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山濤在嵇康被殺害後又活了二十年,大概是當時名士中壽命最長的一位了。嵇康雖然給他寫了著名的絕交書,但臨終前卻對自己十歲的兒子嵇紹說:“只要山濤伯伯活著,你就不會成為孤兒!”果然,後來對嵇紹照顧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濤,等嵇紹長大後,由山濤出面推薦他入仕做官;
阮籍和嵇康的後代,完全不像他們的父親。阮籍的兒子阮渾,是一個極本分的官員,竟然平生沒有一次酒醉的記錄。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嵇紹,成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唯有嵇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
八
還有一件後事。
那曲《 廣陵散 》被嵇康臨終彈奏之後,淼不可尋。但後來據說在隋朝的宮廷中發現了曲譜,到唐朝又流落民間,宋高宗時代又收入宮廷,由明代朱元璋的兒子朱權編入《 神秘曲譜 》。近人根據《 神秘曲譜 》重新整理,於今還能聽到。然而,這難道真是嵇康在刑場高台上彈的那首曲子嗎?相隔的時間那麼長,所歷的朝代那麼多,時而宮廷時而民間,其中還有不少空白的時間段落,居然還能傳下來?而最本源的問題是,嵇康那天的彈奏,是如何進入隋朝宮廷的?
不管怎麼說,我不會去聆聽今人演奏的《 廣陵散 》。《 廣陵散 》到嵇康手上就結束了,就像阮籍和孫登在山谷里的玄妙長嘯,都是遙遠的絕響,我們追不回來了。
然而,為什麼這個時代、這批人物、這些絕響,老是讓我們割捨不下?我想,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為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誌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
在嵇康、阮籍去世之後的百年間,大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大詩人陶淵明相繼出現;二百年後,大文論家劉勰、鍾嶸也相繼誕生;如果把視野拓寬一點,這期間,化學家葛洪、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祖沖之、地理學家酈道元等大科學家也一一湧現。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幾乎都稱得上是開天闢地的巨匠。魏晉名士們的焦灼掙扎,開拓了中國知識分子自在而又自為的一方心靈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從這方心靈秘土中蓬勃地生長出來的。以後各個門類的千年傳代,也都與此有關。但是,當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後,當年精神開拓者們的奇異形象卻難以復見。嵇康、阮籍他們在後代眼中越來越顯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
有過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我想,時至今日,我們勉強能對他們說的親近話只有一句當代熟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重山間的田園
一
任何一個時代,文化都會分出很多層次,比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複雜得多。
你看,我們要衡量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遠不如對比他們在軍事上的輸贏方便,因為他們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別,很難找到統一的數位化標準。但是,如果與後來那批沉溺於清談、喝酒、吃藥、打鐵的“魏晉名士”比,他們兩個人的共性反倒顯現出來了。不妨設想一下,他們如果多活一些年月聽到了那些名士們的清談,一定完全聽不懂,寧肯回過頭來對著昔日疆場的對手眨眨眼、聳聳肩。這種情景就像當代兩位年邁的軍人,不管曾經舉著不同的旗幟對抗了多少年,今天一腳陷入孫兒們的搖滾樂天地,才發現真正的知音還是老哥兒倆。
然而,如果再放寬視野,引出另一個異類,那麼就會發現,連曹操、諸葛亮與魏晉名士之間也有共同之處了。例如,他們都名重一時,他們都意氣高揚,他們都喜歡扎堆……而我們要引出的異類正相反,鄙棄功名,追求無為,固守孤獨。
他,就是陶淵明。
於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這樣的重巒疊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遊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這三重文化人格,層層推進,逐一替代,構成了那個時期文化演進的深層原因。
其實,這種劃分也進入了寓言化的模式,因為幾乎每一個文化轉型期都會出現這幾種人格類型。
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因此,深刻意義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體人格史。
二
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樣。
正是這種不一樣,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素質。
一般說來,在我們中國,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這種文化人格,以金戈鐵馬為背景,以政治名義為號召,以萬民觀瞻為前提,以驚險故事為外形,總是特別具有可講述性和可鼓動性。正因為這樣,這種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眾的口味所改造,而民眾的口味又總是偏向於誇張化和漫畫化的。例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人物,劉、關、張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道義色彩而接近於聖,曹操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邪惡成分而接近於魔,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智謀成分而接近於仙(魯迅說“近於妖”),然後變成一種易讀易識的人格圖譜,傳之後世。
有趣的是,民眾的口味一旦形成就相當頑固。這種亂世群雄的漫畫化人格圖譜會長久延續,即便在群雄退場之後,仍然對其他人格類型保持著強大的排他性。中國每次社會轉型,總是很難帶動集體文化人格的相應推進,便與此有關。
中國民眾最感到陌生的,是遊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魏晉名士對於三國群雄,是一種反叛性的脫離。這種脫離,並不是敵對。敵對看似勢不兩立,其實大多發生在同一個“語法系統”之內,就像同一盤棋中的黑白兩方。魏晉名士則完全離開了棋盤,他們雖然離三國故事的時間很近,但對那裡的血火情仇已經毫無興趣。開始,他們是迫於當時司馬氏殘酷的專制極權採取“佯謬”的方式來自保,但是這種“佯謬”一旦開始就進入了自己的邏輯。不再去問社會功利,不再去問世俗目光,不再去問禮教規範,不再去問文壇褒貶。如此幾度不問,等於是幾度隔離,他們在寧靜和孤獨中發現了獨立精神活動的快感。
從此開始,他們在玄談和奇行中,連向民眾作解釋的過程也捨棄了。只求幽虛飄逸,不怕驚世駭俗,沉浮於一種自享自足的遊戲狀態。這種思維方式,很像二十世紀德國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在布萊希特看來,人們對社會事態和世俗心態的過度關注,是深思的障礙,哲學的墳墓。因此,必須追求故意的間離、阻斷和陌生化。
我發覺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學術界,對於魏晉名士的評價也往往包含著很大的誤解。例如,肯定他們的,大多著眼於他們“對嚴酷社會環境的側面反抗”。其實,他們注重的是精神主體,對社會環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會用權謀思維來選擇正面反抗還是側面反抗。否定他們的,總是說他們“清談誤國”。其實,精神文化領域的最高標準永遠不應該是實用主義,這些文人的談論雖然無助於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卻把中國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雲路。一種大文化,不能永遠匍匐在“立竿見影”的泥土上。
阮籍和嵇康的後代,完全不像他們的父親。阮籍的兒子阮渾,是一個極本分的官員,竟然平生沒有一次酒醉的記錄。被山濤推薦而做官的嵇紹,成了一個為皇帝忠誠保駕的馴臣,有一次晉惠帝兵敗被困,文武百官紛紛逃散,唯有嵇紹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
八
還有一件後事。
那曲《 廣陵散 》被嵇康臨終彈奏之後,淼不可尋。但後來據說在隋朝的宮廷中發現了曲譜,到唐朝又流落民間,宋高宗時代又收入宮廷,由明代朱元璋的兒子朱權編入《 神秘曲譜 》。近人根據《 神秘曲譜 》重新整理,於今還能聽到。然而,這難道真是嵇康在刑場高台上彈的那首曲子嗎?相隔的時間那麼長,所歷的朝代那麼多,時而宮廷時而民間,其中還有不少空白的時間段落,居然還能傳下來?而最本源的問題是,嵇康那天的彈奏,是如何進入隋朝宮廷的?
不管怎麼說,我不會去聆聽今人演奏的《 廣陵散 》。《 廣陵散 》到嵇康手上就結束了,就像阮籍和孫登在山谷里的玄妙長嘯,都是遙遠的絕響,我們追不回來了。
然而,為什麼這個時代、這批人物、這些絕響,老是讓我們割捨不下?我想,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為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誌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
在嵇康、阮籍去世之後的百年間,大書法家王羲之、大畫家顧愷之、大詩人陶淵明相繼出現;二百年後,大文論家劉勰、鍾嶸也相繼誕生;如果把視野拓寬一點,這期間,化學家葛洪、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祖沖之、地理學家酈道元等大科學家也一一湧現。這些人,在各自的領域幾乎都稱得上是開天闢地的巨匠。魏晉名士們的焦灼掙扎,開拓了中國知識分子自在而又自為的一方心靈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從這方心靈秘土中蓬勃地生長出來的。以後各個門類的千年傳代,也都與此有關。但是,當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後,當年精神開拓者們的奇異形象卻難以復見。嵇康、阮籍他們在後代眼中越來越顯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
有過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我想,時至今日,我們勉強能對他們說的親近話只有一句當代熟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重山間的田園
一
任何一個時代,文化都會分出很多層次,比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複雜得多。
你看,我們要衡量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遠不如對比他們在軍事上的輸贏方便,因為他們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別,很難找到統一的數位化標準。但是,如果與後來那批沉溺於清談、喝酒、吃藥、打鐵的“魏晉名士”比,他們兩個人的共性反倒顯現出來了。不妨設想一下,他們如果多活一些年月聽到了那些名士們的清談,一定完全聽不懂,寧肯回過頭來對著昔日疆場的對手眨眨眼、聳聳肩。這種情景就像當代兩位年邁的軍人,不管曾經舉著不同的旗幟對抗了多少年,今天一腳陷入孫兒們的搖滾樂天地,才發現真正的知音還是老哥兒倆。
然而,如果再放寬視野,引出另一個異類,那麼就會發現,連曹操、諸葛亮與魏晉名士之間也有共同之處了。例如,他們都名重一時,他們都意氣高揚,他們都喜歡扎堆……而我們要引出的異類正相反,鄙棄功名,追求無為,固守孤獨。
他,就是陶淵明。
於是,我們眼前出現了這樣的重巒疊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遊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這三重文化人格,層層推進,逐一替代,構成了那個時期文化演進的深層原因。
其實,這種劃分也進入了寓言化的模式,因為幾乎每一個文化轉型期都會出現這幾種人格類型。
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因此,深刻意義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體人格史。
二
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會上被接受的程度很不一樣。
正是這種不一樣,決定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素質。
一般說來,在我們中國,最容易接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這種文化人格,以金戈鐵馬為背景,以政治名義為號召,以萬民觀瞻為前提,以驚險故事為外形,總是特別具有可講述性和可鼓動性。正因為這樣,這種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眾的口味所改造,而民眾的口味又總是偏向於誇張化和漫畫化的。例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人物,劉、關、張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道義色彩而接近於聖,曹操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邪惡成分而接近於魔,諸葛亮的人格大抵被誇張了其間的智謀成分而接近於仙(魯迅說“近於妖”),然後變成一種易讀易識的人格圖譜,傳之後世。
有趣的是,民眾的口味一旦形成就相當頑固。這種亂世群雄的漫畫化人格圖譜會長久延續,即便在群雄退場之後,仍然對其他人格類型保持著強大的排他性。中國每次社會轉型,總是很難帶動集體文化人格的相應推進,便與此有關。
中國民眾最感到陌生的,是遊戲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魏晉名士對於三國群雄,是一種反叛性的脫離。這種脫離,並不是敵對。敵對看似勢不兩立,其實大多發生在同一個“語法系統”之內,就像同一盤棋中的黑白兩方。魏晉名士則完全離開了棋盤,他們雖然離三國故事的時間很近,但對那裡的血火情仇已經毫無興趣。開始,他們是迫於當時司馬氏殘酷的專制極權採取“佯謬”的方式來自保,但是這種“佯謬”一旦開始就進入了自己的邏輯。不再去問社會功利,不再去問世俗目光,不再去問禮教規範,不再去問文壇褒貶。如此幾度不問,等於是幾度隔離,他們在寧靜和孤獨中發現了獨立精神活動的快感。
從此開始,他們在玄談和奇行中,連向民眾作解釋的過程也捨棄了。只求幽虛飄逸,不怕驚世駭俗,沉浮於一種自享自足的遊戲狀態。這種思維方式,很像二十世紀德國布萊希特提倡的“間離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在布萊希特看來,人們對社會事態和世俗心態的過度關注,是深思的障礙,哲學的墳墓。因此,必須追求故意的間離、阻斷和陌生化。
我發覺即使是今天的文化學術界,對於魏晉名士的評價也往往包含著很大的誤解。例如,肯定他們的,大多著眼於他們“對嚴酷社會環境的側面反抗”。其實,他們注重的是精神主體,對社會環境真的不太在意,更不會用權謀思維來選擇正面反抗還是側面反抗。否定他們的,總是說他們“清談誤國”。其實,精神文化領域的最高標準永遠不應該是實用主義,這些文人的談論雖然無助於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卻把中國文化的形而上部位打通了,就像打通了仙窟雲路。一種大文化,不能永遠匍匐在“立竿見影”的泥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