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寧遠之戰是明軍的一次勝利的保衛戰。當袁崇煥的特使縋城到了北京報捷的時候,皇帝聞報大感欣慰,表示“朕心嘉悅”,特命戶、兵二部發幣金十萬兩,犒賞寧遠城將士。又獎賞道臣袁崇煥白銀一千兩,升職為右僉都御史,仍舊鎮守寧遠城。滿桂、趙率教升授總兵官,加都督同知職銜[12]。明廷上下文武各官都盛讚袁崇煥的功績。
寧遠之戰的結局,後金官方承認戰死游擊兩員,備御官兩員,兵卒五百。明朝官方宣布,後金傷亡數千,或一萬多人,內中有頭目數人,努爾哈赤的兒子一人。朝鮮王國的譯官韓瑗目睹實戰,認為後金士卒戰死的有數萬,內中有努爾哈赤的孫子,稱王者一人。按死傷人數和物資損失來說,明朝的損失較大,只覺華島就死傷三萬多人,被焚戰船兩千艘,糧餉無數。後金的損失,除了人員以外,主要是銳氣大挫,軍威掃地,使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戰敗受傷,鬱悶成疾,導致身亡[13]。
寧遠之戰,袁崇煥以寡抵眾,努爾哈赤以眾擊寡,為什麼出現了這樣的結局呢,是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從後金方面來說,失敗的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一是過於輕敵。努爾哈赤身經百戰,拚殺了一生,敢於迎戰其鋒的人,實在不多,而且他一向是以用兵多謀著稱,寧遠之戰他為什麼如此輕敵?對於這個問題有幾種看法,明朝官員中以前經臣王在晉等人為代表認為,最初明朝以閣臣孫承宗守邊,努爾哈赤多有畏懼的心理,又不了解明朝邊備的虛實,所以三年多沒有敢向遼西進兵。這個看法在當時也是比較普遍的。王在晉等人的著眼點是認為,不幸有柳河之戰,明軍的一部敗北,使努爾哈赤開始感到明朝邊防軍不堪一擊,產生了輕敵思想,造成了所謂的“狂悖深入”[14]。以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及其同僚茅元儀等人為代表的認為,努爾哈赤深入寧遠腹地,是由於高第上任以後,下令撤了錦州、右屯、寧遠、前屯的設防,拋棄了關外四百里所造成的,如果不撤兵,敵人不會輕視我軍,毅然而來[15]。實際上,這兩種因素都有,比較起來,後一種意見更正確一些。從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的用兵經驗來看,關鍵在於閣臣孫承宗去職。天啟元年三月,大英明汗看準了有才幹的熊廷弼去職的機會,直取遼瀋,大獲全勝。寧遠的攻城戰是想利用明朝閣臣孫承宗去職的機會,用“靴尖踢倒”寧遠城,直取山海關。實在是沒有把寧遠城看在眼裡,可以說輕敵到了極點[16]。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的時候,見右屯、錦州、大凌河的明軍紛紛敗退,沒有看清這是袁崇煥等人設下的誘敵深入之計,因此更加輕視明軍,甚至無所顧及,率領八旗士卒直抵寧遠城下。同時,又以袁崇煥“偃旗息鼓”的迷惑戰術,為無人守城,輕進戰地。交戰以後,才醒悟過來,為時已晚。明軍城上的炮火極猛,使後金兵東西南北四面受敵,措手不及,以致士卒損傷慘重,努爾哈赤自己也身負重傷[17],由於輕敵而不審戰機,不擇天時,以致不顧寒天地凍攻城,增加了失敗的因素[18],八旗士卒自從得了廣寧以來,近三年沒有經過大戰,各級額真久不臨戰,十分怠惰,不肯用心練兵,各種兵器都很陳舊,即兵無戰心,以鈍兵遇到了堅城,首戰即敗,再戰而陣容大亂[19];努爾哈赤出兵的時候四面受敵,東有朝鮮王國和毛文龍的兵,北面、西面有察哈爾林丹汗等蒙古兵的威脅,不能全力赴戰[20]。
這就是努爾哈赤敗在寧遠城下的原因。
寧遠之戰,明軍取得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一是明朝閣臣孫承宗守遼的功績卓著。就派人守寧遠城,和寧、前、錦、右四衛的積儲充實來說,首功應當歸於孫承宗。沒有孫承宗,寧遠不能修築堅城;沒有孫承宗,不能大建覺華島的水師,策應寧遠,通登萊,使往朝鮮王國,以富寧遠、前屯兩衛,沒有孫承宗“以遼土養遼人”,安插遼民就農,就不能使寧遠、前屯等衛“殷富”,更不能安定遼民之心。因此,孫承宗守遼,奠定了寧遠之戰勝利的物質基礎和安定民心的精神條件[21]。二是寧遠城的守將心同志堅,士卒協力奮戰。道臣袁崇煥、總兵滿桂、同知程維楧、何可剛、左輔等眾將領,戰前共同下定決心,固守城池,誓與寧遠城共存亡,發揮了共同的智慧和堅定了共同的決心。三是袁崇煥守遼的心矢志堅,他頂住了經臣高第的逃跑主義命令,死不肯離開寧遠城。同時,他又善於撫慰士卒,鼓舞士氣,使明軍將士的戰鬥情緒高昂,人人奮勇參戰。他部署戰陣有方,調度得法。寧遠戰前,袁崇煥除了設置守城兵以外,在寧遠城周圍設兵七路,四面牽制,還調察哈爾林丹汗的兵到寧遠近地,連營二、三十里,使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不敢久困寧遠城,顧慮重重[22]。四是肅清內奸。袁崇煥成功的做法是在戰前親自在城內查奸。過去明廷先後失去了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其中努爾哈赤使用“奸細”來破城,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朝的各城守將都不知道查奸,惟有袁崇煥的頭腦清醒,不肯重蹈覆轍,使寧遠沒有吃內部破城的虧[23],藉助於大炮的力量。寧遠之戰,明金雙方武器的差距極大。明軍依靠殺傷力很大的葡萄牙大炮。這種新輸入的火器,由會運用這種武器的閩卒使用,使後金的八旗士卒傷亡慘重,士氣低落[24]。
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和後金軍的失敗而告終了。這一仗對於遼河東西的戰局影響極大。在後金、明廷、蒙古、朝鮮王國各個方面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寧遠之戰對於後金的打擊相當沉重,傷亡了許多士卒,主帥身負重傷,嚴重地挫傷了八旗士卒的銳氣,從心理和精神上對於八旗兵的打擊很重。從此,八旗士卒對於明軍,常懷畏懼的心理,怯於攻城[25]。後金的國內也出現了不景氣的情況,大有敗落的趨勢[26]。從此,後金的用兵方向改變了,從先攻取明遼河東西各城,後取朝鮮王國的方針,改變為先攻朝鮮王國,去後顧之憂,回過頭來再攻取明朝關外各城的方針[27]。足見,寧遠之戰對於後金的影響是很大的。
寧遠戰後,明廷上下都很振奮,認為經過七、八年的戰爭,這是絕無僅有的勝利,人人揚眉吐氣,皇帝也興奮異常,認為這是“深慰朕懷”的勝仗,特發幣銀十萬兩,犒賞三軍,鼓舞士氣,以備再戰。在明朝的軍隊中,也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心理和改變了每戰必先思逃的局面,增強了抗戰的信念[28]。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率軍敗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喀爾喀各部誤認為努爾哈赤的全軍敗沒,從此堅定地站在明廷一邊,截殺後金使臣的事件層出不窮。察哈爾林丹汗也以這一仗為統一蒙古的良機,發兵向分散的蒙古各部進軍,加快了統一步伐[29]。當然,由於林丹汗統一戰爭的方法、政策有不妥之處,寧遠之戰也成了他敗落的轉折點。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統兵敗於寧遠城下的消息傳到朝鮮王國,朝鮮國王十分高興,協助明廷,抗擊後金的決心更大了。從此由表面上坐觀兩端的態度,改變為公開支援明軍,接濟毛文龍的軍餉[30]。
寧遠之戰的結局,後金官方承認戰死游擊兩員,備御官兩員,兵卒五百。明朝官方宣布,後金傷亡數千,或一萬多人,內中有頭目數人,努爾哈赤的兒子一人。朝鮮王國的譯官韓瑗目睹實戰,認為後金士卒戰死的有數萬,內中有努爾哈赤的孫子,稱王者一人。按死傷人數和物資損失來說,明朝的損失較大,只覺華島就死傷三萬多人,被焚戰船兩千艘,糧餉無數。後金的損失,除了人員以外,主要是銳氣大挫,軍威掃地,使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戰敗受傷,鬱悶成疾,導致身亡[13]。
寧遠之戰,袁崇煥以寡抵眾,努爾哈赤以眾擊寡,為什麼出現了這樣的結局呢,是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從後金方面來說,失敗的原因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一是過於輕敵。努爾哈赤身經百戰,拚殺了一生,敢於迎戰其鋒的人,實在不多,而且他一向是以用兵多謀著稱,寧遠之戰他為什麼如此輕敵?對於這個問題有幾種看法,明朝官員中以前經臣王在晉等人為代表認為,最初明朝以閣臣孫承宗守邊,努爾哈赤多有畏懼的心理,又不了解明朝邊備的虛實,所以三年多沒有敢向遼西進兵。這個看法在當時也是比較普遍的。王在晉等人的著眼點是認為,不幸有柳河之戰,明軍的一部敗北,使努爾哈赤開始感到明朝邊防軍不堪一擊,產生了輕敵思想,造成了所謂的“狂悖深入”[14]。以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及其同僚茅元儀等人為代表的認為,努爾哈赤深入寧遠腹地,是由於高第上任以後,下令撤了錦州、右屯、寧遠、前屯的設防,拋棄了關外四百里所造成的,如果不撤兵,敵人不會輕視我軍,毅然而來[15]。實際上,這兩種因素都有,比較起來,後一種意見更正確一些。從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的用兵經驗來看,關鍵在於閣臣孫承宗去職。天啟元年三月,大英明汗看準了有才幹的熊廷弼去職的機會,直取遼瀋,大獲全勝。寧遠的攻城戰是想利用明朝閣臣孫承宗去職的機會,用“靴尖踢倒”寧遠城,直取山海關。實在是沒有把寧遠城看在眼裡,可以說輕敵到了極點[16]。當努爾哈赤渡過遼河的時候,見右屯、錦州、大凌河的明軍紛紛敗退,沒有看清這是袁崇煥等人設下的誘敵深入之計,因此更加輕視明軍,甚至無所顧及,率領八旗士卒直抵寧遠城下。同時,又以袁崇煥“偃旗息鼓”的迷惑戰術,為無人守城,輕進戰地。交戰以後,才醒悟過來,為時已晚。明軍城上的炮火極猛,使後金兵東西南北四面受敵,措手不及,以致士卒損傷慘重,努爾哈赤自己也身負重傷[17],由於輕敵而不審戰機,不擇天時,以致不顧寒天地凍攻城,增加了失敗的因素[18],八旗士卒自從得了廣寧以來,近三年沒有經過大戰,各級額真久不臨戰,十分怠惰,不肯用心練兵,各種兵器都很陳舊,即兵無戰心,以鈍兵遇到了堅城,首戰即敗,再戰而陣容大亂[19];努爾哈赤出兵的時候四面受敵,東有朝鮮王國和毛文龍的兵,北面、西面有察哈爾林丹汗等蒙古兵的威脅,不能全力赴戰[20]。
這就是努爾哈赤敗在寧遠城下的原因。
寧遠之戰,明軍取得勝利的原因,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一是明朝閣臣孫承宗守遼的功績卓著。就派人守寧遠城,和寧、前、錦、右四衛的積儲充實來說,首功應當歸於孫承宗。沒有孫承宗,寧遠不能修築堅城;沒有孫承宗,不能大建覺華島的水師,策應寧遠,通登萊,使往朝鮮王國,以富寧遠、前屯兩衛,沒有孫承宗“以遼土養遼人”,安插遼民就農,就不能使寧遠、前屯等衛“殷富”,更不能安定遼民之心。因此,孫承宗守遼,奠定了寧遠之戰勝利的物質基礎和安定民心的精神條件[21]。二是寧遠城的守將心同志堅,士卒協力奮戰。道臣袁崇煥、總兵滿桂、同知程維楧、何可剛、左輔等眾將領,戰前共同下定決心,固守城池,誓與寧遠城共存亡,發揮了共同的智慧和堅定了共同的決心。三是袁崇煥守遼的心矢志堅,他頂住了經臣高第的逃跑主義命令,死不肯離開寧遠城。同時,他又善於撫慰士卒,鼓舞士氣,使明軍將士的戰鬥情緒高昂,人人奮勇參戰。他部署戰陣有方,調度得法。寧遠戰前,袁崇煥除了設置守城兵以外,在寧遠城周圍設兵七路,四面牽制,還調察哈爾林丹汗的兵到寧遠近地,連營二、三十里,使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不敢久困寧遠城,顧慮重重[22]。四是肅清內奸。袁崇煥成功的做法是在戰前親自在城內查奸。過去明廷先後失去了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其中努爾哈赤使用“奸細”來破城,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朝的各城守將都不知道查奸,惟有袁崇煥的頭腦清醒,不肯重蹈覆轍,使寧遠沒有吃內部破城的虧[23],藉助於大炮的力量。寧遠之戰,明金雙方武器的差距極大。明軍依靠殺傷力很大的葡萄牙大炮。這種新輸入的火器,由會運用這種武器的閩卒使用,使後金的八旗士卒傷亡慘重,士氣低落[24]。
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和後金軍的失敗而告終了。這一仗對於遼河東西的戰局影響極大。在後金、明廷、蒙古、朝鮮王國各個方面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寧遠之戰對於後金的打擊相當沉重,傷亡了許多士卒,主帥身負重傷,嚴重地挫傷了八旗士卒的銳氣,從心理和精神上對於八旗兵的打擊很重。從此,八旗士卒對於明軍,常懷畏懼的心理,怯於攻城[25]。後金的國內也出現了不景氣的情況,大有敗落的趨勢[26]。從此,後金的用兵方向改變了,從先攻取明遼河東西各城,後取朝鮮王國的方針,改變為先攻朝鮮王國,去後顧之憂,回過頭來再攻取明朝關外各城的方針[27]。足見,寧遠之戰對於後金的影響是很大的。
寧遠戰後,明廷上下都很振奮,認為經過七、八年的戰爭,這是絕無僅有的勝利,人人揚眉吐氣,皇帝也興奮異常,認為這是“深慰朕懷”的勝仗,特發幣銀十萬兩,犒賞三軍,鼓舞士氣,以備再戰。在明朝的軍隊中,也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心理和改變了每戰必先思逃的局面,增強了抗戰的信念[28]。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率軍敗北,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喀爾喀各部誤認為努爾哈赤的全軍敗沒,從此堅定地站在明廷一邊,截殺後金使臣的事件層出不窮。察哈爾林丹汗也以這一仗為統一蒙古的良機,發兵向分散的蒙古各部進軍,加快了統一步伐[29]。當然,由於林丹汗統一戰爭的方法、政策有不妥之處,寧遠之戰也成了他敗落的轉折點。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統兵敗於寧遠城下的消息傳到朝鮮王國,朝鮮國王十分高興,協助明廷,抗擊後金的決心更大了。從此由表面上坐觀兩端的態度,改變為公開支援明軍,接濟毛文龍的軍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