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梅西安是神明遣到人間的使者,世界樂壇的圭臬。

  用音符編織花環(1)

  蓬皮杜藝術中心

  用音符編織花環—一錘定音布列茲

  在音樂史上,很少有音樂家能像他這樣受人爭議:有人把他的音樂視為經典,有人則認為他的音樂是歪門邪道。他就是現代音樂的先鋒布列茲。

  布列茲是法國人,但在法國要找布列茲比找法國總統還難。

  布列茲五十年代以成名作《無主之錘》和六十年代《重重褶皺》聲名遠播,開始週遊世界,把以音符編織的花環拋向世界頂尖級的樂團,執棒成為指揮家。布列茲在作曲和指揮兩個領域都是成就卓越的大家,譽滿當世。人們常混淆他到底哪兒一方面的成就更為出類拔萃,其實這方面並不重要,正如要說清布列斯是法國人還是美國人那樣毫無意義。布列斯是一位自由人,他是一位世界樂壇上老而彌壯的先鋒派。

  布列茲1925年生於法國的蒙布里松,小時候在家鄉學琴,稍長轉到聖·愛德埃納學習。十六歲到里昂準備報考法國最著名的學校法國高等理工學院的數學班。法國高等理工學院在歐洲可謂大大的有名,它是法國排名第一的學校,為拿破崙所創辦。進入此校的文科和理科分數最高的的學生,便是法國的“文科和理科的狀元”。法國每年的國慶節閱兵式,該校的學生走在三軍儀仗隊的前面。法國高等理工學院與中國近年來多有“淵源”。據說緣於幾年前北京大學舉辦世界名校校長論壇,法國高等理工學院校長被邀請參加,但由於是其中唯一位軍校的校長,按中國人的觀念沒有被“足夠重視”。該校長回到巴黎後就決定從中國北大清華等知名大學招取留學生,以擴大學校在中國的影響。此說法是否正確,暫且不表,但是近幾年來法國高等理工學院從中國高校中特招不少高才生倒是事實。

  我們再說回布列茲,布列茲在數學方面的天分極佳,音樂又是他的至愛,可兩者必須選其一。第二年布列茲終於決定—一生從事音樂職業。於是他就搬到巴黎來居住,布列茲19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梅西安的和聲班裡,次年獲得和聲比賽第一獎,獲獎後的布列茲乾脆就離開了音樂學院,不再上學。他還同安德烈·奧哈布爾學習對位,跟梅西安學習作曲,和勒內·累波維茨學習十二音體系。布列茲的成名作是為人聲和六件樂器所作的《無主之錘》,那時布列茲年僅29歲。1960年,布列茲根據法國作家馬拉美的文學作品取意創作《重重皺褶》,在科隆舉行世界首演,他親自指揮,大獲成功。1962年,布列茲被聘為哈佛大學客座教授,那時他年僅37年。布列茲在而立之年便確立了現代音樂大師的地位,在當今的音樂家中絕無僅有。

  布列茲的音樂創作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就越來越少,教學和會議活動越來越多,這些反而成了他的“專業”。布列茲的指揮藝術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他曾統代過世界最為知名的交響樂團,如維也納愛樂樂團、美國克利夫蘭管弦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近十個威名遠播的大樂團。可能是因為布列茲“心有旁鷺”,所以有人諷刺次他在樂創作方面的靈感已郎才盡,只有用指揮來彌補音樂他創作力的消失。1977年,布列茲索性停止了一切音樂活動,應時任法國總統的蓬皮杜的邀請,任職於法國新創立的以推廣現代藝術為宗旨的機構“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音樂音響研究所”,以確立和鞏固法國引領世界藝術的先鋒地位。

  蓬皮杜文化中心坐落於巴黎市政府的北面,巴黎中央菜市場舊址。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藍紅綠等顏色的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現代建築,藍色管道為排風機和電氣設施,紅色管道用於貨物運輸線,綠色管道是水處理系統。1969年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決定興建一座使現代造型、建築、城市規劃、電視電影、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融為一體的,現代化的“現代建築”,意在引領世界現代藝術的思潮。當蓬皮杜文化中心設計方案公布於眾時,巴黎立即掀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說“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好似一個沒有完工的“

  化工廠”。蓬皮杜文化中心設計方案與艾菲爾鐵塔、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初建時的狀況一樣,遭到了各方的異議。三十年大浪淘沙,現在看來,隨仍還有人持反對意見,但大多數人都已習以為常,並且把它當作巴黎現代建築和文化藝術的典範,成為巴黎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布列茲主持創建的“音樂與音響研究所”,不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的主樓內,而是建在旁邊經過改建的一棟古色古香的老式民居裡面。音樂與音響研究所的前面是一小廣場,名叫“斯特拉文斯基廣場”。廣場中間是一台充滿詼諧和浪漫情調的噴泉,噴泉里有模仿大象、小蝦、美人魚等造型的機械裝置,泉水從裝置裡面汩汩而出,溫馨而奇妙,那是遊人們的休閒場所,也是巴黎孩子們的天堂。蓬皮杜文化中心的“音樂與音響研究所”外表新舊結合,土洋雜處,內部卻非常具有現代氣息。研究所的樓層安排也很別致新穎,裡面樓梯、台階、扶手、台沿、各層辦公室所指的標識和門鈴也是設計得巧妙清新。室內的音響室、電腦工作室、錄音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