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這天晚上,老聃先生他們在一個名叫桑園的村子暫時住下,並且向村人們講了道。這桑園村,有一片幾里見方的大桑林。這時大桑樹都已落葉,全部成了光禿禿的桑杈。如果要在春夏之交,蠶結新繭之時,桑葉們肥綠得才叫過勁呢。人說秦人勤勞,男耕女織,秦地多桑,可真不假。可惜啊!“秦桑低綠枝”的美好時令已經過去了。
三天之後,老聃他們離開桑園,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節,蕭條,寒涼。干黃的原野上,這兒,那兒,稀稀落落地站立著幾個蒼灰的村莊。他們一邊行進,一邊將人的腳印、牛的蹄印灑在身後。他們默默地走著,將希望播種在干黃的原野,期望來年這裡能夠生出嫩芽,長出枝葉,開出悅目之花,結出豐美之果。
農曆十二月初,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槐里(今陝西興平縣東南四十公里處)的地方。這槐里,當時是個小村。一片亂著灰枝的槐林,映著十幾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顯得很不景氣。
村西有一座壑深澗陡高峻奇異的山峰(正因為這座山高,才致使經幾千年風化消蝕,這裡迄今尚且有山),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藍青色的群峰,簇擁著一個頂端略平的大峰。大峰頂上,松青柏翠,紫竹留雲。在這深重的綠色擁抱之中,一樹樹紅梅和黃梅正在冒著嚴寒怒放盛開。遠遠望去,賽艷霞,似嫣火,動心迷眼,無比的美麗。在這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隱隱約約地露出屋角。那懸崖峭壁之上掛著幾條好幾丈長的青白色的冰條。在那個最高的峰頂之上,有幾株又小又矮擰進子老松,姿式古怪,秀美奇絕。如若是在春夏,這裡更值一觀。綠茵遍山,繁花滿峰。候鳥啁啾,白鶴頂紅。“玉帶”纏山腰,清泉敲銀鈴。氣候宜人堪留住,別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頂的時候就連聲稱讚說:“美哉,美哉!能在這裡住上幾日,死亦足矣!”
下山之後,老聃先生他們走進槐里村莊。進了村,他們的第一要緊之事還是傳道。當時傳道,在秦國更是新鮮之事。人們聽說村上來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騎著青牛的傳道士,倍感新奇,競相傳信。當老聃先生剛在村頭大槐樹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時候,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動的全都來了。連村上的唯一富戶,輕易沒偎過群眾場合的趙先生也來了。
在當時,這槐里村是個異常窮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過著糠菜半年糧忍飢挨餓的生活。有幾家窮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說是一年四季鍋底朝天,也是連糠菜都難吃上的。其中有個叫大黑的,是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這男人,中年喪妻,一個人領著三個象紅蟲一般的小孩過日子。他本人患了個無法醫治的疾病,長期病臥在床,半拉身子已經死了。三個孩子衣不遮體,一個個面黃肌瘦,臉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這家吃一嘴,到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這樣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著。只有趙先生是這村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富家。他家裡吃不完,用不盡,日子過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糧食,即使是遇上災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顯然的要比別家都好得多。他家裡人口不多,良田不少。除了林園,還有一處山林,山林上還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邊那座小山上的石頭屋子就是歸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時去觀山景時所住的。這趙先生本名趙弼襄,自稱趙先生,是個五十多歲,而又有點學問的人。他滿臉細紋,精神炯炯,三縷鬍鬚,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個最大的嗜好,那就是愛觀天象,喜歡鑽研學問和探討預測人間禍福之事。他雖有學問,但是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誰招了他家一棵樹苗或一棵莊稼,他都要大罵一場。他家的東西再多,別人別想沾一點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發要飯的。因而,村上人寧願窮死,也不去挨他一點東西的。
趙先生坐在人圈外邊的厚蒲團上,眯縫著眼,用手指拈著清秀的鬍鬚,側耳傾聽著老聃的傳道演講。“這傳道士長那模樣,還真有個風度呢。”他心裡說。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語言講了他認為確實存在著的宇宙的本體——道體的形狀;講了在道的作用下萬物的創生;講了應道之特性所產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幾種規律;講了道和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恆性,說明這“道德”二字是萬古不磨的,萬萬古也不會磨滅的東西。在場的人們聽了,無不感到心悅誠服,歡欣鼓舞。“這是個有大學問的人,可真不簡單。”趙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學問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極有說服力的語言,運用道的反律對《道德經》上的一些語句進行摘論,運用實例,進行了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講述。“我論述的這些雅語原句是來自一個人寫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來個通俗的解說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當他以極為深厚的感情,極為通俗生動的言詞和事例將以上《道德經》摘句解釋完了的時候,趙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夢徹醒了。他很受震動,也異常感動,“沒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間哲理了。這老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實意地佩服了,真真實實地心悅誠服了。
三天之後,老聃他們離開桑園,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秋、冬之交的季節,蕭條,寒涼。干黃的原野上,這兒,那兒,稀稀落落地站立著幾個蒼灰的村莊。他們一邊行進,一邊將人的腳印、牛的蹄印灑在身後。他們默默地走著,將希望播種在干黃的原野,期望來年這裡能夠生出嫩芽,長出枝葉,開出悅目之花,結出豐美之果。
農曆十二月初,他們來到一個名叫槐里(今陝西興平縣東南四十公里處)的地方。這槐里,當時是個小村。一片亂著灰枝的槐林,映著十幾家人家的灰屋,冷冷落落,顯得很不景氣。
村西有一座壑深澗陡高峻奇異的山峰(正因為這座山高,才致使經幾千年風化消蝕,這裡迄今尚且有山),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美境之一。藍青色的群峰,簇擁著一個頂端略平的大峰。大峰頂上,松青柏翠,紫竹留雲。在這深重的綠色擁抱之中,一樹樹紅梅和黃梅正在冒著嚴寒怒放盛開。遠遠望去,賽艷霞,似嫣火,動心迷眼,無比的美麗。在這松遮梅映之中,有一所石砌的房舍隱隱約約地露出屋角。那懸崖峭壁之上掛著幾條好幾丈長的青白色的冰條。在那個最高的峰頂之上,有幾株又小又矮擰進子老松,姿式古怪,秀美奇絕。如若是在春夏,這裡更值一觀。綠茵遍山,繁花滿峰。候鳥啁啾,白鶴頂紅。“玉帶”纏山腰,清泉敲銀鈴。氣候宜人堪留住,別有一趣幽幽情。
老聃先生一登上大峰之頂的時候就連聲稱讚說:“美哉,美哉!能在這裡住上幾日,死亦足矣!”
下山之後,老聃先生他們走進槐里村莊。進了村,他們的第一要緊之事還是傳道。當時傳道,在秦國更是新鮮之事。人們聽說村上來了一位白胡大仙一般的騎著青牛的傳道士,倍感新奇,競相傳信。當老聃先生剛在村頭大槐樹下的麻扎子上坐好的時候,村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是能走動的全都來了。連村上的唯一富戶,輕易沒偎過群眾場合的趙先生也來了。
在當時,這槐里村是個異常窮苦的村子。村上人大多是過著糠菜半年糧忍飢挨餓的生活。有幾家窮苦得最很的人家,不說是一年四季鍋底朝天,也是連糠菜都難吃上的。其中有個叫大黑的,是個四十多歲的男人。這男人,中年喪妻,一個人領著三個象紅蟲一般的小孩過日子。他本人患了個無法醫治的疾病,長期病臥在床,半拉身子已經死了。三個孩子衣不遮體,一個個面黃肌瘦,臉抹得象小灰鬼一般,常常是到這家吃一嘴,到那家吃一嘴。一家人就這樣活不能活、死不能死的苦熬著。只有趙先生是這村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富家。他家裡吃不完,用不盡,日子過得十分富裕。他家存的糧食,即使是遇上災荒,十年不收,也吃不完。他家的房子顯然的要比別家都好得多。他家裡人口不多,良田不少。除了林園,還有一處山林,山林上還有一所石砌的房屋。——村西邊那座小山上的石頭屋子就是歸他所有的,那是他有時去觀山景時所住的。這趙先生本名趙弼襄,自稱趙先生,是個五十多歲,而又有點學問的人。他滿臉細紋,精神炯炯,三縷鬍鬚,修剪得十分清秀。他有個最大的嗜好,那就是愛觀天象,喜歡鑽研學問和探討預測人間禍福之事。他雖有學問,但是為富不仁。村上人如果誰招了他家一棵樹苗或一棵莊稼,他都要大罵一場。他家的東西再多,別人別想沾一點福。好酒好菜吃不了,也不打發要飯的。因而,村上人寧願窮死,也不去挨他一點東西的。
趙先生坐在人圈外邊的厚蒲團上,眯縫著眼,用手指拈著清秀的鬍鬚,側耳傾聽著老聃的傳道演講。“這傳道士長那模樣,還真有個風度呢。”他心裡說。
老聃先生用通俗的語言講了他認為確實存在著的宇宙的本體——道體的形狀;講了在道的作用下萬物的創生;講了應道之特性所產生的人德以及道的幾種規律;講了道和德的上合天理、下合人情以及它的永恆性,說明這“道德”二字是萬古不磨的,萬萬古也不會磨滅的東西。在場的人們聽了,無不感到心悅誠服,歡欣鼓舞。“這是個有大學問的人,可真不簡單。”趙弼襄先生也被他的學問折服了。
接下去,他以極有說服力的語言,運用道的反律對《道德經》上的一些語句進行摘論,運用實例,進行了生動形象、活潑有趣的講述。“我論述的這些雅語原句是來自一個人寫下的五千言著文,所以不來個通俗的解說是不懂的。”“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孰能以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死而不亡者壽。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當他以極為深厚的感情,極為通俗生動的言詞和事例將以上《道德經》摘句解釋完了的時候,趙弼襄先生一下子明白了,完完全全的象是大夢徹醒了。他很受震動,也異常感動,“沒想到我活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我才算是悟透人間哲理了。這老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真心實意地佩服了,真真實實地心悅誠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