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韓非照例和儒家相反,首先,他強調懲罰當然比愛心管用。
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母。父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嚴而民聽從,嚴愛之策亦可決矣。(《六反》)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五蠹》)
母愛是父愛的雙倍(今天的人未必同意這個判斷,但母愛至少比父愛表現得更明顯、更直接吧),可是老媽苦口婆心地在那裡說:“孩子,你聽我的,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你可以一扭臉:“煩死人了!”老爸一板臉:“小子反了你,寫作業去,不然我抽你!”好,乖乖認錯。長大一點了,爸爸的話也不聽了,但是來一城管:“暫住證給我看一下!”不想被打,你就別跟他橫。可見溺愛無孝子,暴政有順民。
事實是,韓非是把仁義惠愛看作統治者的弱點的。
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奸劫弒臣》)
他說,給窮人發福利,這是世俗所謂的仁義,結果是無功者受賞;不對壞人下狠手,這是世俗所謂的惠愛,結果是縱容犯罪。
其次,刑、賞抓手中,也是以刑為主導。
這也是商鞅那裡傳下來的老觀點。賞的成本高,賞得越多,君主能留給自己的越少,而受賞者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總有賞到君主破產的時候。
刑則只要掄起屠刀就可以了,看起來幾乎是零成本的。而臣民對刑越畏懼,對賞的心理預期也就越少——問一個時刻擔憂受刑的人:“你幸福嗎?”只要他今天沒挨打,就可以得到肯定的答覆了——所以最終甚至可以達到只刑不賞的境界。
有意思的是,韓非的這個主張是借孔子之口講的。魯國失火,眼看火勢要蔓延到國都。魯哀公親自率眾督責救火,但魯國人民非常不給國家領導人面子,竟然都趁機去追逐野獸,卻沒人來管火往哪兒燒。於是魯哀公只得向孔子問計,孔子說:“追到野獸有肉吃啊,又不受懲罰;救火多辛苦啊,又沒有獎賞。這便是沒人救火的原因。”
哀公嘆服高見。孔子又說:“現在情況緊急,來不及行賞,再說救火的人都打賞的話,財政儲備也不夠,請只用刑罰吧。”
於是孔子下令說:“不救火的,與投降敗逃同罪;追野獸的,與擅入禁地同罪。”命令下達後還未傳遍,火已經撲滅了。
韓非又特別推崇輕罪重罰。他認為這樣第一可以防微杜漸,第二會讓人恐懼,徹底不敢犯法,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
宣講這個道理的任務,韓非有時仍會派給孔老師。商代的法律,往路上倒灰就要砍掉手。子貢覺得太重,問這算什麼道理。孔子說,這條法律很好啊,往街上倒灰,就會弄髒別人;弄髒別人,就要打架;打架開始是單挑,後來就要發展為家族火併……那時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系列推論推完,孔老師再上綱上線地說:不如早點判個重刑。砍手,這是大家非常恐懼的;不亂丟垃圾,這是大家容易做到的。如此,大家都隨手做環保,垃圾要分類,豈不是什麼事都沒有了?
第三,因為權勢是如此有效,所以絕不允許任何人分享。
韓非的觀點立場和孟子對立得最厲害。孟老師講民本,韓同學眼裡只有君權;孟老師提倡做大丈夫,韓同學則恨不得逼所有人做真小人;孟老師關心愛的力量,鼓吹仁者無敵;韓同學則深信,恐懼才是能驅使人行動的真正動力。
韓非思維套路的對立面則是莊子。至少在談世俗問題的時候,莊子眼裡什麼都是相對的,根本無所謂是非;韓非則最喜歡強調矛盾的絕對性: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沒有灰色地帶,沒有中間道路可走,社會現象也許很複雜,但只能有一個根本原因。
很自然的,韓非心目中,一切博弈幾乎都是零和的,絕不存在雙贏的概念。所以韓非只是強調,其他人的權力越多,君主的權勢也就會越小;君主要爽,別人也就得接受吃虧的現實。
所以君主的一切作為都是圍繞著如何牢牢把勢壟斷在自己手裡展開的。
【段子為證】
大家都知道,韓非貢獻過一個有名的成語,叫自相矛盾。韓非講這個寓言,是用來吐槽堯舜的。
歷山一帶的農民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裡種田,一年後,各自的田界都恢復了正常;黃河邊的漁夫相互爭奪水中高地,舜到那裡打漁,一年後,大家都禮讓年長的人;東夷的陶工制出的陶器質量粗劣,舜到那裡制陶,一年後,大家制出的陶器結實耐用……孔子讚嘆說:“種田、打漁和制陶,都不是舜的職責,而舜前去幹這些活,是為了糾正敗壞的風氣。舜確實仁厚啊!競能親自吃苦操勞而使民眾都聽從他。所以說,聖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
對此,韓非提出疑問說:“這個時候,堯在哪裡?”回答當然是:“堯在做天子。”
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萬父母。父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嚴而民聽從,嚴愛之策亦可決矣。(《六反》)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五蠹》)
母愛是父愛的雙倍(今天的人未必同意這個判斷,但母愛至少比父愛表現得更明顯、更直接吧),可是老媽苦口婆心地在那裡說:“孩子,你聽我的,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你可以一扭臉:“煩死人了!”老爸一板臉:“小子反了你,寫作業去,不然我抽你!”好,乖乖認錯。長大一點了,爸爸的話也不聽了,但是來一城管:“暫住證給我看一下!”不想被打,你就別跟他橫。可見溺愛無孝子,暴政有順民。
事實是,韓非是把仁義惠愛看作統治者的弱點的。
夫施與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惠愛也。夫有施與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亂者不止。(《奸劫弒臣》)
他說,給窮人發福利,這是世俗所謂的仁義,結果是無功者受賞;不對壞人下狠手,這是世俗所謂的惠愛,結果是縱容犯罪。
其次,刑、賞抓手中,也是以刑為主導。
這也是商鞅那裡傳下來的老觀點。賞的成本高,賞得越多,君主能留給自己的越少,而受賞者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總有賞到君主破產的時候。
刑則只要掄起屠刀就可以了,看起來幾乎是零成本的。而臣民對刑越畏懼,對賞的心理預期也就越少——問一個時刻擔憂受刑的人:“你幸福嗎?”只要他今天沒挨打,就可以得到肯定的答覆了——所以最終甚至可以達到只刑不賞的境界。
有意思的是,韓非的這個主張是借孔子之口講的。魯國失火,眼看火勢要蔓延到國都。魯哀公親自率眾督責救火,但魯國人民非常不給國家領導人面子,竟然都趁機去追逐野獸,卻沒人來管火往哪兒燒。於是魯哀公只得向孔子問計,孔子說:“追到野獸有肉吃啊,又不受懲罰;救火多辛苦啊,又沒有獎賞。這便是沒人救火的原因。”
哀公嘆服高見。孔子又說:“現在情況緊急,來不及行賞,再說救火的人都打賞的話,財政儲備也不夠,請只用刑罰吧。”
於是孔子下令說:“不救火的,與投降敗逃同罪;追野獸的,與擅入禁地同罪。”命令下達後還未傳遍,火已經撲滅了。
韓非又特別推崇輕罪重罰。他認為這樣第一可以防微杜漸,第二會讓人恐懼,徹底不敢犯法,達到以刑去刑的效果。
宣講這個道理的任務,韓非有時仍會派給孔老師。商代的法律,往路上倒灰就要砍掉手。子貢覺得太重,問這算什麼道理。孔子說,這條法律很好啊,往街上倒灰,就會弄髒別人;弄髒別人,就要打架;打架開始是單挑,後來就要發展為家族火併……那時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系列推論推完,孔老師再上綱上線地說:不如早點判個重刑。砍手,這是大家非常恐懼的;不亂丟垃圾,這是大家容易做到的。如此,大家都隨手做環保,垃圾要分類,豈不是什麼事都沒有了?
第三,因為權勢是如此有效,所以絕不允許任何人分享。
韓非的觀點立場和孟子對立得最厲害。孟老師講民本,韓同學眼裡只有君權;孟老師提倡做大丈夫,韓同學則恨不得逼所有人做真小人;孟老師關心愛的力量,鼓吹仁者無敵;韓同學則深信,恐懼才是能驅使人行動的真正動力。
韓非思維套路的對立面則是莊子。至少在談世俗問題的時候,莊子眼裡什麼都是相對的,根本無所謂是非;韓非則最喜歡強調矛盾的絕對性: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沒有灰色地帶,沒有中間道路可走,社會現象也許很複雜,但只能有一個根本原因。
很自然的,韓非心目中,一切博弈幾乎都是零和的,絕不存在雙贏的概念。所以韓非只是強調,其他人的權力越多,君主的權勢也就會越小;君主要爽,別人也就得接受吃虧的現實。
所以君主的一切作為都是圍繞著如何牢牢把勢壟斷在自己手裡展開的。
【段子為證】
大家都知道,韓非貢獻過一個有名的成語,叫自相矛盾。韓非講這個寓言,是用來吐槽堯舜的。
歷山一帶的農民相互侵占田界,舜到那裡種田,一年後,各自的田界都恢復了正常;黃河邊的漁夫相互爭奪水中高地,舜到那裡打漁,一年後,大家都禮讓年長的人;東夷的陶工制出的陶器質量粗劣,舜到那裡制陶,一年後,大家制出的陶器結實耐用……孔子讚嘆說:“種田、打漁和制陶,都不是舜的職責,而舜前去幹這些活,是為了糾正敗壞的風氣。舜確實仁厚啊!競能親自吃苦操勞而使民眾都聽從他。所以說,聖人的道德能感化人啊!”
對此,韓非提出疑問說:“這個時候,堯在哪裡?”回答當然是:“堯在做天子。”