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能上重點學校當然好,上不了重點學校也用不著悲觀,想想每年都 有農家子弟從窮山溝里考上清華、北大、人大、復旦……還是應該相信“事在人為”這句話 。如有可能讓孩子到窮鄉僻壤去看一看比一比,有助於孩子產生珍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並感悟“窮則思變”的強大動力——自家也許不窮,但幫助同胞擺脫貧困的願望,也能激 起孩子發奮努力的決心。孩子如睡獅,一旦覺醒,完成目標合理的求學計劃應該不在話下。

  D:注意了解學校的長處和短處,與學校互動互補。

  孩子一上小學,與家庭的關係就進入了半獨立狀態。但孩子的優秀素質體系尚未形成, 父母只有與學校形成互動互補的關係,才能順利培養起要在6—18歲重點培養的五大素質: “知識廣、品德正、能力強、後勁足、發揮佳”。

  為了與學校形成互動互補的關係,先要了解孩子的學校有什麼長處和短處。我們一直通 過參加家長會、了解教學大綱、主動和老師交換意見等方法,了解學校對學生和家長有什麼 要求和希望,以便積極配合,形成合力,推動孩子前進。另一方面,我們提前培養起孩子與 父母的交流習慣,始終關注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 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

  婷兒是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讀的中小學,因為她學習能力強,沒吃那種在考試中反覆體 驗失敗的虧,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有鑑於此,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降低應 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學校偏重於德育智育,家裡就補上體育、美育、勞動和各種課 外活動;學校重視灌輸知識,家裡就補充探索性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學校實行分數掛帥, 家裡就強調“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0分”;學校缺乏性教育,家裡就主動提前進行;學 校的某些觀念和我們有衝突,我們就讓孩子學會“既要有主見,又要與外界保持協調”;孩 子和老師發生矛盾,家裡就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遇上老師過量布置作業或懲罰過界(以“能否維持孩子的正常生活”為界),我們會用 維護教師威信的方式,既改變老師的指令,又維護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說:婷兒轉到商業 場小學之前,二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前夜,班主任居然要學生把本學期的語文課文全部抄一 遍!如此不合理的命令,我們當然不會讓婷兒執行。但我們對婷兒解釋的時候,既不作評價 又不帶感情色彩,只是公事公辦地說:“我們會給老師寫個條子,說明是家長安排你不抄課 文而聽寫生字,因為你生字的問題更大,老師一定會同意的。”

  ——說到這兒,想起2001年東北有位小學生被罰每個生字抄1000遍的事,那孩子的家長 和鄰居只想到幫孩子一起抄,沒想到找校方投訴,結果孩子因絕望而自殺,讓人心痛不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國的學校正在大力改革,與時俱進。現在的家 長與學校的關係,比我們當年更加多樣化,但“家庭與學校互動互補”的關係,仍然適用於 每個渴望愛與優秀的孩子。

  基本方法之三:我們怎樣實施“個性化培養”?

  實施“個性化培養”,首先要考慮的是:家庭教育的個性化培養與學校教育的個性化培 養是不是一回事兒?我們的體會是,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弄清兩者的區別,才有可能 完成家庭個性化培養的特殊使命。

  個性化培養之一:

  家裡的個性化培養,任務與學校不同

  小學和中學的個性化培養,主要是指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提供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 。大學本科的個性化培養,主要是指允許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進度自由選課。顯而 易見,學校實行個性化培養,是對學生入校之前“已經形成的個性”表示尊重,並按學生已 有的個性因材施教。

  那麼,學生入校之前的個性是在哪裡形成的呢?答案只能是在原來的學校和家庭。學校 難免會換來換去的,父母和家庭卻要全程參與孩子的個性成長。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個性 化培養承擔著兩項任務:一是培養好個性,這是目的;二是因材施教,這是方法。

  與學校的因材施教相比,家庭的因材施教個性化程度更高,可以做到“用量體裁衣式的 方法培養孩子”。至於培養好個性與學校的關係,傳統的說法是:“父母要為學校提供可教 之材、易教之材。”這種說法雖然點明了家庭教育的任務,但不能揭示學校應為學生服務的 關係,不如換成更實在的說法:“父母要幫助孩子形成最有發展潛力的好個性,爭取在每個 教育階段,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和社會提供的教育資源。”

  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已經被人們說濫了的“個性”究竟是什麼?有沒有可能幫助孩子形 成最有發展潛力的好個性?

  “個性”究竟是什麼?簡而言之,“個性”就是個人在氣質、性格、智能結構、興趣愛 好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具有的傾向性和穩定特徵。那麼,個性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些讓孩子區 別於其他人的個性特徵,究竟來自先天遺傳?還是來自後天環境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