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在他的提倡、促成、推動和影響下,台灣的崑曲演出市場空前活躍,大陸幾大崑劇團得以多次赴台演出(最盛大的一次是一九九七年大陸五大昆班在台灣集體登場),大陸“一流演員”在台灣輪番上陣展示崑曲美,既使大陸的崑曲演藝人才獲得了一展身手的機會,也有助於台灣培養出能夠充分領略崑曲美的“一流觀眾”。應當說,崑曲能夠在台灣形成熱潮,海峽兩岸崑曲的表演和觀賞能夠在互動中不斷提高,白先勇厥功甚偉。
除了在台灣推展崑曲,白先勇還把弘揚崑曲的志業擴大到整個世界。在香港、在休斯敦、在紐約、在溫哥華、在上海、在北京、在蘇州,凡是與崑曲相關的場合,都能看到白先勇的身影。他以演講、訪談、觀賞、撰文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引發崑曲的話題和熱潮,並憑藉自身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致力於恢復、型塑、伸張崑曲的形象,為崑曲的復興發聲,把崑曲“美”的形象播撒到全世界。當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崑曲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白先勇在世界各地以各種方式宣揚崑曲“美”的歷史已有近二十年了。
第一部分序(4)
為了從根本上復興崑曲,新世紀伊始,白先勇又將對崑曲的弘揚,落實為再造一個“原汁原味”的崑曲樣本─青春版《牡丹亭》。所謂“原汁原味”的樣本,是指崑曲原本發源於蘇州(崑山),崑曲悠揚綿遠的唱腔和吳儂軟語的道白,由蘇州的崑劇團來表演當然最地道─這是一層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則是指保有崑曲的原有特色,而拒絕任何有損崑曲的“創新和改革”。至於“青春版”,則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來表現《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青春愛情,使他們的這段掙脫束縛、感動鬼神、超越死亡的愛情充滿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輕的觀眾。為此,在演員的挑選上,白先勇力排眾議,啟用新人沈豐英、俞玖林擔綱主演。為了提升年輕演員的藝術水準,保證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質量,白先勇又請來了崑曲大師汪世瑜、張繼青作為藝術指導,手把手地為青年演員教戲、說戲。為了讓崑曲藝術代有傳人,延綿不絕,白先勇又力促老一輩崑曲大師收徒授藝,讓年輕演員行跪拜大禮,使崑曲的薪傳獲得禮儀的約束和師承的保證。這樣,在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過程中,既排出了一出精品大戲,又培養鍛鍊了新人,還使崑曲的傳承擁有了師生關係的“合法”性,可謂一舉數得。
看到青春版《牡丹亭》正日趨完美,白先勇深感欣慰。為了這齣戲,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往返奔波於海峽兩岸,從劇本的改編,到演員的挑選,從場地的落實,到經費的籌措,巨細靡遺,殫精竭慮,為的就是要打造出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牡丹亭》。白先勇從個人對崑曲的欣賞,到大力宣揚推廣崑曲,再到製作這齣大戲,經歷了他崑曲情緣的另一個三階段。其中的所有努力,說到底是為了圓他的一個夢想:當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文化在西化浪潮面前節節敗退、自卑自棄的時候,崑曲這個中國文化後花園中“精品中的精品”,應該可以成為華夏兒女重新找回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憑證─崑曲情緣的背後,深隱著的是白先勇對傳統文化現代命運的思考和回應。
悠揚的笛聲已經響起,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幕就要拉開,讓我們和白先勇一起,賞心、樂事,看崑曲奼紫嫣紅開遍。
(作者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 轉調貨郎兒(1)
【轉調貨郎兒】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抵多少淒涼滿眼對江山。俺只待撥繁弦傳幽怨,翻別調寫愁煩,慢慢的把天寶當年遺事彈。
長生殿·彈詞
這次重回上海,最令我感動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了上海崑劇團演出的全本《長生殿》。遠在一九八一年,我從報上便看到一則消息:“崑曲傳習所”“傳”字輩的老先生們聚集蘇州,紀念“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一群七八十歲的老先生粉墨登場,在忠王府盛大演出。十年“文革”,中國的“戲祖宗”差點滅了種。這些“傳”字輩的崑曲耆宿不辭勞苦重上紅氍毹,就是為著振興崑曲,拯救崑曲於不墜。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便許了願,有朝一日,重返大陸,一定要好好去看幾齣我夢寐以思的水磨調。這次趁著到上海復旦大學講學,總算如願以償。那晚我是跟了復旦教授陸士清、林之果夫婦一起去的,林之果曾任“上昆”中文老師,“上昆”成員多半是她的學生,從她那裡,我也了解到“上昆”的一些歷史。過去,《長生殿》折子戲經常在大陸演出,但演全本,則是頭一遭,真是千載難逢。
上海的崑曲是有其傳統的,一九二一年“崑曲傳習所”成立,經常假徐園戲台演出,徐園乃當年上海名園,與蘇州留園可以媲美。傳習所子弟皆以傳字為其行輩,一時人才濟濟,其中又以顧傳、朱傳茗為生旦雙絕。後來徐園傾廢,傳習所一度改為“仙霓社”,然已無復當年盛況。顧傳早棄歌衫,去了台灣。一九八二年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放映《遊園驚夢》舞台劇錄像,座中有位老太太前來觀賞,原來是顧傳的夫人張元和女士,張氏一門精嫻曲藝,她的兩位妹妹張兆和(沈從文夫人)、張充和皆為行家。抗戰勝利伶界大王梅蘭芳到上海公演,假上海美琪大戲院一連四天崑曲,戲碼貼的是《刺虎》、《思凡》、《斷橋》,還有《遊園驚夢》,上海崑曲界再度掀起高潮,據說黑市票價賣到了一根黃金。那次我也跟著家人去看了,看的是《遊園驚夢》,由昆生泰斗俞振飛飾演柳夢梅。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崑曲,我才十歲,一句也聽不懂,只知道跟著家人去看梅蘭芳。可是《遊園驚夢》中那一段【皂羅袍】的音樂,以及梅蘭芳翩翩的舞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那恐怕就是我對崑曲美的初步認識吧。美琪大戲院在戈登路(現江寧路)上,從前是上海的首輪劇院,專演西片的,那次大概破例。我記得美琪的正門是一彎弧形的大玻璃門,鑲著金光閃閃的銅欄杆,氣派非凡。帶位是一些金髮的白俄女郎,劇院中禁菸,她們執法甚嚴,有人犯規,倏地一下手電筒便射了過去。這次我特地重訪美琪,舞台上演的是雜技比賽,幾個邊疆民族團體演出異常精彩。美琪舊掉了,破掉了,據說“文革”時候一度改成“北京戲院”,最近上海人又改了回來,而且把英文名字也放回原處,霓虹燈閃著majestic theatre;大光明、國泰的英文名字也統統回了籠:grand theatre、cathay theatre,而且還是英國拼法,上海人到底是有點洋派的。
除了在台灣推展崑曲,白先勇還把弘揚崑曲的志業擴大到整個世界。在香港、在休斯敦、在紐約、在溫哥華、在上海、在北京、在蘇州,凡是與崑曲相關的場合,都能看到白先勇的身影。他以演講、訪談、觀賞、撰文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引發崑曲的話題和熱潮,並憑藉自身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致力於恢復、型塑、伸張崑曲的形象,為崑曲的復興發聲,把崑曲“美”的形象播撒到全世界。當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崑曲是“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白先勇在世界各地以各種方式宣揚崑曲“美”的歷史已有近二十年了。
第一部分序(4)
為了從根本上復興崑曲,新世紀伊始,白先勇又將對崑曲的弘揚,落實為再造一個“原汁原味”的崑曲樣本─青春版《牡丹亭》。所謂“原汁原味”的樣本,是指崑曲原本發源於蘇州(崑山),崑曲悠揚綿遠的唱腔和吳儂軟語的道白,由蘇州的崑劇團來表演當然最地道─這是一層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則是指保有崑曲的原有特色,而拒絕任何有損崑曲的“創新和改革”。至於“青春版”,則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來表現《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青春愛情,使他們的這段掙脫束縛、感動鬼神、超越死亡的愛情充滿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輕的觀眾。為此,在演員的挑選上,白先勇力排眾議,啟用新人沈豐英、俞玖林擔綱主演。為了提升年輕演員的藝術水準,保證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質量,白先勇又請來了崑曲大師汪世瑜、張繼青作為藝術指導,手把手地為青年演員教戲、說戲。為了讓崑曲藝術代有傳人,延綿不絕,白先勇又力促老一輩崑曲大師收徒授藝,讓年輕演員行跪拜大禮,使崑曲的薪傳獲得禮儀的約束和師承的保證。這樣,在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過程中,既排出了一出精品大戲,又培養鍛鍊了新人,還使崑曲的傳承擁有了師生關係的“合法”性,可謂一舉數得。
看到青春版《牡丹亭》正日趨完美,白先勇深感欣慰。為了這齣戲,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往返奔波於海峽兩岸,從劇本的改編,到演員的挑選,從場地的落實,到經費的籌措,巨細靡遺,殫精竭慮,為的就是要打造出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牡丹亭》。白先勇從個人對崑曲的欣賞,到大力宣揚推廣崑曲,再到製作這齣大戲,經歷了他崑曲情緣的另一個三階段。其中的所有努力,說到底是為了圓他的一個夢想:當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文化在西化浪潮面前節節敗退、自卑自棄的時候,崑曲這個中國文化後花園中“精品中的精品”,應該可以成為華夏兒女重新找回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憑證─崑曲情緣的背後,深隱著的是白先勇對傳統文化現代命運的思考和回應。
悠揚的笛聲已經響起,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幕就要拉開,讓我們和白先勇一起,賞心、樂事,看崑曲奼紫嫣紅開遍。
(作者為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 轉調貨郎兒(1)
【轉調貨郎兒】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抵多少淒涼滿眼對江山。俺只待撥繁弦傳幽怨,翻別調寫愁煩,慢慢的把天寶當年遺事彈。
長生殿·彈詞
這次重回上海,最令我感動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了上海崑劇團演出的全本《長生殿》。遠在一九八一年,我從報上便看到一則消息:“崑曲傳習所”“傳”字輩的老先生們聚集蘇州,紀念“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周年,一群七八十歲的老先生粉墨登場,在忠王府盛大演出。十年“文革”,中國的“戲祖宗”差點滅了種。這些“傳”字輩的崑曲耆宿不辭勞苦重上紅氍毹,就是為著振興崑曲,拯救崑曲於不墜。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便許了願,有朝一日,重返大陸,一定要好好去看幾齣我夢寐以思的水磨調。這次趁著到上海復旦大學講學,總算如願以償。那晚我是跟了復旦教授陸士清、林之果夫婦一起去的,林之果曾任“上昆”中文老師,“上昆”成員多半是她的學生,從她那裡,我也了解到“上昆”的一些歷史。過去,《長生殿》折子戲經常在大陸演出,但演全本,則是頭一遭,真是千載難逢。
上海的崑曲是有其傳統的,一九二一年“崑曲傳習所”成立,經常假徐園戲台演出,徐園乃當年上海名園,與蘇州留園可以媲美。傳習所子弟皆以傳字為其行輩,一時人才濟濟,其中又以顧傳、朱傳茗為生旦雙絕。後來徐園傾廢,傳習所一度改為“仙霓社”,然已無復當年盛況。顧傳早棄歌衫,去了台灣。一九八二年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放映《遊園驚夢》舞台劇錄像,座中有位老太太前來觀賞,原來是顧傳的夫人張元和女士,張氏一門精嫻曲藝,她的兩位妹妹張兆和(沈從文夫人)、張充和皆為行家。抗戰勝利伶界大王梅蘭芳到上海公演,假上海美琪大戲院一連四天崑曲,戲碼貼的是《刺虎》、《思凡》、《斷橋》,還有《遊園驚夢》,上海崑曲界再度掀起高潮,據說黑市票價賣到了一根黃金。那次我也跟著家人去看了,看的是《遊園驚夢》,由昆生泰斗俞振飛飾演柳夢梅。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崑曲,我才十歲,一句也聽不懂,只知道跟著家人去看梅蘭芳。可是《遊園驚夢》中那一段【皂羅袍】的音樂,以及梅蘭芳翩翩的舞姿,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那恐怕就是我對崑曲美的初步認識吧。美琪大戲院在戈登路(現江寧路)上,從前是上海的首輪劇院,專演西片的,那次大概破例。我記得美琪的正門是一彎弧形的大玻璃門,鑲著金光閃閃的銅欄杆,氣派非凡。帶位是一些金髮的白俄女郎,劇院中禁菸,她們執法甚嚴,有人犯規,倏地一下手電筒便射了過去。這次我特地重訪美琪,舞台上演的是雜技比賽,幾個邊疆民族團體演出異常精彩。美琪舊掉了,破掉了,據說“文革”時候一度改成“北京戲院”,最近上海人又改了回來,而且把英文名字也放回原處,霓虹燈閃著majestic theatre;大光明、國泰的英文名字也統統回了籠:grand theatre、cathay theatre,而且還是英國拼法,上海人到底是有點洋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