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你心裡自然有我,雖有‘金玉相對’之說,你豈是重這邪說不重我的!我便時常提這‘金玉’,你只管瞭然自若無聞的,方見得是待我重(按:寶玉卻聽不得‘金玉’這兩個字,一提就惱火)……”
又想:
“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
這些都是說得再明確不過的了。這樣全出於一片愛心的流淚,名之曰“還債”,誰謂不宜。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注意!回目中又連用三個“情”字),寶玉挨了他父親賈政狠狠的笞撻,黛玉為之痛惜不已,哭得“兩個眼睛腫得桃兒一般”。並且實際上等於以“淚”為題,在寶玉所贈的手帕上寫了三首絕句。絳珠仙子游於離恨天外時,“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黛玉見帕,領會寶玉對自己的苦心,也“一時五內沸然炙起”,“由不得餘意纏綿”。這樣的描寫,恐怕也不是巧合。在前八十回中,這是黛玉還淚最多的一次。作者還特寫明這種激動悲感,使她“覺得渾身火熱,面上作燒……只見腮上通紅,自羨壓倒桃花,卻不知病由此萌”。最後一句話值得玩味:表面上只是說黛玉之病起於多愁善感,哭得太多;實則還是在提請讀者注意,不要以為黛玉的悲傷只是為了自身的不幸,她將來淚盡而逝,也正與現在的情況相似,都是為了酬答知己,為了還債。所以她在作詩題帕時“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暗灑閒拋卻為誰”的問題。
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寶玉聽紫鵑哄他說,林姑娘要回蘇州去了,信以為真,竟眼直肢涼,“死了大半個”。不必說,林黛玉自然為此“又添些病症,多哭幾場”。她乍一聽寶玉不中用時,竟未問原因,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反應之強烈和不知避嫌,簡直與發“痴狂病”而摔玉的寶玉一樣:
黛玉一聽此言,李媽媽乃是經過的老嫗,說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聲將腹中之藥一概嗆出,抖腸搜肺,熾胃扇肝的痛聲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髮亂,目腫筋浮,喘的抬不起頭來。紫鵑忙上來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鵑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這是把寶玉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真正罕見的愛!有這樣的愛的人,將來在寶玉生死不明的情況下,能為他的不幸而急痛憂忿、流盡淚水,這是完全能令人信服的。
總之,作者在描寫黛玉一次次“眼淚還債”時,都在為最後要寫到的她的悲劇的結局作準備。四、“瀟湘妃子”暗示寶黛關係
“瀟湘妃子”是古代傳說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後成湘水女神之稱,也叫湘妃。歷來用其故事者,總離不開說夫妻生離死別、相思不盡、慟哭遺恨等等。如果不管什麼關係,什麼性質,只要有誰老哭鼻子便叫她瀟湘妃子,推敲起來,恐怕有些勉強。因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於情的表現,並非一般地多愁善感,無緣無故地愛哭。同樣,如果黛玉真是像續書所寫那樣,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憤致死,那與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鄭重其事地命其住處為“瀟湘館”,贈其雅號為“瀟湘妃子”,稱她為“林瀟湘”呢?
雅號是探春給她取的,探春有一段話說:
“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瀟湘館,她又愛哭,將來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後都叫她作瀟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話當然是開玩笑說的,但作者的用意就像是寫惜春與智能兒開玩笑說自己將來也剪了頭髮去做尼姑一樣。同時,探春所說的“想林姐夫”意思也很明確,當然不是續書所寫那樣“恨林姐夫”或者“懷疑林姐夫”。
在探春給她取雅號之前,寶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詩題帕,也曾自比湘妃說: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舊跡”、“香痕”,都是說淚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這是作者在寫黛玉的內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將寶玉視同丈夫,想像寶玉遭到不測時,自己也會同當年慟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樣。同時,作者也藉此暗示黛玉將來是要“想林姐夫”的。倘若不是如此,這首詩就有點不倫不類了:表哥不過是被他父親打了一頓屁股,做妹妹的怎麼就用起湘妃淚染斑竹的典故來了呢?
此外,據脂評提示,佚稿末回《警幻情榜》中對黛玉又有評語曰“情情”,意謂一往情深於有情者。它與“瀟湘妃子”之號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但與我們在續書中所見的那個因誤會而怨恨寶玉的林黛玉形象,卻有點對不起頭來。
五、《終身誤》與《枉凝眉》
判斷黛玉之死最可靠的依據,當然是第五回太虛幻境的冊子判詞和《紅樓夢曲》。因為人物的結局已在此一一註定。冊子中釵、黛合一個判詞,其隱喻已見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且置而勿論。關於她們的曲子寫得更明白易曉。為便於討論,引曲文如下: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終身誤》是寫寶釵的,曲子正因為她終身寂寞而命名。寶釵的不幸處境,表現為婚後丈夫(寶玉)對她並沒有真正的愛情,最後棄絕她而出家為僧。但寶玉的無情,又與他始終不能忘懷為他而死的林黛玉有關。所以,曲子從寶玉對釵、黛的不同態度去寫;不過,此曲所要預示的還是寶釵的命運。從曲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木石前盟”的證驗在前,“金玉良緣”的結成在後。
《枉凝眉》是寫黛玉的,意思是鎖眉悲傷也是枉然。在這支曲子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有三個:
(一)在前一曲中,寫到了寶、黛、釵三人;而此曲中,則只寫寶、黛,並無一字涉及寶釵。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認為合理的解說應該是:寶釵後來的冷落寂寞處境,如前所述,與寶玉對黛玉生死不渝的愛情有關,而黛玉之死卻與寶釵毫不相干,所以一則提到,一則不提。倘如續書所寫寶釵是黛玉的情敵,黛玉乃死於寶釵奪走了她的寶玉,那麼,豈有在寫寶釵命運的曲子中倒提到黛玉,反在寫黛玉結局的曲子中不提寶釵之理?
(二)曲文說:“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嗟呀”,就是悲嘆、悲傷;“枉自嗟呀”與曲名《枉凝眉》是同一個意思,說的是林黛玉;“空勞牽掛”,則說賈寶玉。只有人分兩地,不知對方情況如何,時時惦記懸念,才能用“牽掛”二字。如果不是寶玉離家出走,淹留在外,不知家中情況,而依舊與黛玉同住在大觀園內,那麼,怡紅院到瀟湘館沒有幾步路,來去都很方便(通常寶黛之間一天總要走幾趟),又有什麼好“牽掛”的呢?續書中所寫的實際上是“一個迷失本性,一個失玉瘋癲”,既然兩人都成了頭腦不清醒的傻子,還談得上誰為誰傷感,誰掛念誰呢?
又想:
“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
這些都是說得再明確不過的了。這樣全出於一片愛心的流淚,名之曰“還債”,誰謂不宜。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注意!回目中又連用三個“情”字),寶玉挨了他父親賈政狠狠的笞撻,黛玉為之痛惜不已,哭得“兩個眼睛腫得桃兒一般”。並且實際上等於以“淚”為題,在寶玉所贈的手帕上寫了三首絕句。絳珠仙子游於離恨天外時,“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黛玉見帕,領會寶玉對自己的苦心,也“一時五內沸然炙起”,“由不得餘意纏綿”。這樣的描寫,恐怕也不是巧合。在前八十回中,這是黛玉還淚最多的一次。作者還特寫明這種激動悲感,使她“覺得渾身火熱,面上作燒……只見腮上通紅,自羨壓倒桃花,卻不知病由此萌”。最後一句話值得玩味:表面上只是說黛玉之病起於多愁善感,哭得太多;實則還是在提請讀者注意,不要以為黛玉的悲傷只是為了自身的不幸,她將來淚盡而逝,也正與現在的情況相似,都是為了酬答知己,為了還債。所以她在作詩題帕時“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暗灑閒拋卻為誰”的問題。
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寶玉聽紫鵑哄他說,林姑娘要回蘇州去了,信以為真,竟眼直肢涼,“死了大半個”。不必說,林黛玉自然為此“又添些病症,多哭幾場”。她乍一聽寶玉不中用時,竟未問原因,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反應之強烈和不知避嫌,簡直與發“痴狂病”而摔玉的寶玉一樣:
黛玉一聽此言,李媽媽乃是經過的老嫗,說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聲將腹中之藥一概嗆出,抖腸搜肺,熾胃扇肝的痛聲大嗽了幾陣。一時面紅髮亂,目腫筋浮,喘的抬不起頭來。紫鵑忙上來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鵑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
這是把寶玉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真正罕見的愛!有這樣的愛的人,將來在寶玉生死不明的情況下,能為他的不幸而急痛憂忿、流盡淚水,這是完全能令人信服的。
總之,作者在描寫黛玉一次次“眼淚還債”時,都在為最後要寫到的她的悲劇的結局作準備。四、“瀟湘妃子”暗示寶黛關係
“瀟湘妃子”是古代傳說中舜妃娥皇、女英哭夫而自投湘水,死後成湘水女神之稱,也叫湘妃。歷來用其故事者,總離不開說夫妻生離死別、相思不盡、慟哭遺恨等等。如果不管什麼關係,什麼性質,只要有誰老哭鼻子便叫她瀟湘妃子,推敲起來,恐怕有些勉強。因為娥皇、女英泣血染竹本是深於情的表現,並非一般地多愁善感,無緣無故地愛哭。同樣,如果黛玉真是像續書所寫那樣,因婚嫁不如意而悲憤致死,那與湘妃故事也是不相切合的,作者又何必鄭重其事地命其住處為“瀟湘館”,贈其雅號為“瀟湘妃子”,稱她為“林瀟湘”呢?
雅號是探春給她取的,探春有一段話說:
“當日娥皇、女英灑淚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瀟湘館,她又愛哭,將來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後都叫她作瀟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
話當然是開玩笑說的,但作者的用意就像是寫惜春與智能兒開玩笑說自己將來也剪了頭髮去做尼姑一樣。同時,探春所說的“想林姐夫”意思也很明確,當然不是續書所寫那樣“恨林姐夫”或者“懷疑林姐夫”。
在探春給她取雅號之前,寶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詩題帕,也曾自比湘妃說: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湘江舊跡”、“香痕”,都是說淚痕,也就是以湘妃自比。這是作者在寫黛玉的內心世界。在她心中已將寶玉視同丈夫,想像寶玉遭到不測時,自己也會同當年慟哭殉情的娥皇、女英一樣。同時,作者也藉此暗示黛玉將來是要“想林姐夫”的。倘若不是如此,這首詩就有點不倫不類了:表哥不過是被他父親打了一頓屁股,做妹妹的怎麼就用起湘妃淚染斑竹的典故來了呢?
此外,據脂評提示,佚稿末回《警幻情榜》中對黛玉又有評語曰“情情”,意謂一往情深於有情者。它與“瀟湘妃子”之號的含意也是一致的。但與我們在續書中所見的那個因誤會而怨恨寶玉的林黛玉形象,卻有點對不起頭來。
五、《終身誤》與《枉凝眉》
判斷黛玉之死最可靠的依據,當然是第五回太虛幻境的冊子判詞和《紅樓夢曲》。因為人物的結局已在此一一註定。冊子中釵、黛合一個判詞,其隱喻已見拙著《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且置而勿論。關於她們的曲子寫得更明白易曉。為便於討論,引曲文如下: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枉凝眉]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終身誤》是寫寶釵的,曲子正因為她終身寂寞而命名。寶釵的不幸處境,表現為婚後丈夫(寶玉)對她並沒有真正的愛情,最後棄絕她而出家為僧。但寶玉的無情,又與他始終不能忘懷為他而死的林黛玉有關。所以,曲子從寶玉對釵、黛的不同態度去寫;不過,此曲所要預示的還是寶釵的命運。從曲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木石前盟”的證驗在前,“金玉良緣”的結成在後。
《枉凝眉》是寫黛玉的,意思是鎖眉悲傷也是枉然。在這支曲子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有三個:
(一)在前一曲中,寫到了寶、黛、釵三人;而此曲中,則只寫寶、黛,並無一字涉及寶釵。這是為什麼呢?我們認為合理的解說應該是:寶釵後來的冷落寂寞處境,如前所述,與寶玉對黛玉生死不渝的愛情有關,而黛玉之死卻與寶釵毫不相干,所以一則提到,一則不提。倘如續書所寫寶釵是黛玉的情敵,黛玉乃死於寶釵奪走了她的寶玉,那麼,豈有在寫寶釵命運的曲子中倒提到黛玉,反在寫黛玉結局的曲子中不提寶釵之理?
(二)曲文說:“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嗟呀”,就是悲嘆、悲傷;“枉自嗟呀”與曲名《枉凝眉》是同一個意思,說的是林黛玉;“空勞牽掛”,則說賈寶玉。只有人分兩地,不知對方情況如何,時時惦記懸念,才能用“牽掛”二字。如果不是寶玉離家出走,淹留在外,不知家中情況,而依舊與黛玉同住在大觀園內,那麼,怡紅院到瀟湘館沒有幾步路,來去都很方便(通常寶黛之間一天總要走幾趟),又有什麼好“牽掛”的呢?續書中所寫的實際上是“一個迷失本性,一個失玉瘋癲”,既然兩人都成了頭腦不清醒的傻子,還談得上誰為誰傷感,誰掛念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