者.

  以上所述即為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所做的工作.

  總之在李鴻章的努力下,北洋海軍自1875年籌劃,1888年正式成軍,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次海軍的建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作為西方國家海上力量勃興的反應,尤其作為日本威脅日增刺激的結果,中國決定建設海軍, 李鴻章恰是適逢其會, 適充其任,肩負起這一歷史性責任.他的功績是不能抹殺的.近代海軍是19世紀的一個革新事業.海軍的發展要求有複雜精緻的裝備和高度專業化的科學技術知識.考慮到有些方面— — 工業、科學和技術、人才、財政的現狀,中國當時完全不具備條件以支持一支近代海軍.

  北洋海軍的誕生,幾乎全靠李鴻章一人獨自努力,當時他面臨著向清政府尋求資金,說服各省官員給予合作, 同時又要抵擋來自各方的不斷批評, 困難可想而知.但他克服種種困難,以10年持續不斷的努力,造就了一支擁有30艘戰艦、120門大炮和400

  0名官兵的艦隊,它至少在數量上超過了日本的海軍力量.基於這些,我們不應以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而否認李鴻章在中國海防事業上所做的貢獻.

  5、北洋海軍的覆滅與洋務運動的破產

  (一)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日本是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繼1874年發動侵台戰爭之後,於1

  879年又強占了琉球.1889年策動朝鮮"甲申

  政變".1885年, 日本制定了10年擴軍計劃.

  這一計劃於1892年完成,1893年成立戰時大

  本營,這樣日本做好了武力吞併朝鮮並進而同中國作戰的一切準備.

  1894年3月,朝鮮南部爆發了"東學黨"起

  義,朝鮮統治者極為恐慌,請中國出兵助剿起義軍.

  日本政府認為這是發動侵略戰爭的好機會.為了誘使清政府出兵干涉,以製造侵略藉口,便通過日本駐朝使館翻譯官鄭永邦向袁世凱表示 :"如果清朝出兵干息朝鮮內亂, 日本一定不會幹涉 ." 這使得袁世凱堅信日本不會派兵干涉,從而一再致電李鴻章迅速派兵援朝. 6月4日,李鴻章又接到朝鮮政府關於"酌派數隊,速來代剿"的請求.於是李鴻章決定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統兵1600人進駐朝鮮漢城以南的牙山,會同朝鮮政府鎮壓"東學黨"起義,並按照1885年中日協定由駐日公使汪鳳藻通知日本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消息.日本的政府見清政府已出兵,便以"保護"日本使館和僑民為名,命第五師團大舉進入朝鮮,並於6月 10日占領了漢城.

  袁世凱針對日本同時派兵入朝的異常情況,電告李鴻章拿主意.這時李鴻章也看不出日本侵略的最終目的,寄希望於外交上解決,一廂情願地避戰求和,在軍事上防備考慮不充分.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李鴻章以"韓亂"已經平息,向日本提出中日同時撤兵.日本非但不允許,反而繼續增兵,一月之內派到朝鮮的軍隊達萬餘人,企圖發動侵略戰爭的陰謀已昭然若揭.李鴻章知日本居心叵測,只好一面電告中國駐朝軍隊:"日內外俱備,我備未齊,不宜先露心機."一面緊張地進行外交活動,幻想西方列強尤其是英、俄等國出面調停,促使日本撤兵.日本則以默許英、俄等國的在華利益為條件,換取了列強各國在中日兩國衝突中,採取有利於日本的"中立"立場.李鴻章的外交活動宣告失敗.

  中日軍隊在朝鮮對峙,戰爭一觸即發.7月12

  日,葉志超致電李鴻章請示是進還是退,並提出了上中下三個對策:上策為增加軍隊,準備同日本作戰;中策為自動撤兵,下策為坐守絕地.同時,李鴻章上奏朝廷,建議採取葉志超的中策,撤後,行文各國公使並日廷,申前次同撤之約,如彼不依,秋初再圖大舉.但"親政"不久的年輕皇帝光緒力圖有所作為,不同意李鴻章的建議,決定採取葉志超的上策,援兵朝鮮同日本作戰. 並於7月14日下諭令:"現在事機緊迫,著李鴻章速為籌備,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出發 ."李鴻章奉旨後,十分猶豫,電請養病在家的劉銘傳"督辦朝鮮軍務 ",劉銘傳託病不出.此時光緒帝對李鴻章的遲疑態度極為惱火,於7月16日又下了一道嚴諭 :"責令李鴻章不可畏縮不出派, 否則如果耽誤戰機, 定治罪於他 ."李鴻章受到嚴斥,被迫無奈只好匆忙著手部署,分別由天津、旅順、奉天等地抽調總兵衛汝貴、左寶貴、記名提督馬玉昆、副都統豐升阿等軍14000餘人,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