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休息療法的精髓之二就是步子要慢一點,所以第二條,一國兩制。
看漢初的地圖,常常有一種錯覺,大秦國統一之前的封建社會又回來啦,從燕地到齊地,到趙地,到楚地,有著大大小小許多個國家。這很讓六國的遺老們欣慰,不過千萬不要細看。
為嗎不要細看?因為這些個封建,其實是假的。為嗎是假的?因為這些個國,除了最高首腦叫國王,其他和西邊的那些個郡並沒有什麼區別,基層的組織仍然叫縣,並不是什麼卿啦大夫啦士啦之類的,連國王的丞相,都是中央委派的,除了這個國王能世襲外,其他全是有任期的官員,所以這些個國,倒更像高度自治的邦,而大漢國,也就像一個聯邦國家。
而且這些個封建,還是臨時性的,過渡性的。為什麼?
這個說來話長,話說當年有人給劉季出了個餿主意,你看看秦搞郡縣搞得亡國啦,所以你不如把六國的後人找來,再分封一下。這個主意夠餿,你當人家傻啊,如果秦搞郡縣搞得亡國,之前人家為什麼又搞郡縣搞得併吞六國呢?如果秦搞郡縣搞得亡國,大封六國之後的項哥哥為什麼又身死國破呢?所以這個餿主意很快就被點子張否決啦,但對封建情有獨鐘的還是不少,所以劉季立國之後,就搞了些異姓王,當然不是六國之後啦,你當人家傻啊,六國之後根基深厚,不是給自己找敵人麼,其實就是些功臣,像韓信啦,英布啦,一來是自己的部下,二來放到原來六國的領土上,也沒有多少六國沒落貴族或遺民依附。這就好比併購了幾家公司,自然不能把原來公司里元老一一歸位,自己只掛個總公司的名,多少要整理一番,空降些親信過去。
不過親信到底是親信,放在身邊是親信,到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還能叫親信?相隔幾千里,幾年沒聯繫,連老婆老公都未必靠得住,親信靠得住?所以還是交給兒子們最放心。結果是韓信英布之類沒多久就“被造反”啦,最後劉季的兒子們當了國王,然後還和大臣立了個誓,這個國王嘛,必須姓劉,如果哪天有不姓劉的當了國王,你們都可以打他。
基層的事情由縣令們罩著,國王的位置由孩子們當著,身邊還放個中央派過去的丞相,你說這還能叫封建嗎?
更有意思的是地理範圍。把漢初的封建地圖,和戰國末年的地圖擺到一起,會發現啥?還沒看出來?真笨。沒發現有驚人的吻合嗎?漢初那些實行郡縣的地方,大都是秦發動統一戰爭之前就拿下的地方,像關中啦,巴蜀啦,楚國西部啦,魏國西部啦,東周一帶啦,等等,而漢初實現假封建的地方,大都是秦併吞六國時才搞定的地方。這就等於說,以前就實行郡縣的,不必擔心,你們繼續實行郡縣,那些還不太習慣郡縣的,也不用擔心,你們不是要國王麼,我給你們一個國王,而且我保證,你們的封建制度,五十年不變。
所以漢帝國初年,其實是實行一國兩制。西邊,是單一制的郡縣制度,東邊,是聯邦制的半封建制度。到底哪個制度好,咱們可以比一比。
但世上有一句話叫假作真時真亦假,雖然是劉季的孩子們做國王,雖然下面還是縣令,雖然身邊是中央派去的丞相,但人家畢竟是國王哎,時間能改變一切,國王當得久了,難免由假封建變成真封建。如果說輕徭薄賦帶來了漢初的市場經濟大繁榮的話,那麼一國兩制,終於在劉季的孫子那一輩面臨最大的挑戰。
休息療法的精髓之三呢,就是管得要少一點。而這一點,終於在劉季之後,演變成了漢初七十年的道家政治。
53.黃老治國的時代
黃老不是老黃的尊稱,更不是小黃的將來時,而是黃帝加上老子。
黃帝,老子,一個名頭響噹噹,一個名字牛哄哄,加起來,既響噹噹又牛哄哄。黃帝老子啊,拽不拽,拉風不拉風,但縮寫起來,又非常低調,黃老,黃老,一個不起眼的退休老幹部。這非常符合黃老學說的形象,既自負又自謙,既高調又低調。說起來,連華夏民族的第一祖宗黃帝都是他們的代言人,說起來,連儒家第一人孔丘都是老子的學生,但你真要讓他們談治國理想,建國方略,他們又總是謙虛,說自己不行,這個治國嘛,我是不行的,你真要我治國,我無非就是裝裝糊塗,做做啞巴,像個泥偶木胎罷了。
而且和儒家不同,儒家謙虛,那是假謙虛,儒家會說:治國嘛,我也沒什麼能耐,無非是讓民風淳樸一點,官吏老成一點,老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而且懂得禮節,三年能達到小治,也就差不多啦。但道家的謙虛,那就是真謙虛:依我看,還是別治了,不治最好,越治越糟,不治才是治。
所以黃老學說一經宣傳,立刻風行稷下學宮,既高調又低調,既和寡又和眾,非常符合齊國小資們的小眾情結。小資麼就是這樣,他們一定要與正在流行的東西區別開,要不怎麼顯示自己的品味不俗呢?但又不能太區別開,不能區別到完全沒有人知道,一定要有一個臭味相投的圈子,否則又有誰能欣賞你的品味不俗呢?
黃老學說不僅趣味玄遠,而且人物神秘。如果說後世有個天字第一號的孔家店,那麼當年在稷下學宮也有個黃家店,或老家店,或黃老家店。與孔家店的靈魂人物是孔丘不一樣,黃老家店的靈魂人物並非黃帝與老子二人,黃帝只是個代言人,老子才是靈魂人物,而且這個靈魂人物究竟生於何時,死於何方,從何而來,向何而去,活了多久,長了多大,都是謎。哪裡像那個孔丘喲,往前數上幾代,往後數上幾代,都沒有任何神秘感可言。
看漢初的地圖,常常有一種錯覺,大秦國統一之前的封建社會又回來啦,從燕地到齊地,到趙地,到楚地,有著大大小小許多個國家。這很讓六國的遺老們欣慰,不過千萬不要細看。
為嗎不要細看?因為這些個封建,其實是假的。為嗎是假的?因為這些個國,除了最高首腦叫國王,其他和西邊的那些個郡並沒有什麼區別,基層的組織仍然叫縣,並不是什麼卿啦大夫啦士啦之類的,連國王的丞相,都是中央委派的,除了這個國王能世襲外,其他全是有任期的官員,所以這些個國,倒更像高度自治的邦,而大漢國,也就像一個聯邦國家。
而且這些個封建,還是臨時性的,過渡性的。為什麼?
這個說來話長,話說當年有人給劉季出了個餿主意,你看看秦搞郡縣搞得亡國啦,所以你不如把六國的後人找來,再分封一下。這個主意夠餿,你當人家傻啊,如果秦搞郡縣搞得亡國,之前人家為什麼又搞郡縣搞得併吞六國呢?如果秦搞郡縣搞得亡國,大封六國之後的項哥哥為什麼又身死國破呢?所以這個餿主意很快就被點子張否決啦,但對封建情有獨鐘的還是不少,所以劉季立國之後,就搞了些異姓王,當然不是六國之後啦,你當人家傻啊,六國之後根基深厚,不是給自己找敵人麼,其實就是些功臣,像韓信啦,英布啦,一來是自己的部下,二來放到原來六國的領土上,也沒有多少六國沒落貴族或遺民依附。這就好比併購了幾家公司,自然不能把原來公司里元老一一歸位,自己只掛個總公司的名,多少要整理一番,空降些親信過去。
不過親信到底是親信,放在身邊是親信,到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還能叫親信?相隔幾千里,幾年沒聯繫,連老婆老公都未必靠得住,親信靠得住?所以還是交給兒子們最放心。結果是韓信英布之類沒多久就“被造反”啦,最後劉季的兒子們當了國王,然後還和大臣立了個誓,這個國王嘛,必須姓劉,如果哪天有不姓劉的當了國王,你們都可以打他。
基層的事情由縣令們罩著,國王的位置由孩子們當著,身邊還放個中央派過去的丞相,你說這還能叫封建嗎?
更有意思的是地理範圍。把漢初的封建地圖,和戰國末年的地圖擺到一起,會發現啥?還沒看出來?真笨。沒發現有驚人的吻合嗎?漢初那些實行郡縣的地方,大都是秦發動統一戰爭之前就拿下的地方,像關中啦,巴蜀啦,楚國西部啦,魏國西部啦,東周一帶啦,等等,而漢初實現假封建的地方,大都是秦併吞六國時才搞定的地方。這就等於說,以前就實行郡縣的,不必擔心,你們繼續實行郡縣,那些還不太習慣郡縣的,也不用擔心,你們不是要國王麼,我給你們一個國王,而且我保證,你們的封建制度,五十年不變。
所以漢帝國初年,其實是實行一國兩制。西邊,是單一制的郡縣制度,東邊,是聯邦制的半封建制度。到底哪個制度好,咱們可以比一比。
但世上有一句話叫假作真時真亦假,雖然是劉季的孩子們做國王,雖然下面還是縣令,雖然身邊是中央派去的丞相,但人家畢竟是國王哎,時間能改變一切,國王當得久了,難免由假封建變成真封建。如果說輕徭薄賦帶來了漢初的市場經濟大繁榮的話,那麼一國兩制,終於在劉季的孫子那一輩面臨最大的挑戰。
休息療法的精髓之三呢,就是管得要少一點。而這一點,終於在劉季之後,演變成了漢初七十年的道家政治。
53.黃老治國的時代
黃老不是老黃的尊稱,更不是小黃的將來時,而是黃帝加上老子。
黃帝,老子,一個名頭響噹噹,一個名字牛哄哄,加起來,既響噹噹又牛哄哄。黃帝老子啊,拽不拽,拉風不拉風,但縮寫起來,又非常低調,黃老,黃老,一個不起眼的退休老幹部。這非常符合黃老學說的形象,既自負又自謙,既高調又低調。說起來,連華夏民族的第一祖宗黃帝都是他們的代言人,說起來,連儒家第一人孔丘都是老子的學生,但你真要讓他們談治國理想,建國方略,他們又總是謙虛,說自己不行,這個治國嘛,我是不行的,你真要我治國,我無非就是裝裝糊塗,做做啞巴,像個泥偶木胎罷了。
而且和儒家不同,儒家謙虛,那是假謙虛,儒家會說:治國嘛,我也沒什麼能耐,無非是讓民風淳樸一點,官吏老成一點,老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而且懂得禮節,三年能達到小治,也就差不多啦。但道家的謙虛,那就是真謙虛:依我看,還是別治了,不治最好,越治越糟,不治才是治。
所以黃老學說一經宣傳,立刻風行稷下學宮,既高調又低調,既和寡又和眾,非常符合齊國小資們的小眾情結。小資麼就是這樣,他們一定要與正在流行的東西區別開,要不怎麼顯示自己的品味不俗呢?但又不能太區別開,不能區別到完全沒有人知道,一定要有一個臭味相投的圈子,否則又有誰能欣賞你的品味不俗呢?
黃老學說不僅趣味玄遠,而且人物神秘。如果說後世有個天字第一號的孔家店,那麼當年在稷下學宮也有個黃家店,或老家店,或黃老家店。與孔家店的靈魂人物是孔丘不一樣,黃老家店的靈魂人物並非黃帝與老子二人,黃帝只是個代言人,老子才是靈魂人物,而且這個靈魂人物究竟生於何時,死於何方,從何而來,向何而去,活了多久,長了多大,都是謎。哪裡像那個孔丘喲,往前數上幾代,往後數上幾代,都沒有任何神秘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