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要讀他筆下的《 史記 》,首先要讀他腳下的路程。

  路程,既衡量著文化體質,又衡量著文化責任。

  司馬遷是二十歲開始漫遊的,那一年應該是公元前一一五年。這裡出現了一個學術爭議,他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對此過去一直有不同看法,到了近代,大學者王國維和梁啓超都主張他出生在公元前一四五年,至今沿用。但也有現代研究者如李長之、趙光賢等認為應該延後十年,即公元前一三五年。我仔細比照了各種考證,決定放棄王國維、梁啓超的定論,贊成後一種意見。

  二十歲開始的那次漫遊,到了哪些地方?為了讀者方便,我且用現在的地名加以整理排列——

  從西安出發,經陝西丹鳳,河南南陽,湖北江陵,到湖南長沙,再北行訪屈原自沉的汨羅江。

  然後,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寧遠訪九嶷山。再經沅江,至長江向東,到江西九江,登廬山。再順長江東行,到浙江紹興,探禹穴。

  由浙江到江蘇蘇州,看五湖,再渡江到江蘇淮陰,訪韓信故地。然後北赴山東,到曲阜,恭敬參觀孔子遺蹟。又到臨淄訪齊國都城,到鄒城訪鄒澤山,再南行到滕州參觀孟嘗君封地。

  繼續南行,到江蘇徐州、沛縣、豐縣,以及安徽宿州,拜訪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相爭的諸多故地。這些地方收穫最大、感受最深,卻因為處處貧困,路途不靖,時時受阻,步履維艱。

  擺脫困境後,行至河南淮陽,訪春申君故地。再到河南開封,訪戰國時期魏國首都,然後返回長安。

  這次漫遊,大約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算是快的。我們可以想像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男子疾步行走在歷史遺蹟間的神情。他用青春的體力追趕著祖先的腳步,根本不把任何艱苦放在眼裡。尤其在楚、漢相爭的故地,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卻也因為心在古代而興致勃勃。從後來他的全部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在貧瘠的大地上汲取的,是萬丈豪氣、千里雄風。

  這是漢武帝的時代,剽悍強壯是整個民族的時尚。這位從一出生就聽到了黃河驚濤的青年學者,幾乎是以無敵劍客的心態來完成這次文化考察的。從他的速度、步履和興奮狀態,也可推斷他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感悟。

  這次漫遊之後,他得到了一個很低的官職——郎中,需要侍從漢武帝出巡了。雖然有時只不過為皇帝做做守衛,侍候車駕,但畢竟也算靠近皇帝了,在別人看起來相當光彩。而司馬遷高興的,是可以借著侍從的名義繼續出行。後來,朝廷為了安頓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曾派他這樣身強力壯的年輕小官出使,他就走得更遠了。

  因此,我們需要繼續排列他的行程。

  二十三歲至二十四歲,他侍從漢武帝出巡,到了陝西鳳翔,山西夏縣、萬榮,河南滎陽、洛陽,陝西隴縣,甘肅清水,寧夏固原,回陝西淳化甘泉山。

  二十五歲,他出使四川、雲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二十六歲,他剛剛出使西南回來,又侍從漢武帝出巡山東泰山、河北昌黎、河北盧龍、內蒙古五原。二十七歲,又到了山東萊州,河南濮陽。

  二十八歲,他升任太史令,侍從漢武帝到陝西鳳翔,寧夏固原,河北涿州,河北蔚縣,湖南寧遠,安徽潛山,湖北黃梅,安徽樅陽,山東膠南,又到泰山。

  我在排列司馬遷青年時代的這些旅行路線時,一邊查閱著古今地名表,一邊在地圖上畫來畫去,終於不得不驚嘆,他實在是幾乎走遍了當時能夠抵達的一切地方。那個時期,由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勵精圖治,各地的經濟狀況和社會面貌都有很大進展,司馬遷的一路觀感大致不錯,當然,也看到了大量他後來在《 史記 》里嚴厲批評的各種問題。

  這是漢武帝的土地和司馬遷的目光相遇,兩邊都隱含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偉岸。只要是漢武帝的土地,任何智者見了都會振奮,何況是司馬遷的目光;只要是司馬遷的目光,任何圖景都會變得深遠遼闊,何況是漢武帝的土地。

  司馬遷已經開始著述,同時他還忙著掌管和革新天文曆法。漢武帝則忙著開拓西北疆土,並不斷與匈奴征戰,整個朝廷都被山呼海嘯般的馬蹄聲所席捲。

  就在這樣的氣氛中,司馬遷跨進了他的極不吉利的三十七歲,也就是天漢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

  四

  終於要說說那個很不想說的事件了。

  別人已經說過很多遍。我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說,儘量簡短一點。

  這是一個在英雄的年代發生的悲慘故事。

  匈奴無疑是漢朝最大的威脅,彼此戰戰和和,難有信任。英氣勃勃的漢武帝當政後,對過去一次次讓漢家女兒外嫁匈奴來乞和的政策深感屈辱,接連向匈奴出兵而頻頻獲勝,並在戰爭中讓大家看到了傑出的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匈奴表面上變得馴順,卻又不斷製造麻煩,漢武帝怎麼能夠容忍?便派將軍李廣利帶領大隊騎兵征討匈奴。這時又站出來一位叫李陵的將軍,歷史名將李廣的孫子,他聲言只需五千步兵就能戰勝匈奴,獲得了漢武帝的准許。李陵出戰後一次次以少勝多,戰果纍纍,但最後遇到包圍,寡不敵眾,無奈投降。

  漢武帝召集官員討論此事,大家都落井下石,責斥李陵。問及司馬遷時,他認為李陵已經以遠超自己兵力的戰功,擊敗了敵人,只是身陷絕境才作出此番選擇。憑著他歷來的人品操守,相信很快就會回來報效漢廷。

  漢武帝一聽就憤怒,認為司馬遷不僅為叛將辯護,而且還間接地影射了李廣利的主力部隊不得力,因此下令處死司馬遷。

  為什麼不能影射李廣利的主力部隊?因為李廣利的妹妹是漢武帝最寵愛的李夫人。李夫人英年早逝,臨終前托漢武帝好生照顧哥哥。漢武帝出於對李夫人的思念,也就以極度的敏感保護著李廣利。這一切,都是司馬遷在回答漢武帝回話時想不到的。

  說是處死,但沒有立即執行。當時的法律有規定,死刑也還有救,第一種辦法是以五十萬錢贖身,第二種辦法是以“腐刑”代替死刑。

  司馬遷家庭貧困,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來。他官職太低,得不到權勢人物的疏通。以前的朋友們,到這時都躲得遠遠的,生怕惹著了自己什麼。連親戚們也都裝得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這回事一樣,誰也不願意湊一點錢來救命。這時候,司馬遷只好“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中”。

  司馬遷在監獄裡靜靜地等了一陣,也像是什麼也沒有等。他很明白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只有兩項了:死,或者接受“腐刑”。

  死是最簡單、最自然的。在那個瀰漫著開疆拓土之勢、征戰殺伐之氣的時代,人們對死亡看得比較隨便。司馬遷過去侍從漢武帝出巡時,常常看到當時的大官由於沒有做好迎駕的準備而自殺,就像懊喪地打一下自己的頭一樣簡單,周圍的官員也不以為意,例如當時河東太守和隴西太守都是這樣死的。這次李陵投降的消息傳來,不久前報告李陵戰功的官員也自殺了。據統計,在李陵事件前二十餘年,漢武帝所用的五位丞相中,有四位屬於非自然死亡。因此,人們都預料司馬遷必定會選擇痛快一死,而沒有想到他會選擇腐刑,承受著奇恥大辱活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