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一次小試牛刀。那時劉季剛入武關,帶著兩萬人要攻打秦兵,張良說不要打,秦兵還是很厲害的,派人燒五萬人吃的飯,再在山上布上疑兵,再派酈食其用重金收買秦將,秦將就歸降了,對劉季說,劉哥,我們動手吧,一起去打咸陽吧。劉季正要跟秦將同去,張良又說,不要去,秦將是降了,秦兵未必甘心喲,曾經天下無雙的秦兵,哪能那麼容易便跟著咱們一起攻打他們都城,不如趁其不備打上一回。劉季就這麼入了咸陽。

  第二次。在秦宮,樊噲力勸正在用下半身思考的劉季,劉季不聽,是張良勸下了。

  第三次。劉季先入關中,項羽要找劉季算帳啦,是張良用項伯的關係,搞定了這場危機,順便還讓劉季和項伯結了兒女親家,占了項羽一個現成便宜。鴻門宴,看上去是劉項之爭,其實是范張之爭,所不同的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而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在項羽看來,一個市井小混混,帶著一個長得像大姑娘似的年輕人當謀士,濟得什麼事?只有范增知道這兩個人的厲害。

  第四次,項羽封劉季到漢中,張良勸劉季把棧道燒掉,這樣章邯的兵進不來,項羽也對西邊放下了心,全力對付齊國的田榮。

  第五次,把關東之地許給韓信,英布,彭越三人,一個打運動戰,一個打游擊戰,還有一個打合圍戰,硬是把一個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玩死。

  第六次,酈食其建議立六國之後,張良勸下,理由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第七次,韓信拿下齊國後要求立假王,劉季馬上要翻臉,又是根據張良的建議,說做假王有啥意思,要做就做真王,讓韓信徹底倒向劉季,成為項羽的死敵。

  第八次,劉季追項羽到陽夏,韓信、彭越放了鴿子,被項羽大敗,又是張良的主意,把陳以東傅海,都給韓信,睢陽以北到谷城,都給彭越。兩人馬上發兵,會師垓下。

  第九次,天下平定,諸將沒來得及封的,天天坐在沙堆上議論,又是張良出主意,封了一個多次侮辱劉季的雍齒,安定了諸將之心。

  第十次,群臣都是東方人,想定都洛陽,又是張良力勸定都長安。

  第十一次,請了四個世外高人,站在太子劉盈身後,斷了劉季廢太子之心。

  第十二次,攻打代國,出奇計拿下馬邑。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如果沒有失傳,也未必不是另一場隆中對。

  所以張良被埋沒的,也許不僅僅是花樣的容貌。換到另一個時空,張子房可能就是諸葛亮,留侯就是武侯。以張良的眼光、見識、辦法和對人心的把握,內政、外爭,都不是太難的問題。

  但也許張良更喜歡這種埋沒,在他看來,“幸而時中”並不是謙虛,而是事實如此,畢竟人力有時而盡,再好的眼光,再多的辦法,與天道比起來,也是拙劣的,膚淺的。在張良看來,他無非就是順應天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罷了。黃老思想,對於陸賈來說,是一種治國理論,對張良來說,根本是一種人生實踐。

  同樣是失勢貴族,張良的出身顯然比韓信要好得多,韓信到處被人侮辱,飢一頓飽一頓,要不是遇到漂母,餓死都有可能。張良在韓亡的時候,家裡還有三百家僮,畢竟是五世相韓的人了。張良只是失勢,而韓信已經是破落戶了。

  所以秦滅六國的時候,張良應該歸於項梁一類,屬於六國舊貴族,他們最有亡秦的決心,至於劉季蕭何之類的平民,秦也好楚也好,不都一樣過日子嗎?

  張良家五世相韓,前後也有百年,眼看著大秦國怎樣把山東六國玩弄於股掌之上,看著韓國怎樣一天天地無力回天。韓亡之後,散盡家財,招募勇士伏擊秦皇,誤中副車,惹得天下戒嚴。也許在這時候,他就有人力有時而盡的感慨。天大的本領,對於這個世界,又算得了什麼呢?

  黃石公授書,也許是蛻變的開始。學禮淮陽,那是儒,東見倉海君,求力士,那是俠,黃石公授書,則是道。從此後,張良所做的一切,無非是順應天意,一旦你窺見天道的秘密,那這一切的榮枯興敗,也都無關緊要,不過如鳥去鳥來,花開花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有些事,是你無能為力的,那就不要去努力;有些人,是你改變不了的,那就不要去改變。

  所以劉季要立六國之後,張良勸下了,雖然韓國的復國,曾經是他年輕時燃燒的夢想,雖然一個韓王死於秦王政,另一個韓王死於楚霸王項羽,而輔佐韓王也曾經是他最大的心愿,但他還是勸下了,只因為六國之後不宜立,這個世界早不是六國貴族們的世界,這個世界屬於劉季、蕭何、樊噲這樣的布衣們。

  很多年後,當劉季離開人世時,那個清清秀秀的一介書生,那個長得像個美麗的女孩子的張良也老了,他正在辟穀。呂后對張良說,人生這麼短暫,何必這麼難為自己,連飯都不吃?但呂后又哪裡知道,對張良來說,辟穀未必是苦,或者還是樂呢,世間的饕餮盛宴,世外的服露餐霞,未嘗不是一樣一樣的。訪倉海君的是張良,從赤松子游的,還是張良,學禮淮陽的是張良,受書黃石公的,還是張良,少年負氣欲為韓王復仇的是張良,老年辟穀棄人間事的,還是張良。人這輩子,無非是一種經歷,追逐榮華富貴升官發財出人頭地,固是虛妄,但貪戀瞬間感官的歡樂,未嘗不是一種虛妄,禍與福相倚,苦與樂並在。與天道比起來,人世間那點得了失了的,又有誰能說得清,短暫的是人世,永恆的是天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