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一部分第1章 轉調貨郎兒(2)

  上海崑劇團成立於一九七八年,前身是上海青年京崑劇團,主要成員是崑劇大班(一九五四年入學)、崑劇二班(一九六一年入學)的畢業生,他們在表演上曾得俞振飛以及傳字輩老師傅悉心傳授,底子深厚,行當齊全,生旦淨末丑,個個獨當一面,是最整齊的一個崑劇團。我看到他們一張照片,是大班的,由五十多張小照拼成“崑曲”兩個字,每張小照都是一個十一二歲孩子的頭,那是他們的入學照,現在大班是劇團的中堅,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了。大班一九六一年畢業,正當冒出頭走紅的時候,“文化大革命”來了,崑曲禁演,成員風流雲散,有的唱樣板戲跑龍套去了,有的下放勞動。十年離亂,天旋地轉,大部分的成員居然又重聚一堂,登上舞台,把他們的絕活,呈現在觀眾面前。大班入學時,第一出學的就是《長生殿》的開場戲《定情》,三十多年後,這一批飽歷憂患的藝人終於把《長生殿》全本唱完,大唐盛衰從頭演起,天寶遺事細細說來。團長華文漪飾楊貴妃,華文漪氣度高華,技藝精湛,有“小梅蘭芳”之譽。當家小生蔡正仁飾唐明皇,扮相儒雅俊秀,表演灑脫大方,完全是“俞派”風範。兩人搭配,絲絲入扣,舉手投足,無一處不是戲,把李三郎與楊玉環那一段天長地久的愛情,演得細膩到了十分,其他角色名丑劉異龍(高力士)、名老生計鎮華(雷海青)都有精彩表演,而且布景音樂燈光設計在在別出心裁,無一不佳,把中國李唐王朝那種大氣派的文化活生生地搬到了舞台上,三個鐘頭下來,我享受了一次真正的美感經驗。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鍊,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落幕時,我不禁奮身起立,鼓掌喝彩,我想我不單是為那晚的戲鼓掌,我深為感動,經過“文革”這場文化大浩劫之後,中國最精緻的藝術居然還能倖存!而“上昆”成員的卓越表演又證明崑曲這種精緻文化薪傳的可能。崑曲一直為人批評曲高和寡,我看不是的,我覺得二十世紀中國人的氣質倒是變得實在太粗糙了,須得崑曲這種精緻文化來陶冶教化一番。

  那晚看了《長生殿》,意猶未盡,隔了兩日,我又親自到上海崑劇團去,向“上昆”幾位專家請教,並且提了一些感想。那天下午參加座談的除了幾位主要演員之外,編劇唐葆祥、導演沈斌、編曲顧兆琳等也出席。我們首先談到編劇,《長生殿》演出本是根據洪 的《長生殿傳奇》改編的,洪 撰《長生殿》歷時十餘載,三易其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時瑜亮,是清初傳奇的一雙瑰寶。但洪 本人為了《長生殿》卻惹出禍來,康熙二十八年演出此劇,適在佟皇后喪葬期間,犯了禁忌,洪 連個監生也丟掉了。當時有人作詩:“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中國人演戲賈禍倒也不始自今日。明清的傳奇,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冗長,洪 的《長生殿》長達五十齣,演完據說要三天三夜。

  第一部分第1章 轉調貨郎兒(3)

  這次的演出本縮成了八出,定情、禊游、絮閣、密誓、驚變、埋玉、罵賊、雨夢,共三小時,刪去了歷史背景的枝節而突出明皇貴妃的愛情悲劇,這是聰明的做法。洪 的《長生殿》繼承白居易《長恨歌》、白樸《梧桐雨》的傳統,對明皇貴妃的愛情持同情態度,基本上是“以兒女之情,寄興亡之感”的歷史劇。演出本“兒女之情”照顧到了,“興亡之感”似有不足。原因是第七出《罵賊》跳到第八出《雨夢》,中間似乎漏了一環,雷海青罵完安祿山,馬上接到唐明皇游月宮,天寶之亂後的歷史滄桑沒有交代,而原來洪 的《長生殿》中第三十八出《彈詞》是折重頭戲,由老伶工李龜年口中把天寶盛衰從頭唱到尾,詞意悲涼慷慨,激楚辛酸,是洪 《長生殿》中的扛鼎之作,與孔尚任《桃花扇》中《餘韻》的【哀江南】有異曲同工之妙:“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彈詞》大概是得自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的啟發:“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是杜詩中天寶興衰寫得極沉痛的一首,雖然杜甫寫來舉重若輕,渾然無跡。杜詩中的“江南”是指潭州(今湖南長沙),而洪 卻把李龜年移到了金陵(南京),其中顯然有重大寓意。洪 出身沒落世家,出世前一年(一六四四)明朝便滅亡了。洪 一生事業不得意,處於異族統治之下,父親差點被充軍,亡國之恨,隱隱作痛。金陵是南明首都,太祖陵墓的所在。明孝陵向為明朝遺老視作故國象徵,顧亭林每年都去朝拜一次。《彈詞》中的亡國之恨,其實也就是洪 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表現得異常深沉,分外感人。我建議把《彈詞》一出插到《罵賊》及《雨夢》之間,或者乾脆取代《罵賊》,這樣既可加深“興亡之感”,而“天寶盛衰”又有了一個完整的交代。這,當然都只是我作為觀眾的一點看法,不過“上昆”的幾位專家倒熱烈討論起來,大家談得頗為投契,不覺日已西斜,而我論曲的興致卻有增無已。於是我提議,由我做個小東,大家到飯館裡去,繼續煮酒論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