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副將以下各官兵,根據他們所帶艦艇的大小,職務的輕重,按照品級分別予以安置.總兵以下的官員,都住在艦上,不另設衙門. 1888年12月,清政府

  命令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劉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至此,北洋海軍建制正式形成.

  第二,購買和自造船艦.

  海防建設的重點在海軍,海軍的核心則是艦隊.

  初建海防時,李鴻章主張自造船艦,不向外國購買.

  但在邊防危急、倉促建立海軍的情形下,他轉而採取買船為主、造船為輔的方針,他購買船艦的理由是:

  "中國造船之銀,倍於外洋購船之價.今急著想要成軍,必須在外國定造為省便.但不可能托洋商誤買舊船 ."定造之時,選舉學生、工匠一同前去,由經辦人員親赴各廠考察何種船隻最好 , 且適宜於中國水道,再"與其議價定造".在建設過程中, 亦由專員檢查督造,凡不合規格者要重新返工.從此以後,李鴻章開始向英國、德國訂購各種艦艇. 1875年,李鴻章向英國訂購4艘"新式"炮船,又稱為"蚊子船 ",這4艘船於1876年間先後駛到中國,被分

  別命名為"龍驤"、"虎威"、"飛霆"、"策電"; 1878年又訂購了4艘蚊子船,被分別命名為"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這四艘被撥給北洋海軍,先前買的四艘調撥給南洋.後來經實踐證明,這種蚊子船都是鋼片做成的,幾乎成為一堆廢品.對於購買鐵甲船,由於花費極高,起初未試辦. 1879年日

  本武力吞併琉球,使李鴻章認識到"今要整備海防,力圖自強,非有鐵甲船數隻, 方足以控制重洋".於是,他在1880年向德國訂造兩艘鐵甲船.這兩艘

  鐵甲船於1885年抵達中國,由李鴻章命名為"定

  遠"和"鎮遠 ",這是北洋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船隻.

  1883年,李鴻章否認購買英國所造的"新式加大

  碰快船 ",而購買了德國所造穹面鋼甲巡洋艦,命名為"濟遠".1884年,又從德國購進兩艘巡洋艦,

  分別命名為"經遠"、"來遠". 與此同時,還從英國訂購了"致遠"和"靖遠"兩艦.李鴻章在向英、德兩國購買船艦的同時,還將上海、福建兩地造船廠製造的一些輪船調運到北洋,編入北洋海軍,先後有巡洋艦"平遠","廣甲",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練船"康濟"、"威遠"、"海鏡"以及通報、運輸船各兩隻.至1888年,北洋海軍已擁有一支可觀的大

  型艦隊.有巨型鐵甲艦兩艘,高速巡洋艦7艘,炮船6艘,魚雷艇6艘,練船3艘,運輸船1艘,共計大

  小25艘.至此,北洋海軍從建制到船艦數量初具規模.

  第三,創建海軍基地.

  要創建近代化海軍,除了船艦以外,還必須有相

  應的屯泊船艦的港口,檢修船艦的船塢以及與之配套的炮台.因此,李鴻章在籌組艦隊的同時,對海軍基地的基址進行了多次勘察,最後,選定了旅順和威海衛.他說:"綜覽北洋海岸,水師扼要之所,惟旅順口、威海衛兩處,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因威海衛工巨費繁,李鴻章決定先經營旅順口,於此建設船塢及海岸炮台,作為戰艦收宿之地,併兼敝奉省和保衛京都.1880年,旅順基地工程開始動工,先在海

  岸修築炮台,同時疏浚口門、船澳,以浚深海港.至1886年建成東西炮台9座,安置大小炮位48門.

  後又增修炮台4座,添置炮位23門.從1889年

  開始,又環繞旅順背後,建造陸路炮台17座,安置炮位78門.與此同時,為鞏固旅順後路,兼防金州,又在大連灣修築海岸炮台5座,陸路炮台1座,安置炮位24門.在此期間,李鴻章因旅順船塢工程進展緩慢,於1887年包給法商承辦,至1890年1

  1月全部竣工,耗銀131萬兩.旅順船塢是一項巨

  大工程,當時被譽為海軍的根本.就整個旅順海防工程來說,在當時亦堪稱為配套完善的遠東一流的近代海軍基地.威海衛工程於1887年才開始全面展開,因起步較晚,設計建造更具有近代化、大型化的特點.

  到1890年建成北幫炮台3座,南幫炮台3座,劉

  公島炮台6座,日島炮台1座.從1891年開始,

  又修築威海後路炮台4座.整個威海衛炮台群,共配置大小炮位127門,各炮台建造極為龐大、堅固,既配備有大口徑岸炮,又有各種分隔的彈藥艙和炮彈提升裝置.在劉公島、日島,還分別建造了地阱炮.

  各炮台配置較為合理,彼此互相依託,交叉火力,連綿相接,形成嚴密的防禦體系.威海衛除炮台工程外,其他如海軍公所,大鐵碼頭、船塢等,也都是規模浩大的工程.威海衛宏大的海防工程陸續建成,人們認為從此威海衛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海屏障".

  旅順、威海基地相繼建成,威海衛即為北洋艦隊的永久駐泊地,旅順則為北洋艦隊維修保養之所,兩地各設提督衙門,均為北洋海軍重地.就防禦體系來看,威海、旅順恰似人之雙臂,環抱勃海,形成對京都的鉗形防禦網,成為勃海之"鎖鑰 ",天津之"門戶".

  第四,培育和訓練海軍人才.

  李鴻章在實踐中認識到,要建立一支近代化海軍,除了船艦、基地等物質條件之外,關鍵問題還需有訓練有素的人才,"水師為海防急務,人才為水師根本".

  基於這個認識,李鴻章在創建北洋海軍過程中,一面購買、製造船艦,一面大力培養、訓練人才.為此,李鴻章繼續派遣留學生赴國外培訓,同時在國內創辦了一系列軍事學堂,大力培養海軍專門化人才.1880年創辦天津水師學堂,以留學回國的嚴復為總教習,並聘任洋員授專業課.1882年,將天津水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