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在環境影響孩子個性方面,更常見的例子是:愛說笑的父母孩子也愛說笑,善交際的父 母孩子也善交際,父母做事馬虎孩子更馬虎,畫家的孩子更容易愛美術……這一類在父母和 子女之間傳遞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而成的,甚至連父母的表 情、腔調和走路的姿態,也會通過耳濡目染成為孩子的印記。
由此可見,父母想讓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個性,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給孩子做個活榜樣” 。內向的父母若想讓孩子具有外向的特點,最佳選擇就是:在家裡帶頭傾吐內心感受;在外 面主動與人問候交談,讓孩子有機會模仿這些外向的行為模式——有些內向的父母就這樣培 養出了活潑外向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孩子缺乏模仿對象的情況下強迫孩子表現懂禮儀、愛交 際之類的優點和能力,只會適得其反。
C:利用有益活動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形成建設性的個性特徵。
個性特徵有“建設性”與“破壞性”之分。證明這一點很容易。請讀者比較一下描述個 性的幾個詞組:懦弱—勇敢—魯莽;孤僻—熱情—張狂;脆弱—堅強—頑固;拘謹—靈活— 輕浮;粗疏—細緻—死板……顯而易見,諸如此類的個性特徵及其不同的強度,對個人發展 及團隊協作都具有某種建設性或破壞性。
由於有益活動對建設性行為要求較高、較多,能讓孩子體驗到各種行為的“促成作用” 或“促敗作用”,孩子會在趨利避害的天性推動下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利促成。孩子經 常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習慣於採用建設性的行為和心態,有助於形成建設性的個性特徵。
以我們知道的幾個優秀程度不相上下的孩子為例,他們都有熱衷參與有益活動的特點。 在2002年被哈佛本科錄取的兩個大陸高中生中,來自深圳的男孩馬啟程,熱愛發明創造,曾 在高二發明“腳用滑鼠”,並在國際競賽中獲獎。來自北京的女孩於海思,在“國際邏輯與 數學競賽”參賽獲獎期間,曾在俄羅斯的雅庫斯克體驗過零下47℃的嚴寒。還有一位被芝加 哥大學本科錄取的深圳女孩容憶,她從小熱心公益事業,為環境保護付出的努力產生了國際 性的影響。另一位被芝加哥大學錄取的廣州女孩何暢,她當學生會主席時曾組織同學去農村 “扶貧”。還有婷兒的高中學弟高睿,他課餘熱衷於採集製作標本和觀察養殖動植物,身為 文科生仍奪得了全國生物競賽一等獎。他的申請材料包括用電子郵件發送自己採集製作的標 本照片,雖然托福成績只有580多分,仍以對生物的熱愛和學習潛力贏得了一所美國大學的 全額獎學金。(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認為只有全獎留美的學生才優秀。相反的,我們深 知國內大學藏龍臥虎優秀學生多得就像滿天的星星數不清。在此僅以全獎留美的孩子為例, 只是因為美國名校的招生方法是以綜合素質與個性特點為篩選標準,他們從同樣的篩選中勝 出,更能說明“相似性”與“獨特性”的關係。)
從事文藝創作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性格即命運”。命運是什麼?命運就是過去的經歷 和未來的經歷。在招生或招聘的過程中,招收方往往會通過個人的獨特經歷來識別申請人的 個性特徵。比如婷兒,她從小享有重視智力開發和性格培養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品學兼優的 好學生;初中參加國家級電視台反腐敗主題的電視劇拍攝,感受到民心所向和協作的重要性 ;高中看到垃圾部落的生存狀態,引發對社會發展和人生理想的探索;在應邀訪美的各項活 動中,多次表現出獨立思考的深度和表達主見的勇氣……這些獨具特色的個人經歷,生動地 顯示著她的個性和素質。招生委員會很容易從學業差不多優秀的申請人中注意到她。
個人的獨特經歷為什麼會成為識別個性特徵的重要參照點呢?一是因為經歷的獨特程度 具有可比性,如競賽獲獎或課外活動的級別是省內、國內、還是國際?二是因為特殊經歷通 常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內心體驗,並在孩子的性格、智能結構、興趣愛好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留下烙印。那些具有正面價值的經歷和內心體驗,自然會增加個性的含金量。父母若想讓孩 子的個性鮮明突出,不妨大力支持孩子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細心體察和傾聽孩子的內心體驗 ,並及時給予引導,儘可能讓孩子擁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心路歷程。
有人擔心精心培養的孩子會缺乏個性,千人一面。這種憂慮是善意的,也是多餘的。因 為天下沒有一樣的父母,也不可能有一樣的孩子。就是同樣優秀的素質體系,也有千差萬別 的組合搭配,和無法複製的個人經歷。英國心理學家麥可·J·A·豪在研究中發現:
對一個人最直接、最強有力的影響是此人獨一無二的個人經歷。不論家長多麼努力,他 們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孩子的經歷,部分原因是一個人的經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生理特 征和條件。就算是一對雙胞胎,雖然父母總是平等相待,但二人在經曆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所 獲得的體驗也會有重要的差別,從而決定了興趣和能力的不同。
正因為如此,雖然上面提到的幾個孩子相同之點很多,但並不妨礙他們各有各的個性。
由此可見,父母想讓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個性,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給孩子做個活榜樣” 。內向的父母若想讓孩子具有外向的特點,最佳選擇就是:在家裡帶頭傾吐內心感受;在外 面主動與人問候交談,讓孩子有機會模仿這些外向的行為模式——有些內向的父母就這樣培 養出了活潑外向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孩子缺乏模仿對象的情況下強迫孩子表現懂禮儀、愛交 際之類的優點和能力,只會適得其反。
C:利用有益活動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形成建設性的個性特徵。
個性特徵有“建設性”與“破壞性”之分。證明這一點很容易。請讀者比較一下描述個 性的幾個詞組:懦弱—勇敢—魯莽;孤僻—熱情—張狂;脆弱—堅強—頑固;拘謹—靈活— 輕浮;粗疏—細緻—死板……顯而易見,諸如此類的個性特徵及其不同的強度,對個人發展 及團隊協作都具有某種建設性或破壞性。
由於有益活動對建設性行為要求較高、較多,能讓孩子體驗到各種行為的“促成作用” 或“促敗作用”,孩子會在趨利避害的天性推動下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利促成。孩子經 常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習慣於採用建設性的行為和心態,有助於形成建設性的個性特徵。
以我們知道的幾個優秀程度不相上下的孩子為例,他們都有熱衷參與有益活動的特點。 在2002年被哈佛本科錄取的兩個大陸高中生中,來自深圳的男孩馬啟程,熱愛發明創造,曾 在高二發明“腳用滑鼠”,並在國際競賽中獲獎。來自北京的女孩於海思,在“國際邏輯與 數學競賽”參賽獲獎期間,曾在俄羅斯的雅庫斯克體驗過零下47℃的嚴寒。還有一位被芝加 哥大學本科錄取的深圳女孩容憶,她從小熱心公益事業,為環境保護付出的努力產生了國際 性的影響。另一位被芝加哥大學錄取的廣州女孩何暢,她當學生會主席時曾組織同學去農村 “扶貧”。還有婷兒的高中學弟高睿,他課餘熱衷於採集製作標本和觀察養殖動植物,身為 文科生仍奪得了全國生物競賽一等獎。他的申請材料包括用電子郵件發送自己採集製作的標 本照片,雖然托福成績只有580多分,仍以對生物的熱愛和學習潛力贏得了一所美國大學的 全額獎學金。(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認為只有全獎留美的學生才優秀。相反的,我們深 知國內大學藏龍臥虎優秀學生多得就像滿天的星星數不清。在此僅以全獎留美的孩子為例, 只是因為美國名校的招生方法是以綜合素質與個性特點為篩選標準,他們從同樣的篩選中勝 出,更能說明“相似性”與“獨特性”的關係。)
從事文藝創作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性格即命運”。命運是什麼?命運就是過去的經歷 和未來的經歷。在招生或招聘的過程中,招收方往往會通過個人的獨特經歷來識別申請人的 個性特徵。比如婷兒,她從小享有重視智力開發和性格培養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品學兼優的 好學生;初中參加國家級電視台反腐敗主題的電視劇拍攝,感受到民心所向和協作的重要性 ;高中看到垃圾部落的生存狀態,引發對社會發展和人生理想的探索;在應邀訪美的各項活 動中,多次表現出獨立思考的深度和表達主見的勇氣……這些獨具特色的個人經歷,生動地 顯示著她的個性和素質。招生委員會很容易從學業差不多優秀的申請人中注意到她。
個人的獨特經歷為什麼會成為識別個性特徵的重要參照點呢?一是因為經歷的獨特程度 具有可比性,如競賽獲獎或課外活動的級別是省內、國內、還是國際?二是因為特殊經歷通 常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內心體驗,並在孩子的性格、智能結構、興趣愛好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留下烙印。那些具有正面價值的經歷和內心體驗,自然會增加個性的含金量。父母若想讓孩 子的個性鮮明突出,不妨大力支持孩子參與各種有益活動;細心體察和傾聽孩子的內心體驗 ,並及時給予引導,儘可能讓孩子擁有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心路歷程。
有人擔心精心培養的孩子會缺乏個性,千人一面。這種憂慮是善意的,也是多餘的。因 為天下沒有一樣的父母,也不可能有一樣的孩子。就是同樣優秀的素質體系,也有千差萬別 的組合搭配,和無法複製的個人經歷。英國心理學家麥可·J·A·豪在研究中發現:
對一個人最直接、最強有力的影響是此人獨一無二的個人經歷。不論家長多麼努力,他 們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孩子的經歷,部分原因是一個人的經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生理特 征和條件。就算是一對雙胞胎,雖然父母總是平等相待,但二人在經曆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所 獲得的體驗也會有重要的差別,從而決定了興趣和能力的不同。
正因為如此,雖然上面提到的幾個孩子相同之點很多,但並不妨礙他們各有各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