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煩惱和憂慮也都各不相同。就算是同一個人,當他處於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憂慮。因此,女士們要想讓自己能夠應對一切憂慮,那麼就必須想辦法從根本上認清憂慮的本質,從而戰勝憂慮。
要想對抗憂慮首先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女士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要將這一點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呢?道理很簡單,如果你連事實的真相都搞不清楚的話,怎麼可能會想出解決問題的明智方法?找不到事實的真相,就等於是在混亂中摸索,毫無意義。
不過,對這一方法的認識並不是來源於我,而是哥倫比亞已故的教授哈勃特·赫基斯研究出來的。這位教授曾經幫助二十多萬學生擺脫了憂慮的困擾。他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憂慮差不多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做決定而產生的。在我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他對我說:“戴爾,你知道嗎?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就是混亂。打個比方,比如我有一個問題必須在下周二以前解決,那麼,在到達規定時間以前,我是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任何決定的。在那段時間裡,我所能做的只有集中全力去搜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一切事情。那時我不會被憂慮所困擾,因為我只是想著怎麼做才能收集到更多的資料。如果在周二之前,我已經搞清了所有的事實,那麼我就不會憂慮了,因為問題已經解決了。相反,如果我還沒有弄清楚事實真相,那麼恐怕我就要開始失眠、發愁了。”
我點了點頭,問赫基斯教授,這種做法是否可以讓人們完全免受憂慮的侵襲。赫基斯教授也點了點頭,說:“是的,老實說,我現在真的一點也不擔憂。因為我發現,如果我們都能夠以一種客觀的、超然的態度去發現事實的話,那麼困擾我們的憂慮就一定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的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而,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卻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往往不願意多思考,只想通過各種投機取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即使他們真的去思考了,卻往往也只是沿著思維的慣性尋找那些已經知曉了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所尋找的東西都必須符合一個標準:就是與我們的想法相同,符合我們對事物的偏見。安德烈·馬若斯曾經指出:“凡是那些和我們個人願望相符合的東西,我們就會把它看成是真理。如果不符合,那麼就一定會招來我們的憤怒和不滿。”
這就是導致錯誤認知的原因,怪不得我們總是很難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腦子裡認定了1加1等於3的話,那麼恐怕你連一個會做數學題的小學生都不如。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都一直堅信1加1就是等於3,或者是等於300。結果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日子都弄得很不好過。
女士們,你們現在是不是覺得應該馬上著手解決自己的那些問題了呢?的確,不要再遲疑了。我們應該把思想中的感情因素排除出去,就如赫基斯教授所說得那樣,以一種客觀的、超然的態度去認清事情的真相。
☆、認清憂慮本質,對抗憂慮情緒(2)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對於陷入憂慮的人來說,做到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那時候我們的情緒往往很激動,難以平靜下來。不過,我在赫基斯的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研究,發現了兩個可以幫助女士們認清事實的方法。
客觀地認清事實的方法
不妨把自己假設為旁觀的第三者,以別人的身份來搜集事實真相。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讓自己保持客觀、超然的心態了,同時也有助於女士們克制自己的情緒。
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對方律師的身份,然後再去尋找導致憂慮的原因。也就是說,你在搜集事實的時候也要搜集那些對你不利的、和你希望相違背的,或者是那些你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接著,你再把正反兩方面的事實都列舉出來,這時你便會發現,真相就在這一正一反之間。
上面就是我要說的弄清事實。的確,如果你不能清楚事情的真相的話,那麼就算你是科學家、偉人,美國最高法院也不會做出什麼明智的決定。發明家愛迪生就十分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人們在整理他所留下的2500個筆記本時發現,本子裡面記滿了他曾經面臨的各種問題。
是不是把所有的事實都搞清楚就能徹底認清憂慮了呢?不,女士們,這還不夠。接下來我們就要把搜集過來的事實進行有效分析。
我曾經也遭受過憂慮的折磨,因此自己也總結出了一套分析事情的好辦法。我總是先把所有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再逐一進行分析,這時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我自認為這個方法不錯,因為如果我們把事實都寫到了紙上,就能夠很快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像查爾斯·凱德里說的:“如果你能把問題講清楚,那麼這個問題你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如果女士們還是不相信我的話,那麼就請看看下面這個故事。雖然故事有點長,但是我希望你能耐心把它看完,因為這將會對你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艾麗女士是美國商界少有的女性“領袖”,如今她已經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她曾經在上海做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就在日本轟炸珍珠港以後,他們派兵侵占上海。一個所謂“軍方清算員”的人闖進了艾麗的辦公室,他是一名海軍軍官。這位清算員要求艾麗配合他的工作,把他們公司的財產清算一下。在那種情況下,艾麗只有合作,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不過,艾麗在清算財產的時候故意漏掉了75萬美元,因為那些錢是香港分公司的,和在上海的這家分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儘管如此,她還是十分擔心,因為如果這件事被日本人發現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不幸的是,艾麗的隱瞞最終還是被發現了。當時艾麗沒有在辦公室,可他的會計主任在那裡。主任告訴她,那個日本軍官大發雷霆,說她是個十足的騙子,侮辱了大日本皇軍。艾麗心中十分清楚,自己一定會被他們抓進那個被稱為“人間地獄”的憲兵隊。日本的憲兵隊就相當於德國的蓋世太保,是一家秘密警察機構。很多人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意到那裡去。很多美國人也被抓進去過,但在那裡忍受了十幾天的酷刑之後,就死在裡面了。
艾麗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星期天的下午,也就是說她還有一下午的時間來做準備。於是,她坐在打字機前,打下了這樣兩個問題:第一,我到底在擔心什麼?第二,我該怎麼辦?以前,艾麗總是習慣把問題打出來,然後在心裡默默思考問題的答案。不過這次,她決定把答案也打出來,因為這樣可以使她的思路更加清晰。於是,紙上出現了這樣的字樣:
1.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一直都在擔心自己被關進憲兵隊。
2.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比較棘手,於是她花了很長時間來思考答案。最後,艾麗想出了四種方案。
(1)和日本軍官解釋。這顯然不行,因為她根本不懂日語。如果找個翻譯來,那麼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把那個軍官惹火了。
要想對抗憂慮首先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女士們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要將這一點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呢?道理很簡單,如果你連事實的真相都搞不清楚的話,怎麼可能會想出解決問題的明智方法?找不到事實的真相,就等於是在混亂中摸索,毫無意義。
不過,對這一方法的認識並不是來源於我,而是哥倫比亞已故的教授哈勃特·赫基斯研究出來的。這位教授曾經幫助二十多萬學生擺脫了憂慮的困擾。他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憂慮差不多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做決定而產生的。在我和他聊天的過程中,他對我說:“戴爾,你知道嗎?產生憂慮的主要原因就是混亂。打個比方,比如我有一個問題必須在下周二以前解決,那麼,在到達規定時間以前,我是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任何決定的。在那段時間裡,我所能做的只有集中全力去搜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一切事情。那時我不會被憂慮所困擾,因為我只是想著怎麼做才能收集到更多的資料。如果在周二之前,我已經搞清了所有的事實,那麼我就不會憂慮了,因為問題已經解決了。相反,如果我還沒有弄清楚事實真相,那麼恐怕我就要開始失眠、發愁了。”
我點了點頭,問赫基斯教授,這種做法是否可以讓人們完全免受憂慮的侵襲。赫基斯教授也點了點頭,說:“是的,老實說,我現在真的一點也不擔憂。因為我發現,如果我們都能夠以一種客觀的、超然的態度去發現事實的話,那麼困擾我們的憂慮就一定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的確,這是一個好辦法。然而,大多數人遇到這種情況卻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往往不願意多思考,只想通過各種投機取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即使他們真的去思考了,卻往往也只是沿著思維的慣性尋找那些已經知曉了的事情,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我們所尋找的東西都必須符合一個標準:就是與我們的想法相同,符合我們對事物的偏見。安德烈·馬若斯曾經指出:“凡是那些和我們個人願望相符合的東西,我們就會把它看成是真理。如果不符合,那麼就一定會招來我們的憤怒和不滿。”
這就是導致錯誤認知的原因,怪不得我們總是很難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在腦子裡認定了1加1等於3的話,那麼恐怕你連一個會做數學題的小學生都不如。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都一直堅信1加1就是等於3,或者是等於300。結果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日子都弄得很不好過。
女士們,你們現在是不是覺得應該馬上著手解決自己的那些問題了呢?的確,不要再遲疑了。我們應該把思想中的感情因素排除出去,就如赫基斯教授所說得那樣,以一種客觀的、超然的態度去認清事情的真相。
☆、認清憂慮本質,對抗憂慮情緒(2)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對於陷入憂慮的人來說,做到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那時候我們的情緒往往很激動,難以平靜下來。不過,我在赫基斯的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研究,發現了兩個可以幫助女士們認清事實的方法。
客觀地認清事實的方法
不妨把自己假設為旁觀的第三者,以別人的身份來搜集事實真相。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讓自己保持客觀、超然的心態了,同時也有助於女士們克制自己的情緒。
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對方律師的身份,然後再去尋找導致憂慮的原因。也就是說,你在搜集事實的時候也要搜集那些對你不利的、和你希望相違背的,或者是那些你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接著,你再把正反兩方面的事實都列舉出來,這時你便會發現,真相就在這一正一反之間。
上面就是我要說的弄清事實。的確,如果你不能清楚事情的真相的話,那麼就算你是科學家、偉人,美國最高法院也不會做出什麼明智的決定。發明家愛迪生就十分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人們在整理他所留下的2500個筆記本時發現,本子裡面記滿了他曾經面臨的各種問題。
是不是把所有的事實都搞清楚就能徹底認清憂慮了呢?不,女士們,這還不夠。接下來我們就要把搜集過來的事實進行有效分析。
我曾經也遭受過憂慮的折磨,因此自己也總結出了一套分析事情的好辦法。我總是先把所有的事情都寫下來,然後再逐一進行分析,這時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我自認為這個方法不錯,因為如果我們把事實都寫到了紙上,就能夠很快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像查爾斯·凱德里說的:“如果你能把問題講清楚,那麼這個問題你就已經解決一半了。”
如果女士們還是不相信我的話,那麼就請看看下面這個故事。雖然故事有點長,但是我希望你能耐心把它看完,因為這將會對你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艾麗女士是美國商界少有的女性“領袖”,如今她已經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她曾經在上海做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就在日本轟炸珍珠港以後,他們派兵侵占上海。一個所謂“軍方清算員”的人闖進了艾麗的辦公室,他是一名海軍軍官。這位清算員要求艾麗配合他的工作,把他們公司的財產清算一下。在那種情況下,艾麗只有合作,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不過,艾麗在清算財產的時候故意漏掉了75萬美元,因為那些錢是香港分公司的,和在上海的這家分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儘管如此,她還是十分擔心,因為如果這件事被日本人發現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不幸的是,艾麗的隱瞞最終還是被發現了。當時艾麗沒有在辦公室,可他的會計主任在那裡。主任告訴她,那個日本軍官大發雷霆,說她是個十足的騙子,侮辱了大日本皇軍。艾麗心中十分清楚,自己一定會被他們抓進那個被稱為“人間地獄”的憲兵隊。日本的憲兵隊就相當於德國的蓋世太保,是一家秘密警察機構。很多人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意到那裡去。很多美國人也被抓進去過,但在那裡忍受了十幾天的酷刑之後,就死在裡面了。
艾麗在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星期天的下午,也就是說她還有一下午的時間來做準備。於是,她坐在打字機前,打下了這樣兩個問題:第一,我到底在擔心什麼?第二,我該怎麼辦?以前,艾麗總是習慣把問題打出來,然後在心裡默默思考問題的答案。不過這次,她決定把答案也打出來,因為這樣可以使她的思路更加清晰。於是,紙上出現了這樣的字樣:
1.我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一直都在擔心自己被關進憲兵隊。
2.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比較棘手,於是她花了很長時間來思考答案。最後,艾麗想出了四種方案。
(1)和日本軍官解釋。這顯然不行,因為她根本不懂日語。如果找個翻譯來,那麼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把那個軍官惹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